More Than Blue (2009)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韓片再度襲港,此片之後,即將上映的還有《海雲台》和朴贊郁的《饑渴誘罪》,都有看頭。《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又是韓式絕症片,但一如以往,他們仍能翻出一點新意。絕症片可說是日韓的共同喜好,他們樂此不疲,長拍長有,甚至互相翻拍,例如韓片《抱擁這分鐘》和《我和我的女友》就是日劇改編,而據說日本亦買下了此片的版權,證明這類片在日韓確有很大市場。奇怪的是,文化比較接近的中港台就好像不太好此道,港片中較有印象的就只有爾冬陞的《新不了情》。港人也許嫌這類片老套罷,但其實不妨把這類片看成類型片中的類型片,即愛情片中的絕症片。都說愛情片是 “boy meets girl”,那麼絕症片不過是 boy leaves girl (或相反)而已。

我也怕老套,也受不住韓劇,但對韓片另眼相看,一般來說韓片的水準比韓劇高很多,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韓人較願意進電影院看電影。反觀日本則相反,日劇水準高,日片卻常常拍得像電視劇,差別較少。就此片而言,編導演音樂攝影俱佳,格調優雅,完全不是老套的韓劇可比。導演兼編劇元泰淵是個詩人,這點也令人很感興趣。看來韓國雖小,但到底不像我們這片文化沙漠,最低限度還有人寫詩讀詩,「詩人」才能生存,才有機會寫劇本,甚至拍起電影來。

作為首作,元泰淵一點也不像新手,相對而言,編比導更佳,不知是否應用了寫詩的技巧,他的劇本表達手法簡約,結構精妙,情感細膩,而且,真的,還有一點詩意。如果導演沒有看過法國片《天使愛過界》(He Loves Me… He Loves Me Not,2002),此片的分數會更高,但我相信他看過的機會很大。基本上,此片的結構與《天》片相同,前半以男女主角其中一方為觀點講故事,後半則從另一人的角度重述,讓觀眾驚訝地發現前半所看到的只是表像,後半的才是完成相反的真相。如果用推理小說的術語,就是「敘述性詭計」。不同的地方只是,編導運用這種技巧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天》的編導主要還是經營劇情的意外性,還聰明地利用了女主角柯德莉塔圖的「天使」型像騙過所有觀眾,而本片的編導主要經營的當然就是悲傷,如同切洋蔥般,事件被一層一層剝開,真相卻是一層比一層悲傷,觀眾豈能不淚下?編導借用此手法來催淚,也達到了韓國愛情片常有出人意表結局的不成文規定。

此片無疑不脫公式化,但不得不承認編導把公式運用得巧妙,把同一條「為成全所愛犧牲自己」的橋段循環應用在三個主角身上,也不失為一個新的演化。然而,結局終究不能避免韓國催淚片的過於刻意,若換了是日片,男主角(K)大概在離開前還要若無其事的向女主角(Cream)說「一定要幸福哦」,Cream大概會強顏笑著點頭,然後「連他的份一起好好活下去」,說不定這是更好的結局。尚幸的是,權相佑和李寶英一直用比較樸實、生活化的方法來演,結尾前的大部份戲都只是瀰漫著適可而止的哀傷,並不過火,連僅有的一次「我愛你」,也安排得像說漏了嘴。

電影最好的地方,是一些彷如新詩的比喻和意境。例如Cream問K來生想做甚麼,K答是牙刷,因為可以待在她身邊;Cream又問K婚姻是甚麼,K說像兩枝牙刷天天放在一起。女攝影師也問K想不想時間停頓,後來片中時間真的停頓了兩次。第一次在K看過穿上婚紗的Cream之後,他知道他要永遠失去她了,這時時間停頓了,但事實已無法改變,他惟有痛哭。第二次是電影最後的一個鏡頭,Cream已隨K而去,滿天落霞,遠處行駛中的列車忽然停頓了,只剩天空中兩隻鳥兒在凝結了的時間中,比翼雙飛,像梁祝化蝶,哀怨纏綿。

Inglourious Basterds (2009) 希魔撞正殺人狂

當《玩命‧飛車‧殺人狂》令你以為為塔倫天奴已經江郎才盡,《希魔撞正殺人狂》告訴你他仍然是荷里活獨一無二的鬼才。據說此劇本寫於《標殺令》(2003)之前,差不多用了十年時間,如果是真,也絕不枉費了,此片是塔倫天奴自《危險人物》(Pulp Fiction, 1994)以來最好的電影,依然是匠心獨運,自成一家。《標殺令》雖然也好,到底有點東方流行文化大雜燴的味道,此片則回歸到比較純粹、原始的塔倫天奴風格,風味絕佳。此片不同之處是披上了戰爭片和西部片的包裝,但其實內裡始終是塔倫天奴的犯罪世界,換成暗殺黑幫首領也無不可。

也許出於對廉價小說(pulp fiction)的喜愛,塔倫天奴喜歡把他的劇本分章分回,即使不分,也常常有分段的標題,這已經成為了他的標記之一。他早期的電影喜歡把時序打亂,分段標題是一種整理編輯的手法,但他後來的電影再沒有特別把時序弄亂,標題的必要性降低了,變成了他的風格。
我喜歡本片第一章的標題:”Once Upon a Time in Nazi-Occupied France”(話說當年被納粹佔據的法國),不就像我們的章回小說?出現在字體充滿西部片風格的片頭字幕後,也有西部片的暗示(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一直以來,塔倫天奴的長篇大論對白為人所讚賞,連他自己也承認,對白對他來說比較容易,是劇本中得心應手的部份。事實上,電視中所見,他的確是「口水多過茶」的人。但無可否認的是,他不是「得把口」,他的對白的確寫得好。本片便是他把劇本對白最大化的作品,全片充斥對白,仿如舞台劇,劇場雖講暗殺,但「講多過做」,全片的5章中,除了最後一章是行動篇,前面的都是對話篇。每章中皆有一個主景,重要的戲劇都是在這個主景中通過對白進行。塔倫天奴的劇本厲害之處,就是單靠對白便能抓住觀眾情緒,令他們甘心樂意靜靜地聽他的角色們滔滔不絕不絕的對白。片初鄉間小屋和片中地下酒館便是最好的例子(這兩個場景也是西部片常見的場景),塔倫天奴完全利用對白推進劇情,營造戲劇張力,然後逐步提昇,直至劇力爆發。第一章的高潮是德軍軍官識穿了蘇珊娜藏在地板下,第三章的高潮是德軍軍官識穿了假冒德軍的英國人。塔倫天奴的對白總是能夠帶觀眾遊花園,令他們迷失在他的花園迷宮之中,然後來一個突擊,把他們殺個措手不及。這是塔倫天奴眾所周知的手段,但他每次總是仍能奏效。

塔倫天奴的另一標記,就是他喜歡借他的劇本去談論他喜歡的文化(例如電影、漫畫、流行音樂),並向這些文化致敬。本片中便提到早期的電影膠片是易燃物品,並毫不介意地突然插入作者解釋,並用希治閣電影片段來佐證。電影中的德軍軍官又是個影迷,纏著女主角談論電影,地下酒館的德軍軍官也熟悉美國電影《金剛》的劇情。對影迷來說,這些都是看塔倫天奴電影的另一樂趣。此外,本片和《華爾基利暗殺行動》也是一個有趣的對比,同樣牽涉暗殺希特拉,白賴恩辛格用的是希治閣式的懸疑緊張,塔倫天奴卻是用他自己塔倫天奴式的懸疑緊張,這就是一個電影作者的可貴之處。

塔倫天奴是個非常好的編劇,卻是個非常差勁的演員,但作為導演,他的演員常常有好表現,本片除了畢彼特,其他演員名氣不大,但演出十分出色。飾演德軍軍官的基斯托夫華薩在康城奪得最佳男主角,不用多說。但最亮眼的是飾演蘇珊娜的法國女星美蘭妮羅倫,漂亮、演技好,透著法國女演員獨特氣質,活像個年輕的小嘉芙蓮丹露,演出令人難忘,把美艷的戴安古嘉也比了下去。畢彼特的演出也有趣,雖然演法比較簡單表面,但限於角色,也沒辦法。畢彼特的演技近年的確進步了很多,如果單看一部片還不能証明,那麼看看《巴別塔》、《CIA光碟離奇失竊案》、《奇幻逆緣》和本片便知道。演技變得多樣化,寬度和深度都增加了,實力已經顯現,劉德華應好好向他學習。

Overheard (2009) 竊聽風雲

《竊聽風雲》絕對是近年最振奮人心的港產片。情形有點像當年的《無間道》(2002),同樣出自麥兆輝和莊文強之手,此片是讓人看後會對港產片恢復信心的電影。如果此片不是《無間道》以來最好的港產片,它最少也是麥兆輝和莊文強自《無間道》以來最好的作品。不知道甚麼原因,很多人只知道《無間道》的導演是劉偉強,而不知道麥兆輝也是導演,連劉偉強也曾在訪問中說過《無間道》中他的東西比麥兆輝多的話,但我一直相信麥兆輝(和莊文強)在《無間道》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 劇本。此片不但再次証實了麥兆輝莊文強的實力,也再次說明了劇本才是電影的靈魂。分道揚鑣之後,就憑此片,麥兆輝和莊文強勝過劉偉強了。

此片幕前幕後的陣容相當鼎盛,演員除了劉青雲,古天樂、吳彥祖、張靜初、方中信都是《門徒》和《旺角黑夜》的演員,監製正是爾冬陞,再加上編導麥兆輝和莊文強,此片沒有不看的理由。題材雖然不是新,但港產片來說是少見。竊聽不容易寫,因為這個行動的性質比較靜態,畫面上只能看到主角戴著耳筒偷聽,最多也只能炫耀一下先進的竊聽裝備而已。然而竊聽這個行為牽涉到道德良知等問題,所以仍是值得一再利用的好題材。1974年,哥普拉執導的以竊聽為題材的電影《The Conversation》便得了康城影展的金棕櫚獎;2007年德國的《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也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至於本片,我相信來年也必定能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得到佳績,最低限度,最佳編劇應該走不了吧。

上面提到的三部關於竊聽的電影的共通點是,主角都是專業的竊聽者,都獲得了牽涉到被竊聽者的安危的情報而受到考驗。基於良知,他們最終都插手被竊聽者的生命,但都無法阻止悲劇的發生。若比較三片,本片劇本不同之處有幾點:一、獲知情報的竊聽者不止一人,而是三人,編劇利用這三個人不同的行動去表現角色的心態和人性;二、竊聽者利用獲得的情報謀取私利,除了良知,他們的職業道德也備受挑戰;三、竊聽者捲入事件的程度很深,招致自己以及家人的性命被危及。這三點成功把劇情變得較為動態,並把一個人的內心鬥爭展現為三個角色的矛盾衝突。從另一個角度看,本片也是另一個版本的「男人之苦」,三個主角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吳彥祖被外父看不起,古天樂自己和兒子有病,劉青雲有感情煩惱,而最終,他們誰都沒有解決了問題。

劇本的第一場尤其寫得好,劉青雲三人潛入竊聽目標(李子雄)的辦公室安裝竊聽裝置,一場戲便介紹了三人出場,表現了他們的專業和默契,高科技的竊聽器材也引起了觀察的興趣。李子雄突然出現,氣氛又隨即變得緊張驚險。李子雄能夠避過監視出現,又是後來的戲的一條伏線。一場戲發揮了多重的作用。愛情線方面,則集中在劉青雲和張靜初身上,而他們與方中信的三角關係,亦最終在高潮中與故事的主線匯合而互相影響了結果。麥兆輝莊文強劇本的慎密,可見於此。戲中王敏德在演講中大談伙伴之間的溝通,說缺乏溝通會危及伙伴,對剪劉青雲無法通知古天樂吳彥祖二人提防和二人分別遇襲,亦可見二人的導演功力。

香港好的編劇不多,能編能導的更少,作為編劇麥兆輝莊文強的名聲不及他們的電影,但他們可能是香港最好的主流電影編劇。(爾冬陞與他們相似,但《新宿事件》成績有點倒退了。)《無間道》的劇本被老外改壞了(也有影評認為改好了),仍能奪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姑勿論改好改壞,不能否認的是一切都是原劇本之功。馬田史高西斯應該多謝麥莊二人,如果說他們曾經影響過美國電影史,一點也不為過。在新一代的電影編劇寫出佳作之前(目前還未有),他們可是香港主流電影的希望。

Up (2009) 沖天救兵

彼思動畫是信心保証,從來沒有令人失望過,而且一次又一次給觀眾帶來驚喜和感動,今次也沒有例外。這次還加上了3D效果,更突顯了彼思的畫功,並強化了片中很多鏡頭的臨場感。因為「沖天」,片中有大量空中鏡頭,3D效果令距離感非常立體,彷如置身真實的高空,別看它只是動畫,其驚險之處,逼真度足以令你手心出汗。

彼思中人,好像個個都身懷絕技,導演彼德托達之前只拍過《怪獸公司》,但編與導的才華不容忽視。在《五星級大鼠》之前,《怪》片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彼思最佳作品,因其創意是眾作之冠。然而從《五》片開始,彼思明顯地提高了作品的深度和難度,令作品的成就,超越了所有前作。彼德托達也是《太空奇兵》的兩個故事原作者之一(另一人是《太》的編導安德魯史丹頓),《太》不用對白卻能巧妙地描寫出威E和Eve的感情,手法高明高雅。本片開頭一段蒙太奇,描寫主角卡叔和妻子的過去,也有異曲同功之妙。長達數分種的片段,完全沒有有聲對白,內容卻涵蓋了卡叔由結婚到老去的人生,精巧、簡潔、含蓄,其力量之大,卻能深深憾動人心。這一段,小孩是看不懂的,即使能,也無法感受卡叔的心情。但是成年人看到那人生的挫折、失落的夢想、錯失的時機、伴侶的辭世,冷不及防,眼淚便會從那黑色的3D眼鏡後偷偷滾下。

一如《五》和《太》,彼思繼續挑戰「不可能的主角」。《五》的主角是坑渠老鼠;《太》的主角是過時的機械人,寵物是蟑螂;本片的主角竟然是一個老翁,而且只是一個普通人,更不要說有甚麼超能力。看預告片時,覺得這故事不容易寫,但編導做到了,故事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意思,即使也帶著一點人生的苦澀。童年時的卡叔夫婦,夢想的是像冒險大王一樣乘坐具有豪華船艙的氣船去「仙境瀑布」歷險,可是小孩子負擔得起的,只是破屋和氣球,只能在破屋門上,寫上「冒險精神」,把它想像成氣船。那時候,卡叔妻子的歷險日記中「我想做的事」那一頁後面,還甚麼也沒有寫上。數十年後,卡叔仍然為沒能與她一同實現夢想,沒能填上日記上的空白而心中有愧。所以他決定要到「仙境瀑布」,然後他終於發現,妻子的「我想做的事」,無非是執子之手,與子皆老。原來那一片空白,早已被填滿。人生最美妙的歷險,他們已經共同經歷過,妻子並無半點遺憾。這是全片最感人的一筆,看時沒有很大的感動,但每次回想,總會讓人眼中一熱。

又如《五》和《太》,彼思動畫的主題並非單一而是複數的。本片另一個主題,便是說對於夢想的追尋,永遠是有心不怕遲,那怕你骨頭已硬,還要扶著拐杖,仍然可以起行。片中卡叔最終不單止到達了「仙境瀑布」,還超額完成,得到了他自小夢寐以求的真正飛船,並與小飛及狗建立起感情。(小孩和狗都是他們夫婦年輕時躺在山坡上以白雲想像過、希望過的事物。)而卡叔和小飛,互相彌補,對小飛而言卡叔成為亦父亦友的人,對卡叔而言小飛則亦子亦友。正如卡叔妻子所言,完成了一個旅程,還可以再開始新的旅程。

彼思接連拍出傑作,可謂神乎其技,他們的動畫,在各方面(尤其是劇本)都超越了其他動畫甚至一般非動畫電影,近作更部部皆可進入電影殿堂。大膽一點說,他們的電影,經過時間的醞釀,會成為經典,名垂影史。個人認為,本片不及《太空奇兵》完美,但仍是絕佳之作,《五星級大鼠》、《太空奇兵》和《沖天救兵》,是彼思到目前為止最好的三部作品,劇情精彩有趣,主題發人深省,別以為都是拍給小孩看的電影,其實更適合成年人看。既能取悅小孩,同時又能令成年人反思,這便是彼思動畫偉大之處。14年前,當他們拍出第一部電腦動畫《玩具奇兵》(1995),我也以為只是兒童電影,絕對想不到他們的動畫會提升到現在這個層次。我開始相信,有一天,他們的作品會跳出動畫的界限,與其他真人主演的電影一同競逐奧斯卡。

Taken (2009) 救參96小時

洛比桑寫過一大堆這類B級動作片,自己卻一部也不拍,給人的信心實在不大,儘管我對他寫的驚匪劇本《墮落花》(Nikita, 1990)和《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 1994)非常佩服,但我看過《的士速遞》(Taxi, 1998)第一集便放棄了,後來的《換命快遞》(Transporter, 2002)也沒有看。然而這部早已出了DVD的電影意外地還能在暑期上映,可見片商對它的信心不弱,提起了我入場的興趣,果然是不錯的電影。久違了的洛比桑,雖然他不是導演,但我們仍可以在劇本中窺見他的影子。低成本製作,沒有特技,沒有大場面,單線劇情,但快速和充滿障礙的劇情足已令觀眾追看到尾。此片片長只有94分鐘,但好看過長達150分鐘卻大而無當的《變形金剛狂派再起》。

早在洛比桑拍出《墮落花》後,香港電影人已經發現他的劇本適合港產片,製作不大,驚匪式題材,但劇情新穎,衝破一般驚匪/動作片的框框。《墮落花》便曾被偷橋翻拍成港片《黑貓》,《這個殺手不太冷》後,也有香港電影人說過「其實這種電影香港也能拍到」的話。但問題是,香港有編劇能寫出這些劇本嗎?就算有,香港的製片人能夠想出或接受例如一個戇居殺手和一個未成年女孩的愛情故事嗎?15年過去了,沒有。我相信法國也沒有,所以洛比桑的劇本一直有市場,《的士速遞》拍了四部,《換命快遞》拍了三部,還有李連杰的《猛龍戰警》(Kiss of the Dragon, 2001)和 《不死狗》(Danny the Dog, 2005) 等。以前我疑惑為什麼香港的《保持通話》要翻拍一部荷里活的B級片,現在想一下,可能就是這個原因,連香港人也寫不出這種適合港產片的劇本。

話說回來,洛比桑這些通俗劇本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它爽快緊湊,誇張卻未至於離譜,奇情卻未至於漏洞百出,也許因為沒有荷里活的特技,比較在劇情上花心思而不是在場面上,情節比荷里活的同類劇本佳。就說本片,說新意也真的沒有,但起碼合情合理(以這類片而言),很多細節上有設計,不會平舖直敘,例如拜恩(里安納遜)給女兒的電話、電話的記憶卡、糾纏妓女、 翻譯員和字典、法國朋友的卡片等,這些小情節層出不窮,是很多荷里活片都缺乏的質感。

這類勇父夫救女的電影,以前大概會由布斯韋利士來演吧,但原來里安納遜也可以,而且還有另一番風味。同樣是有勇有謀的硬漢,但里安納遜的外表比布斯韋利士多了一份冷靜,內裡多了幾分演技。前段他和女兒和和前妻的戲,也簡潔到位。擔心愛女的安全,他像其他父親一樣坐立不安,但當他知道女兒將會被擄,他即時變得無比的冷靜。這就是角色的酷、編劇的畫龍點睛。拜恩追尋女兒的過程也絕不拖泥帶水,懶得跟你多費唇舌。他向法國朋友迫供,先槍傷他「無辜」的老婆作脅,不會猶疑。(同樣的手法,也曾在風格上非常接近的電視劇《24》中出現過。)拜恩仿如死神,所到之處,壞人屍橫遍野。原來,法國動作片也能拍出快意恩仇的感覺。甚麼時候,洛比桑會再次親自執導自己寫的動作片?在拍完他的迷你魔界三部曲之後嗎?

Murderer (2009) 殺人犯

《殺人犯》堪稱近年香港的奇片。論製作,首次當長片導演的周顯揚組成了頗強的幕前幕後人員,幕前有郭富城,幕後有李屏賓(攝影指導)、梅林茂(原創音樂),是港產同類片少見的豪華陣容。論題材,港產片驚匪片多,懸疑驚慄、心理恐怖的少,本片是個異數,同類片遠一點的有《傷城》,但不算成功,近一點的有《C+偵探》,但彭氏兄弟最終把它拍成了鬼片。本片沒有離開偵探片範疇,但真相十分邊緣,彷如《X檔案》。導演似乎想學《鬼眼》的印度裔導演沙也馬蘭,用極度出人意表的結局一鳴驚人,可惜一炮而紅這回事,不是苦心經營便會成事的。

作為首作,導演其實已交出一部不俗的作品。整體而言,情節的節奏、懸疑,人物的心理,俱處理得平穩,幾場血腥殘忍的戲,也拍得嚇人。鏡頭剪接也沒有像一般新導演的賣弄一些無謂的花巧。技術上,導演基本上採用傳統、穩重的手法,但在劇本上,卻顯得野心/信心太大而過於進取。作為懸疑片,本片的大橋,也不是不可行的,在推理小說的世界,甚麼也可以是兇手,甚至連動物也可以。但是這種設計畢竟太極端,在西方或日本的推理小說也甚為少見,始終不易令人信服,也不是高明的技倆。偵探推理,兇手當然是越意想不到越好,但到底有條底線,還必須要有合理的解釋,才能令觀眾心悅誠服。要做到猜不到不難,有很多方法隱瞞,但必須要公平,提供足夠的線索,此片的劇本便遠遠達不到這些要求,只能說編劇的確有努力設定一個「盲點」,但這個「盲點」實在不太成立。

撇開誰是兇手不談,劇本也有很多其他弱點。出場人物不算少,但可以作為兇手的不多,觀眾猜不到,只因為設定太超乎常理。凌光(郭富城)自己被下毒,卻絲毫沒有追查,能夠下毒的人根本少之又少。突如其來的人物(拾荒者),突如其來的人物關係(凌光和遇害者、凌光和凶手),在在都顯出編劇在這方面的稚嫩。而導演方面,亦過於側重描寫主角心理而輕情節的敘述。最致命的是,揭開謎底缺乏過程,也是突如其來,而且拍得太白,編導唯恐觀眾不明,兇手長篇大論的解說,令人啼笑皆非。既然凌光精神已逐漸出現問題,不如說兇手的身份也是凌光自己的猜疑,因為別無其他可能,但他沒有証據,無法分辨是否是自己的妄想,所以更加走向崩潰,便較為合理,也能更深刻地描繪凌光的精神狀態。寧可給觀眾留一點疑問,一點想像空間,一點多種解釋的可能性,總好過畫公仔畫出腸,把一個本來還可以的故事糟塌了。

本片較為可取的地方,是對主角凌光的描寫,由失憶到疑惑到隱瞞到崩潰到瘋狂的舖排,是港產片少有的細緻,二小時的片長也比一般港產片長。郭富城的演出很落力,有幾場著實演得頗佳,在當今這個沒有很多選擇的香港影壇,明年再次被提名最佳男主角大有可能。不過,郭富城有時也演得太賣力,令到一些本來應該緊張的場面變得有點荒謬可笑,加上略嫌生硬的對白,不時引起觀眾的竊笑。也許是導演經驗的不足,尚未能掌握觀眾的反應。相對於郭富城,張兆輝反而演得較有實感,明年也有望被提名最佳男配角。

Star Trek (2009) 星空奇遇記

我小時也喜歡看電視版的《星空奇遇記》,但從來不是《星》迷,但我是《迷》(Lost)的超級粉絲,《迷》的創作者JJ艾布斯親自執導此片,我極有信心,毫不猶疑地買票,然後我又看到了一個電影系列的重生。不是因為電腦特技,而是因為編導的創意和活力。前傳的形式不是甚麼新鮮事物,最為人所知當然是《星戰前傳》,但其實《蝙蝠俠:俠影之謎》也是,《狼人外傳》也不是外傳而是前傳。此片卻巧妙地利用了科幻片的條件,把「前傳」和劇情結合,成為既是前傳也是「別傳」。電影中的劇情,並不單只發生在以前那幾部電影之前,更是發生在另一個宇宙,今後發生的劇情,可以與以前完全不同而沒有抵觸,因為它們同時存在,就是片中所說的「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這個科學概念存在已久,把它放在電影中又用得最好,可能就是JJ艾布斯。以前牽涉到穿越時空的電影,常常能夠改變歷史(從而改變未來),其實前提便是假設只有一個宇宙,例如《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或《連鎖蝶變》(Butterfly Effect),主角在跨越時間之後,還是回到了同一個空間,所以他看到歷史被他的行為所改變了。但在本片中,反派和冼樸穿過了黑洞,不但跨越了時間,回到百多年前,也跨越了宇宙,來到了本片的世界,而原來的世界,並沒有被改變。「平行宇宙」這個概念也被《最後一強》(The One)採用過,但編導黃毅瑜基本上只是把它作為李連杰追殺李連杰的借口,反觀艾布斯卻能把概念融合到整部電影的構思和劇情中。

事實上,艾布斯的編劇組漸漸在他們的電視和電影中建構起他們的「宇宙」,遙相呼應,發現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趣味。超越時空、平行宇宙等概念出現在《迷》和《F檔案》(Fringe)中,《末世凶煞》(Cloverfield)中的怪獸,亦與本片中主角被放逐的星球上出現的怪獸相似。第5季《迷》的結尾中,主角們回到了過去,企圖改變歷史,阻止空難,我猜不透故事如何發展下去,但看完了本片,我相信他們的行動產生了另一個平行宇宙。

小時看的電視版,大部份已忘記,記憶最深的當然是冼樸和輸送機,這兩個元素在此片中俱有被善加運用。原版冼樸(Leonard Nimoy)的出現,固然是驚喜,新版冼樸也注入了更多的人性,憤怒和愛情發生在冼樸身上,令人耳目一新。兩個冼樸,還可以同場出現。主角郤克變成了叛逆青年,從不按本子辦事,但有勇有謀,還是個花心情聖。打破荷里活常規的是,黑人女主角Uhura喜歡的是第二男主角冼樸,郤克立了大功,嬴的是企業號艦長的寶座,卻沒有嬴得美人歸。另一方面,企業號上的各隊員的性格或形象也都被再塑造和鮮明化,十分有趣。至於輸送機,編劇不但利用它來製造了幾場驚險戲,還玩花式(同時送回兩個不同地方的人),開玩笑(兩次輸送錯地方),順便也建立起Chekov這個角色。

雖然此片的編劇不是艾布斯本人,但劇本的整體感覺令人想起艾布斯編劇的《絕世天劫》(Armageddon),都是熱鬧驚險兼而有之,時而插科打渾,時而緊張刺激,豐富和高速的劇情令觀眾目不暇給,無暇細想,如坐雲霄飛車,樂在其中。我仍然不是《星》迷,但如果艾布斯繼續拍《星空奇遇記》2,我倒是很樂意看下去。

Terminator Salvation (2009) 未來戰士 2018

作為續集電影,而且到了第四集,此片比想像中精彩,起碼情節緊湊,動作場面精彩,沒有悶場。這個情況有點像《虎膽龍威4》,電腦特技的進步,擴闊了荷里活片的生存空間,令走下坡的系列電影重現生機。動作場面變得越來越沒有限制,開場不久,有一個鏡頭是由飛行中的直升機移入機內,隨著直升機墜機,然後隨著主角爬出機外;到片末更連阿諾舒華辛力加也可以藉CG出場。所謂限制,只在於創作人的想像力。

此片的兩位編劇,亦是第三集的編劇,他們的劇本雖然沒有甚麼驚人之處,但平穩中亦有變化,屬中上之作。第三集雖然普遍評價不高,但其實結局已能跳脫前兩集的公式,「審判日」不可能阻止,未來戰士的目的只是把尊康納帶到安全的地方藏身,有點出乎意料,卻又十分合理。到此集編劇更完全丟棄前三集的公式(阻止回到現在的未來戰士追殺尊康納/他的母親),舞台直接設定在未來,保護的對像變成尚未成年的尊康納的父親 Kyle,尊康納(基斯頓比爾)也由受保護者變成保護者。另一方面,此集也沒有鍥而不舍地追殺主角的反派未來戰士(第一集是T800,第二集T1000,第三集TX),而換上一個半人半機器的非未來戰士馬克斯(森禾霍頓)。所以,此集也有一定的新意,而且可以看出編劇對整個故事的掌握,他們按步就班,並不心急把重要的情節講完,懂得抓住一個重點把故事不徐不疾的道來。當然,不能殺雞取卵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有利亦有弊,隨著時空轉移到未來和沒有了單一的反派未來戰士,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機械人,海陸空出齊,仿如機械人展覽,一時間還以為在看《變形金剛》,可惜沒有一個給人較深的印像,最後對付未來戰士一冷一熱的橋段,誰都知道是炒冷飯。尊康納雖然成為了領導者,但仍然只是配角,即使今次 “I’ll be back” 這句經典對白由他口中說出。我們只看到一個驍勇善戰的尊康納,基斯頓比爾刻意壓低聲線扮粗獷,但無補於角色的空白。相對來說,馬克斯這個角式的可塑性便大很多,然而編劇志不在人物,沒有寫得深入一些,例如他以前所犯的罪,想得到「第二個機會」的迷茫,不能接受自己變成半人半機器的心態等,只有他與女隊員那條感情線還算合格,令到她違抗組織救他的情節能成立。但是他與尊康納的對手戲就寫得太少,只有一場盤問戲,到第二場戲便已經要由追捕他變成信任他,雖然當時為救 Kyle 尊康納沒有選擇也可以是一個理由,但二人的關係若能寫得再深一點,到結尾馬克斯為尊康納作出的犧牲便會更令觀眾感動。

但凡這類牽涉到跨越時空、因果循環的電影,無可避免地總有些邏輯不通的地方。在本片中 Kyle 被「天網」列在死亡名單首位,應是因為過去的歷史(1984年第一集的劇情),因為在2018年 Kyle 尚未構成任何威脅,即是說,「天網」應該知道 Kyle 是尊康納的父親,那麼它應該在辨認到 Kyle 的臉孔便即格殺勿論,殺了他,尊康納亦不能存在,但「天網」只是把他當成一般俘虜囚禁,實在是說不過去。

本片最令人感意外的,可能是導演McG,他那兩部《神探俏驕娃》,實在不敢恭維,聞說由他執導本片時,實在沒有給我多少信心,想不到他脫胎換骨,拍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有了編導這個班底,這個系列還可以拍下去,此集中時光機還未出現,下一集大可從該點出發,「天網」的科技遠比人類先進,時光機應是「天網」開發出來,尊康納必須要奪得時光機並及時送Kyle 回到過去。到時情節便能接回第一集,成為一個完整的系列並構成一個漂亮的循環。事實上,IMDB已有第五集這個項目,可能在2011年便能看到,在第一集上映的27年後。

City of Life and Death (2009) 南京!南京!

這部中國電影企圖跳出被害者的身份,以非中國人的角度去重看南京大屠殺,連字幕也以陳舊的英文的明信片形式出現,戲中則以日本士兵角川(中泉英雄)思為視點。電影的確提供了一個新角度,然而戲內戲外我們看到的,並不比以前多。戲外,這種形式已被奇連依士活的《硫磺島戰書》用過,況且依士活同時拍出美方角度,無論規模、視野、深度和意念皆比此片強。戲內,描述角川的痛苦,也遠不如《硫》片中的日軍,而且描述他的內疚,也未免有點一廂情願。如果此片由日本人拍出,反而會有很深刻的反思和懺悔意義,但由中國人拍出,雖有諒解之意,始終不能代日本人說話,不是真正的客觀。

此片長達131分鐘,但它提供的內容,比想像中少,描寫日軍大肆殺戮、姦淫婦女,但對平民百姓所受的苦難,未有很深入的刻劃。導演兼編劇陸川似乎無意重演真實的歷史,而是採用介半寫實半藝術化的戲劇,去表現中國人的在絕境中的氣節。在導演的處理下,中國民眾比較沉默、冷靜、堅強、齊心、勇敢,但這顯然是被理想化了的,在日軍殘酷的凌辱下,任誰都會軟弱崩潰,然而多場牽涉群眾的戲,都顯得他們極度克制、堅忍,表現手法亦類同。例如開場不久日軍找到大批百姓匿藏的禮堂,一個平民舉手投降,其他民眾隨著紛紛舉手。俘虜被大屠殺,未死的俘虜不肯站起來,陸劍雄(劉燁)不畏死,獨自站起,其他俘虜便紛紛站起。日軍強迫平民交出一百個婦女,小江(江一燕)第一個站出來,然後有其他女人跟隨等。

本片大約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中國軍人如何奮勇抗敵,戰到最後,即使被俘,亦不貪生怕死。代表人物是陸劍雄,他沉著、勇猛、視死如歸,他的對白少之又少,但劉燁憑眼神便把角色演到位,是全片演得最好的一個。巷戰拍得不錯,但看慣西片的香港觀眾,再好也覺得熟口熟面,連頹垣敗瓦也與西片如出一轍,欠缺地方實感。第二部分講南京女性的悲慘遭遇,她們被日軍集體強姦,被迫成為慰安婦,但導演也無意刻畫她們所受到的傷害,而轉為表達她們犧牲自己救了其他人的偉大。代表人物是是妓女小江,她不肯剪髮,除了是性格的塑造,也有暗喻南京女人仍保有女性尊嚴之意。江一燕的戲份雖少,但演得不錯。角川初見小江,錯認她為自己喜歡的日本慰安婦百合子,不忍辱她,小江最後死在慰安所,被日軍如同畜牲般棄掉,角川認出她腳上的腳鍊,整條線的構思不俗,不過腳鍊如同《舒特拉的名單》中小女孩的紅衣,改頭換面而已。比較少人知的是日本的慰安婦的命運亦悽涼,染上性病,軍方的慰勞物品也享不到,最終也是病死,十分下賤。百合子是用來點出日本女人也有犧牲,但比起南京女性,當然是無法比較的。百合子更重要的作用是象徵角川的對國家、愛情和戰爭的理想,他甚至說要娶她為妻,但當天真的理想腐敗了,破滅了,角川的心也隨之死去。壓在肩上象徵國家的太鼓已無法承受,更不想被那象徵民族的舞蹈所舞弄,正如他的長官伊田所言,他從來都跳得不好。無路可走的角川唯有自盡。導演全片努力用冷靜客觀的手法,卻讓角川自殺前哭了出來,大可不必。

第三部分是講「安全區」的第三者,以德國人拉貝的秘書唐先生(范偉)和姜老師(高圓圓)為代表人物,道出他們如何無助,連自己及家人的安危也難以維護。除了角川,唐先生是著墨最深的角色,他為保妻女,不惜出賣中國人,但最終妻女都難度厄運,最後他為救一個同事,寧願留下不走,總算替自己贖了罪,拒絕幪眼,表示再不畏死。相對而言,姜老師這個角色較弱,其實此角色佔戲頗重,無奈人物性格平面,高圓圓縱然賣力,也無法令角色令人留下更深的印像。那場與角川在儲物室的對手戲很重要,但導演拍不出姜老師的危機感和看到角川與別不同的感覺,致令最後她叫角川開槍的理由不夠充份。

日軍方面,導演也試圖寫出邪惡卻還有一絲人性未泯的軍官依田,但並不成功,比起《舒特拉的名單》或《鋼琴戰曲》中的德國軍官差太遠了。依田勸唐先生走,放他一條生路,唐先生被槍斃時,他似乎不願看到,背過面去,但之前他們之間的「交情」寫得太淺,至此我們只能認為他是貓哭老鼠式的惺惺作態。

作為一部中國電影,此片提供了一個新的國度看歷史,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少了一點國仇家恨,多了一點人道精神。它的手法有創新之處,也有獨到的寓意,但劇情和人物寫得一般。陸川的野心很大,失去了《可可西里》時的平實,有點像是拍來得獎的感覺。但此片的製作水準頗高,而且不賣弄古裝、武打、京劇等中國風味,適合攻國際市場,又可提醒世人不要忘記南京大屠殺,這說不定才是陸川真正的動機。

20th Century Boys Chapter 2 (2009) 20世紀少年第2章──最後之希望

比起第1章,第2章的宣傳減少了,港鐵站內都沒有廣告,大概上一集的票房不強吧,而且今集的卡士又比上集弱,健次(唐澤壽明)失了蹤,雪路(常盤貴子)變了阿姨,珈南(平愛梨)在香港沒幾個人認識,對沒看過原作的觀眾來說,吸引力不大。不個,對原作的擁躉而言,此章不可或缺,因為劇情包括了全書最精彩的劇情,即「朋友」如何成為了「神」。

今次的內容比上次更多,取材自原作第6至15集,原作的劇情本來豐富,要濃縮為139分鐘,改編的難度可想而知。編劇之一長崎尚至是原作的編劇之一,根據此片的網站,原作者浦澤直樹也有份「監修」劇本,但比起上集,改編有點失手。基本上,編劇對劇情作了適當的篩選,精彩的劇情都包括了,唯一遺漏了的,是1970年「上吊坡鬼屋」試膽量遊戲,這情節相當重要,應該不會刪掉,可能留在第3章用。然而問題是,編劇把教宗到訪的情節刪掉了,可能是為了簡化情節或是覺得現實中有點不可能吧,但這樣一改,劇情的合理性也被削弱了。首先,原著中被殺的中國人是得知「暗殺教宗」的消息而被滅口的,事件很具體,也符合「新預言書」所指的「救世主」,所以珈南相信消息是事實,但電影中中國人卻只為知道了「朋友要成為神,然後毀滅世界」這種空泛的消息而送命。其次,原著中朋友因為捨身救了教宗而奪得人心,而電影中只是單純的復活而已。

另一個比較大的改動是朋友被殺的過程,也改得不好,原著中事件是發生在理科室,落仔(豐川悅司)與山根博士(小日向文世)會面之後,朋友再次戴著忍者面具出現,氣氛詭秘,而山根突如其來的行動,令劇情急轉,更揭露了朋友的身份!這是漫畫第12集中高潮迭起的一幕,剛好是全書的一半的地方,故事於此堂堂進入下半部。但是電影版為了把朋友的身份保留到第三集,把理科室這場戲拆開了,朋友被殺被搬到公眾場合上演,雖然情理也通,但劇力大減了。

劇本另一個問題是節奏太快,很多細節被犧牲掉,有點走馬看花,最明顯的地方是佐田清志(中山裕介)這個角色。原著中這個角色非常有趣,他一度被認為是朋友的真正身份,還以為他會加害小泉響子(木南晴夏),後來才知道他是因為渴望朋友而反被「朋友」利用的可憐人,漫畫中還有一大段他的往事,十分感人。描寫配角是浦澤直樹的超強項,他筆下的配角經常比主角更「搶戲」,但在連載漫畫中可以細意刻劃,在電影中便不夠篇幅,佐田清志只出了幾場便沒了。另一方面,中山裕介的化粧也太假,電影中的角色大多驚人地神似漫畫中造型,佐田清志卻屬於少數的例外。

雖然第2章沒比第1章好,但整體而言尚能令人滿意的,如果未看過原著,或會覺得劇情複雜,但仍能看出其構思獨特、曲折懸疑,而最重要的是,其前所未見的創意。原作自稱「本格」科學冒險漫畫,其實它非常破格,其意念、內容、手法即使在蓬勃的日本漫畫中亦是罕見,這是一部既幻想未來、又懷緬過去的經典漫畫。只要導演能在第3章中保持水準,再拍出一點驚喜,此三部作即使不能像漫畫般成為經典,最低限度,將來的 DVD Boxset 也能大賣,成為一套值得收藏的電影。要拍好第3章當然難,但大好的情節、分鏡,就在眼前,應該有點優勢吧,導演堤幸彦也承認大量採用原作的分鏡,因為要「忠於原著」,事實上浦澤直樹的漫畫電影感極強,儼然就是紙上的電影,沒有比浦澤的漫畫更好的 storyboard 了,只要掌握好節奏和感情,便有望成功。所以,堤幸彦先生,請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