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ight and Day (2010) 戀戰特務王

但凡湯告魯斯的電影,香港片商例必用劇照當海報,務必要讓觀眾看到湯告魯斯的大頭為止,真令人氣餒。人家美國版的海報只有兩個男女的持槍剪影,刻意淡化男女主角的樣貌,也是模仿占士邦片的海報或片頭,幽特務片一默。此片雖仍是部特務片,但全片充滿對特務片的戲謔,尤其是由湯告魯斯來演,很明顯是拿他在《職業特工隊》的型像來開玩笑,是一部出人意表的喜劇。

作為特務片,此片不重劇情的曲折,編導甚至只是用了最例牌的橋段和連串的追逐去架起整部戲。他們並沒有打算拍一部緊張刺激的特務片,相反,他們用了頗多心思在這些標準劇情的細節上,務求玩出新花樣,給觀眾一些驚喜。所以全片充斥不少小聰明、小趣味,懶理可能性和真實性,看得人會心微笑。其中一個例子是Roy(湯告魯斯)駕電單車追June(金馬倫戴雅絲)的車,鏡頭從June的車內拍攝,觀眾看見車外Roy駕著電單車駛上了旁邊的天橋,然後視線被車頂遮擋了,但鏡頭卻出乎意料地繼續pan,通過車頭擋風玻璃,觀眾看見電單車飛起,車上卻無人。然後突然碰的一聲,Roy出現在June車的車頭蓋上。雖然誇張,但它做到了有驚有笑的效果。有趣的地方是,它省略了動作的驚險過程(從電單車跳到天橋下的車)來製造動作後(突然出現在車頭蓋上)的喜劇感,這種手法不常見,用在這類以動作掛帥的動作喜劇中更可說是大膽的嘗試。後來Roy和June被西班牙反派生擒,Roy被倒吊,在June半昏迷的狀態下,Roy逃脫並救出June到荒島一段,也是用這種「暗場動作」的幽默手法來交付。到片末,June反過來救出Roy,手法相同,只是將男女主角的位置對換了。

湯告魯斯自己有份監製的電影常常會過於注重男主角而忽視女主角的戲份,今次他不是監製,沒有了這個問題。金馬倫戴雅絲年輕不再,人氣也大不如前,亦久未有佳作,但此片可說是她近年的最精彩的演出。雖然還是傻大姐的角色,但勝在角色適合,和湯告魯斯也有化學作用。比較有趣的一場,是Roy在西班牙發現她被擒,出手救了她,二人逃走,但June顯得很不滿,投訴Roy沒有說很高興見都她,Roy聽了,忽然不理背後槍林彈雨,走過去深吻她,並說出他很高興。導演拍得既浪漫亦好笑,擺明不把特務片的驚險元素放在眼內(反正男主角不會在這種情況下中槍),反而用這些場面來製造浪漫和笑位。即使在其他較大型的動作場面中(例如飛車),此片亦沒有大量運用電腦特技,很多場動作仍保有傳統荷里活片感覺而少了CG畫面的華麗和虛假。不難看到,導演刻意地在很多細處反其道而行。

我不把此片當一般荷里活動作片看待,因為導演是占士曼高(James Mangold)。他拍過不少有別於主流的電影,能編能導。我喜歡他早期自編自導的電影,例如《地頭龍》(Cop Land, 1997)。當年史泰龍仍是個大卡士、眾所周知的動作片英雄,導演卻大膽地找他來演一個耳聾、連警察也當不了的小人物。翻查資料,那年史泰龍還憑那個角色在瑞典拿了個最佳男主角。該片不算成功,但不易遺忘,我亦因它而注意到占士曼高這位導演。我以為今次的劇本也是由他編寫,所以與別不同,但原來不是,編劇是位新人,此片只是他的首個電影劇本。劇本後來被《未來報告》(Minority Report, 2002)的編劇改寫過,湯告魯斯才答允了演出。據說劇本之後又經過多人之手,也包括導演在內。無論如何,此片的最終拍攝劇本不差,總算玩出點新意思,是個小小的驚喜,不錯誤地帶著看《職業特工隊》的期望去看的話,不會失望。

Monga (2010) 艋舺

《艋舺》可說是台灣電影的一朵奇葩,出乎意料地好,導演鈕承澤原是演員,但當起導演來技巧圓熟,劇本也寫得不落俗套。這類古惑仔爭地頭的電影,十幾年前,我們香港的劉偉強和文雋也拍過《古惑仔》系列,但早已被人忘得一乾二淨,系列成為了歷史,卻未能成為經典。同樣的題材,在鈕承澤的處理下,《艋舺》的人物、故事和內涵均明顯比我們的優勝,實在無話可說,明明是我們熟悉的片種。

故事發生在艋舺,便含有幾分弦外之音。艋舺是小舟之意,從地圖上看,台灣不也像一葉扁舟?艋舺中人為是否與外省人合作分成兩派,自相殘殺。即使是「勝利」的一方,亦失去了寶貴的東西。就像杜琪峰拍《黑社會》也不忘道對香港的政治狀況嘲諷一番,艋舺無疑是對台灣政治形勢的影射。

黑道故事不免大同小異,離不開同門兄弟為利益反目,但此片的劇本,仍能在這個框架下,注入入新的元素。其中一個較新的元素,是和尚(阮經天)對志龍(鳳小岳)的同性感情。既然牛仔也可以是男同志,為甚麼黑道中人不可以?編導有意向黑道片類型挑戰,但也很小心謹慎。整條線沒有明寫,只是暗示,例如和尚看見志龍如女友共舞時顯得很鬱悶、他也不去嫖妓、找到害怕的志龍時摟著他等,唯一的一句對白,是和尚對志龍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這便是最大膽的告白了。但是,就效果而言,處理得恰到好處。再輕一點,便可能被忽略;再重一點,便可能格格不入了。「和尚」這個綽號,也是劇本的另一個嘲諷。和尚應是清心寡欲的人,但片中和尚這個人物,卻是全片俗念最多最深的人。蚊子問他為甚麼混黑道,他說要當大哥;他知道了父親的過去,恃機為他(和自己)報仇;他勾結外人,企圖奪權;他喜歡志龍,希望守護他。他是個聰明人,但作繭自縛,最終更命喪於他所愛的人刀下。

櫻花是片中一個很重要的符號,具有多重意義,簡單而言,它代表了被渴望的東西。蚊子希望去日本看櫻花,其實是因為他的父親死在那裡,他的父親到了日本不久便得病,就像櫻花般瞬間凋謝。所以,蚊子心底其中一個夢想,就是父親,他甚至把情感投射在志龍的爸爸Geta(馬如龍)身上,買烤雞腿考敬他,還願意代志龍披麻帶孝。但踏入了黑道後,蚊子漸漸把他的夢想放棄了,那張父親寄回來的明信片,被遺忘在衣櫃的一角,連離開也不帶走。櫻花也代表蚊子響往的高尚情操,他很早就知混黑道沒有意義,但他選擇了相信義氣和友情,甚至認同Geta所說,槍是下等人用的東西。他追求著仿如日本武士道的精神,而片中出現的櫻花、刀、修練等,也處處與武士道遙遙呼應。可是,武士道精神,早已不復存在。

櫻花也象徵血,一開始,和尚便開玩笑地說濺在地上的血是櫻花,編導一早已預示了結局。到最後,蚊子仍然相信義氣和友情,血花在他的眼前綻開,在他眼中看來,就是他一直想看的櫻花。同一時間,蚊子的女友小凝(柯佳嬿)也看著天花板的櫻花圖案,盼望著那一場永遠不會上映的電影。片中所見,是綻開的櫻花,但意境,卻是櫻花散落的悲涼。

此片的結尾也佳,如果是港產片,少不免又要閃回五人結拜的一場,提醒觀眾,他們發過「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連杜琪峰也不能免俗,《黑社會》也有類似的剪輯。)但是,鈕承澤卻選擇閃回和尚四人讓蚊子加入那一場。五人翻過了一面牆,跳了下去,消失在牆後,天上一片晴空。那時候,蚊子還不知道自己往將那裡去,還不知道,他登上了一條艋舺,盪進了江湖,然後船翻了,被淹沒在那裡,留下兩個等著他回去的女人,和一個未知的秘密。

Echoes Of The Rainbow (2010) 歲月神偷

羅啟銳蟄伏多年,一出手,便奪得柏林影展水晶熊獎「新世代」最佳影片,令人意外。此片懷的是六十年代初香港的舊,片中出現的事物,外國的年青評審未必能產生共鳴,但此片仍能得到他們的垂青,足見電影確是世界語言,能超越年代和文化的差異。其實作為香港人,看此片時感受更深,片中大量的物事(木屋、天台小學、門口開飯、借電話、看鄰居的電視、聽收音機、英文歌、月餅會、泛亞袋、飯壺等等),或多或少,都能勾起港人集體回憶。即使是年青一輩,最少也記得那些就在頭頂掠過的鐵鳥吧。

片名是「歲月神偷」,片中的神偷卻是弟弟(鍾紹圖)。他偷東西,固然是頑皮貪玩,但他所偷走之物,亦隱含了導演(兼編劇)甚至香港人的感情投射。最明顯當然就是英國旗,而片中對就讀英文名校的生活也充滿懷念之情。有點年紀的香港人,或多或少都會對以前英治時期的生活還有感情,儘管那時亦有那時的問題,例如無處不在的貪污。另一件被偷走的東西,是夜光杯,它象徵了過去的光輝──香港電影。片中,同期上映的還有著名西片如《賓虛》和《碧血長天》,但主角一家人卻選擇了《夜光杯》。那是一個港產片蓬勃的年代,那是一個一家大小進戲院看港產片還可以帶小孩進場的年代,俱往矣。夜光杯的魔法,已然失效。弟弟又偷走了金魚缸,但他不是用來養魚,而是戴在頭上扮太空人。然而導演讓觀眾透過金魚缸看到的,卻不是弟弟眼前的事物,而是整個香港的舊觀。這些東西最後往那裡去?都被丟進大海,被浩瀚的歲月淹沒了。

片中被偷走的最寶貴的東西,無疑是哥哥(李治廷)這個人物。他是美好的化身,所有好的東西幾乎全都集中在他身上,他文武全才,品學兼優,又是運動健將,還懂得彈結他作曲,對熱帶魚也很有認識,連愛情,也純真得像少女漫畫。這個角色有點被過度美化了,但他代表的,正是那個年代的美德,純樸、勤奮上進、不肯言敗。他是香港之子,但他所代表的精神,已經失去,即使用所有其他偷來東西也換不回來。此片既是懷緬,也是哀悼。沒有東西是永遠有效的,現在香港人都深切體會了。

此片的卡士雖然不大,但十分有趣,很多導演串場,很多新人。整體表現相當出色,主角一家更全部得到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爸爸媽媽競逐最佳男女主角,兩兄弟則被提名最佳新演員。弟弟年紀很小,但演得很真實,有望像前兩年《父子》的吳澋滔般年紀輕輕便獲獎。任達華近年演技備受認同,今年還有兩片被提名最佳男主角(另一部是《天水圍的夜與霧》)。歲月也許已偷走了他的青春,但亦磨練了他演技。他以往被提名過幾次,都是杜琪峰系的電影(包括游乃海的《跟蹤》),不是警便是匪,而且都是杜琪峰電影的演法,較為低調內斂。但今次演一個截然不同的小人物,喜怒哀樂,皆有收放自如的發揮。經過歲月的浸淫,他的演技足可登影帝之位,只可惜今年他遇上了勁敵──《十月圍城》的王學圻,恐怕勝算不高。但任達華稱影帝,應是遲早的事。

雖說沒有東西是永遠有效,但最低限度,羅啟銳的劇本又再生效了。久別重逢才驀然驚醒,香港影壇還有羅啟銳(和張婉婷),他的劇本與眾不同,通常經過資料搜集,劇本寫實又不失浪漫,文藝又不失通俗。可能是經過長時間的琢磨,此片的劇本非常精煉,字字珠璣。例如對白就幾乎誰都有金句傍身,爸爸說做人「最緊要保住個頂」,他在颱風中力保屋頂便有明顯寓意;媽媽則說做人「最緊要信」,有信念,便能堅持下去,儘管是「一步難,一步佳」;哥哥也說了「第一才是嬴」和「沒有東西是永遠有效」;連貪污警也道出「在香港英文比中文重要」的明言。一方面,羅啟銳用了一些老掉大牙的比喻(例如賽跑跌倒、血濺鮮花),但另一方面他也用了一些簡單又意味深長的比喻,例如魚缸(哥哥和女友家中魚缸的對比)、或極少同時出現的兩條彩虹。所謂福無雙至,人生,只能一步難一步佳地前行。還有就是「苦海」,弟弟甘願把心愛的東西都投進海中,希望重見哥哥,只是苦海無邊,又如何填得滿?能夠寫出如此劇本的編導,在香港少之又少。羅啟銳也是香港影壇一度被偷去的人,看完此片,真有一種失而復得的欣慰。

Up In The Air (2009) 寡佬飛行日記

此片被片商當作喜劇來宣傳,其實它一點也不「喜」,是百分百的劇情片,在金球獎的提名,也不是在喜劇組別。片名也譯得「保持水準」地差勁,大概是抄自台灣片名《型男飛行日誌》,《寡佬飛行日記》同樣失去了原意,原片名”Up In The Air”意指的當然不單止是「飛行」,也是比喻主角的感情無法著落的狀態。用佐治古尼的對白來說,他是不得不向前游的鯊魚;用張國榮的對白就是「沒有腳的小鳥」。他無法停下,一方面是他自己不願,另一方面是他還未找到讓他到停下的理由。劇情講的就是他首次嘗試停下來的遭遇。工作上是被迫,他的工作模式面臨挑戰,隨時被科技所取代,而感情上他終於遇上他甘心被牽絆的女人,然而這卻是一次折翼的降落。

此片非但不喜,甚至令人看得心情沉重,因為它所展示的美國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尤其是男女關係,簡直是千瘡百孔。美國是個甚麼都有代理人的社會,但不看此片還不知道原來還有這種到處去炒人魷魚的「專業」代理人。工作性質美其名是「事業過渡」,其實是幫僱主與棄員一刀兩斷,原作/編劇給與主角懷恩(佐治古尼)這種職業,其實也是影射他與家人/情人的關係。懷恩拒絕與任何人維持關係,唯一他願意從一而終的,是航空公司,因為他的夢想是可以儲夠1000萬的飛行里數。

此片劇本耐人尋味的地方是它似乎隱含了一些正面的訊息,但上演的卻是相反的劇情。片初編導剪輯了幾個被解僱者的反應,片末時又回應了他們的自白,告訴觀眾他們的精神支柱是伴侶與家庭,但是片中的主要角色,卻無一能與伴侶或家庭維繫正常的關係。懷恩不願建立家庭,與家人關係極度疏離,他的姊姊正與丈夫分居,妹妹和未婚夫的新婚也陷入危機。公司新人Natalie(安娜姬妲妮)與男友的關係也像兒戲,幾天前男友還到機場跟她擁抱而別,幾天後便以短訊跟她分手。而她甫被甩便與剛相識的男人搞一夜情,醒來便偷偷溜走。諷刺的是,她還要與懷恩爭論愛情並叫懷恩「長大」(grow up)。女主角Alex(維娜法米嘉)和懷恩臭味相投,但比懷恩更無情。回應了Natalie的對白,她自稱是「成年人」(grown up),還「大方」地願意與懷恩保持關係,表現了「成年人」的「成熟」。片中所呈現的社會景像,與片尾人物所言,根本不是同一個世界。

另一場吊詭的戲是懷恩去說服企圖逃婚的妹夫。妹夫問他結婚的意義是甚麼,他說來說去,結論是沒有意義。他唯有套用了Natalie的說法,告訴他人生總得有個伴,終於說服了他。表面上,這場戲証明Natalie和Alex改變了懷恩,他說服了妹夫,同時也說服了自己。然而,道理真的是那麼簡單嗎?如果懷恩是浪子回頭,他得到了甚麼?編劇的高明回答是讓他於彼時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1000萬的飛行里數。當機長來見他,他旁邊的座位卻是空著。機長多謝他的「忠誠」,但忠誠的回報卻是身伴無人,甚麼也沒有改變。編導亦暗示他有意把辛苦儲來的里數轉送給妹妹和妹夫,以「忠誠」換來的東西,再無意義。編導真正的訊息究竟是甚麼?懷恩的結局是他的報應嗎?還是想說明,一個人的覺悟是改變不了整個社會?

導演積遜懷文年紀很輕(只有34歲),但能編能導,才華橫溢。劇本雖然是改編自小說,但劇本實在寫得好,諷刺了人性,也道破了現代社會的困局。他如此年輕,卻好像已看穿了人間的虛偽和自私。此片能夠在金球獎擊敗了強敵《拆彈雄心》和泰倫天奴的《希魔撞正殺人狂》,不無道理。不過,此片在奧斯卡被提名於改編劇本組別,而《拆》和《希》則在原創劇本組別,不是競爭對手。

Bodyguards and Assassins (2009) 十月圍城

《十月圍城》是一部令人喜出望外的電影。本來我對導演陳德森沒有甚麼期望,他以前的電影都不算出色,連最有名的《晚九朝五》也不過爾爾。事實上,與其說《晚》是陳德森的電影,它更像是編劇阮世生的電影。但是,《十月圍城》真的令人心悅誠服,導演終於吐氣揚眉,証明了自己的實力。據說此片經歷幾番波折,遲了十年才開拍,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若不是今日國內的電影市場開始成熟,投資不會如此巨大,若不是陳可辛在國內拍了《如果‧愛》和《投名狀》,《十月圍城》的製作環境也未必會像現在好。等了十年,等到了天時地利人和,和一個突破自己的機會,算起來,還是很值得。

此片用了5000萬來搭建佈景,力求重現百年前的香港,片中所見,的確很有實感,視覺效果極佳,相信很難不在今屆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奪得最佳美術/視覺效果等獎。國內的電腦特技或模型製作遠遠比不上荷里活,但中國可是世界工廠(連《2012末日預言》中用以避難的方舟也是中國製造),有能力把景真的建造出來,反正以後還大有用途,說不定數年後上海便會出現像環球片場那樣的主題公園。

和佈景同樣具有質感的,是人物。本片人物眾多,雖然戲份有點兒分薄了,但每個人物仍有足夠的刻劃,不會浮光掠影,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不落俗套。此片的主線雖是政治暗殺,但最好看的地方不在情節或動作場面,而在人物。幾個「保鑣」,都不是甚麼英雄豪傑,只能算是平民百姓,他們各有自己的目的,幾乎都不是為了救國。在他們的心中,家比國更重要。方天(任達華)想的是回老家,方紅(李宇春)想的是報父仇,然後帶父遺體回鄉。阿四(謝霆鋒)想望的是與阿純成家,他保護的其實是少爺;沈重陽(甄子丹)死前看到是一家三口快樂的場面,他保護的其實是李玉堂(王學圻);而劉公子(黎明)忘不掉的是至愛的女人。犧牲者中,只有李重光(王柏傑)心中有國,滿腔熱血,一心為國捐軀。人物一個一個死去,最終目的固然是催淚,但編劇賦與了人物有血有肉的故事,導演的處理亦見技巧和節制,場面有牽動人心的力量,又不至於過火,取得不錯的平衡。

這麼多角色,誰是最佳男主角?對我來說,幾位「烈士」都不夠飾演李玉堂的王學圻好。李玉堂這角色雖稱不上主角,但角色的心理最複雜,編劇著墨也最深,對兒子、家人、朋友、國家,他都盡力做好。他既是革命黨也是保守商人,陳少白(梁家輝)來找他,他先問陳要多少錢。他暗中出錢搞革命,卻又想置身事外,但陳被擄他又擔起責任。他深深牽涉事件,卻又不想兒子參與其中。對阿四亦心存愧疚。李玉堂是全片最立體的角色,王學圻的演出極為老練、沉穩、精準,把李玉堂演得仿如真實的歷史人物。中國資深演員的演技功力深厚,比較之下,一眾香港演員竟顯得「眾不敵寡」。

相對於人物,幾場的動作便未免過於「燦爛」而削弱了此片的實感。我不是說動作場面不好看,但是甄子丹在片中實在太好武功了,他不是王小龍也不是葉問啊!黎明的鐵扇公子也令人失笑,他既曾是瀟洒佳公子又武藝高強,簡直像武俠小說。若能收歛一下誇張的港式動作,此片的真實感會更強。不過,製作人的商業考慮也是可以理解的,既有甄子丹,不打是浪費,觀眾等了那麼久,不打個落花流水,也怕觀眾不滿。投資如此巨大,製作人畢竟要確保此片適合大眾口味才有勝算。

此片是面向內地市場的商業電影,編劇中亦有內地人,編導未必會放進很多對香港的現況的影射。但陳可辛、陳德森和幾位編劇始終是香港人,故事也發生在香港,即使言者無心,聽者亦有意。看在我們香港觀眾眼裡,此片隱含不少政治隱喻。片初,楊衢雲(張學友)向學生講解民主,學生問中國甚麼時候會有民主,楊沉默了半晌,那一刻的猶疑,就是我們香港人現今的猶疑。楊接著樂觀地說很快便會見到,然後馬上便被槍殺,當場倒下,我們怎不會看得隱隱作痛?陳少白與嚴孝國(胡軍)的對話,就像今天民主派與保皇黨的對話。明明受過了西方教育,嚴卻只看到不好的地方,說穿了,他上三代都是朝廷高官,清朝亡了,光榮利祿也沒了。香港這片地,一百年前已有人在此爭取民主,但到了今天,我們仍沒有得到。

Avatar (2009) 阿凡達

等了12年,占士金馬倫終於交出新作,完全沒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占士金馬倫,事實上自《未來戰士》(1984)開始,他的作品近乎奇蹟地從未令人失望過。等了那麼久,是因為電腦特技。此劇本寫於《鐵達尼號》(1997)之後,金馬倫原本想於1999年開拍,但當年他認為當時的特技無法達到他的要求,即使能達到,造價亦高達4億美元,根本沒有電影公司願意出資,所以把計劃擱置了。10年過去,電腦特技更成熟了,成本也降了,但《阿凡達》仍是史上最昂貴的電影之一(2.8億美元)。現在看到的3D《阿凡達》,其視覺效果固然無與倫比,但是假使沒有3D,我相信以數年前的電腦特技亦能做出不差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雖然占士金馬倫的電影一直帶領荷里活的科技,但他的電影成功絕非單靠特技,其實不必因為特技問題而推遲,令劇本的新意隨著其他電影的出現而相對變舊。不過,他憑《鐵達尼號》登上了電影頂峰(《鐵》至今仍是史上最賣座電影),為達更高境界,自然須要更多的準備。現在他交出《阿凡達》這樣的佳作,我們除了佩服,就更無話可說。

可能有人會覺得《阿凡達》的故事好像新意不足,的確,主線像《與狼共舞》(1990)或《最後武士》(2003),部份概念像《廿二世紀殺人網路》(1999)或《偽能叛變》(2009)。但如果考慮到此劇本是寫於1997-1999年,再對照前述幾齣電影的年份,便會明白金馬倫劇本的前瞻性。只是劇本放久了,就算不是被抄襲,自然也會有其他編劇想出相近的點子。不久前上映的《未來戰士4》(2009),主角正是《阿凡達》的主角森禾霍頓,他半人半機器的角色,也是被利用來滲透敵方,概念與《阿凡達》何其相似。《偽能叛變》的導演是《未來戰士3》(2003)的導演,《偽》片中的替身概念亦與《阿凡達》接近,雖然「替身」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當然,也不能說金馬倫沒有將一些舊橋循環再用,例如片末與主角對決的機械人,便像極了《廿二世紀殺人網路2》中「錫安」所用的機械戰士,但追本索源,原始意念還是回歸到金馬倫自己的《異形2》(1986),該片片末薛歌妮韋花用來對抗異形的機械人,不就是最早的非電腦動畫版本?

表面上看來,《阿凡達》的主題是反戰和環保。你可以把土著外星人Na’vi想像成印第安人,阿富汗人或伊拉克人。但是,占士金馬倫寫的雖是非文學的商業劇本,卻也非平庸編劇,劇本的內涵,豈止於此。主角的經歷,外在是歷險,內在卻是重生的過程,片中第一個鏡頭是主角積(森禾霍頓)的主觀鏡頭,坐輪椅的他夢見自己在空中飛行,然後夢醒了,回到殘酷的現實。而片中最後一個鏡頭也是他的甦醒,但那時他已經變成一個健全並真的能馭鳥飛行的Na’vi人。所謂「阿凡達」,其實是另一個自己,因為阿凡達根本就是以本人的DNA與Na’vi人的DNA合成的,但它只有Na’vi人的軀體,並無Na’vi人的精神,所暗示的,正是失掉靈魂的自己。所以靈樹的種子,才會聚集到它身上。而Pandora,就是內心世界。當飛機飛進Pandora的深處,導航便失效,是隱喻越進入內心,便越容易迷失。但Pandora最隱密、最神聖的地方,是「靈魂之樹」(Tree of Souls),也就是靈魂的所在。《阿凡達》真正的主題,其實是內心的探索、靈魂的搜尋。積最終通過考驗,藉靈樹而得以重生,「阿凡達」成為真正的Na’vi人。

《偽能叛變》中的「替身」,和「阿凡達」正好成為正反的對照。《偽能叛變》中的「替身」代表一個虛假、外表比內心美麗,但無法真正溝通,最終被丟棄的自己。「阿凡達」代表的,卻是「進化」成為Na’vi人前的自己。Na’vi人追求心靈相通、天人合一,他們的內心比外表美麗,因為他們都具有靈魂。然而他們的家園,卻正被代表貪婪的開礦企業(人類)侵佔,面臨滅亡,是以主角和Na’vi人不得不誓死保護。占士金馬倫的寓意,明顯不過。他所建構的未來世界,敵人再不是外來者(機械人/異形),而是我們自己。

本片長達161分鐘,但你不會有一分鐘覺得沉悶。編、導、攝影、音樂、特技,無一不是荷里活的最高水準。《阿凡達》是荷里活電影的豪華饗宴,沒有不看的理由。占士金馬倫是荷里活少數能編能導的商業片導演,他的電影幾乎全部都是他自己編劇,從這個角度看,他比史匹堡更勝一籌,今時今日能夠與他匹敵的商業片「作者」大概只有新蝙蝠俠的編導基斯杜化路蘭。占士金馬倫是電影奇才,今年才55歲(比史匹堡年輕8歲),電影技術不斷提高,現今荷里活很多年逾60的導演(如史匹堡、奇連依士活、東尼及列尼史葛)依然活躍,金馬倫更是前途無可限量,我們仍有很多機會欣賞他的作品,只要不是每一部片都要等12年的話。

20th Century Boys Chapter 3 (2009) 20世紀少年-最終章-我們的旗幟

終於來到最終章,仍然像第二章沒有地鐵廣告,有點靜悄悄地上畫,這部在日本連續6星期票房第一的電影,片商還是沒有信心,可見香港觀眾的口味,與日本的差距。不錯,片中的日本集體回憶,港人未必能完全領會,但我想最大的原因,還是漫畫和電影觀眾年齡層間的落差。漫畫原作者浦澤直樹生於1960年,他的少年時代,是漫畫中的60年代尾至70年代初,漫畫於1999年開始連載時,浦澤約40歲,在日本,這個年齡層仍然閱讀漫畫的很多,他們擁有與浦澤相同的回憶,漫畫中成為了中年人的主角們,都是他們的寫照,能引起他們很大的共鳴,這群人加上原來就看漫畫的青少年,令《20世紀少年》擁有大量讀者,累計銷量達2800萬部。但是,在香港,中年人早已不看漫畫,電影也不願進戲院看,青少年則等下載,所以在香港並沒有日本那批潛在觀眾。結果是,無論是漫畫或是電影,《20世紀少年》都沒有在香港引起很大的迴響,這是個僅僅用「文化差異」便能解釋的現象嗎?

比起第2集,此集所涵蓋的劇情更多,包括了原著第16集起至完結共8集的劇情。但今次並沒有上次情節太快的問題,因為原作的尾段本來就有點拖沓,很多情節可以被刪掉,不過連帶一些比較好的情節也被犧牲了,例如「上吊坡鬼屋」和最後的「反陽子炸彈」。情節的改動也不大,有的地方改得不錯,例如把關所所長和佐田清(原著中佐田清未死)這兩個角色與萬丈目結合,不失為一個化繁為簡的方法,但我始終不明白為何讓佐田清在第2集中死去,佐田清是個重要人物,他是第一個被懷疑是「朋友」的人,「朋友」戴面具也是模仿他的。和其他被「朋友」利用的人相比,他和山根是最早被「朋友」招攬的,山根在上一集開槍殺死「朋友」,今次輪到佐田清亦順理成章。雖然萬丈目也有殺「朋友」的願望,但佐田清不是更適合嗎?

此集最大的改動,也可說是電影版最大的功德,是把原作中最大的缺點改正過來,那就是把原作中兩個「朋友」變回一個,並把「朋友」的真正身份解明。在原作的結尾中,浦澤拋出了一個只被提及了幾次的名字,但朋友樂園的虛擬現實中的少年「朋友」並無回答確認,浦澤似乎避重就輕,刻意用曖昧的方法作結,讓讀者自行猜想,但老實說還真的有點不明不白,今次電影版的劇本總算撥亂反正。而這個新的結局,也比較光明,健次與「朋友」冰釋前嫌,「朋友」脫下面具,與健次成為朋友,即使那一切,都是發生在並不真實存在的虛擬世界中。

用電腦特技來處理新的機械人,也是一個好的選擇。既然連飛碟也製造到,機械人沒理由仍是破破爛爛,這到底也是部科幻電影,也沒理由不好好利用電腦特技。把機械人弄翻一場,是罕有的比原作更好的場面,導演利用了漫畫較難比擬的電影語言──平行剪接和慢鏡,把場面與他們少年時打架推倒肥仔的場面對剪在一起,拍出令人振奮的一幕。

至於最不必要的改動,當然是把吉常變成「朋友」的嫌疑犯,由落仔說出「吉常可能是『朋友』」這樣的對白,任誰都猜到不可能。編劇那麼辛苦把劇情濃縮,掙來的篇幅,卻用在不必要的劇情上,是很大的浪費,不如多花時間在可保留的劇情上,例如健次與雪路的感情線、伽南與媽媽的重逢等。

《20世紀少年》表面是少年科幻漫畫,內裡卻充滿中年人的心聲,全篇透著對青少年時代的懷念,對夢想未達成的不甘心,這也許是步入中年的浦澤的感情投射。如果是,那麼浦澤是健次還是「朋友」?我的想像是:健次+「朋友」=浦澤。中學時代,健次喜歡上搖滾,以為可以用音樂改變世界,但是最終夢想失落,經營便利店為生。《20世紀少年》最大的主題,就是夢想的尋回。保衛地球,是大多數少年都有過的童年夢想,浦澤直接利用它來比喻因為「不可能」而被放棄或忘卻的理想。「朋友」喚醒了健次,給他一次實現的機會,健次重新振作,誓要拯救人類,然而他失敗了,他逃走,痛哭了三日三夜。電影中給健次雪中送炭的人,就是粉墨登場的浦澤直樹。現實中,浦澤給與夢想破滅中年人的撫慰,就是這部《20世紀少年》。浦澤的訊息是,只要堅持,夢想仍有實現的希望,健次最終用他的歌拯救了聚集到萬博的人,並實現了他的「胡士托」。

「朋友」是一個充滿鬱悶的人物,他擁有過人的才能,但被同學忽略。在他自己眼中,面具下的他,是個無面人,是個誰都記不起臉孔的人。他極度渴望朋友,所以他叫自己做「朋友」。「朋友」說自己是柯林斯,是浦澤最高明的比喻,柯林斯看著隊友踏足月球,創造歷史,自己卻沒有機會踏上便回去了,很透徹地道出「朋友」是那麼的不甘和孤獨。少年時代的浦澤,或多或少也有「朋友」的心態吧,以今日的浦澤來推測,少年的他想必已是講故事和繪畫的能手,但才華未被肯定之前,心中難免充滿疑惑與寂寞吧。

《20世紀少年》還有一個很大的主題,就是對自己錯誤的反省和補償。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健次、落仔、貴理子、山根、佐田清等,無不犯下過錯,然後在覺醒之後努力作出修補。健次小時犯了錯,並把它忘記了,作為受害者的「朋友」,用了最極端的方法讓他記起。整部漫畫,其實就是健次漫長的覺悟和償還。這個主題也是浦澤上一部作品《怪物》的延續,天馬醫生救活了害人的怪物,故事就是他不惜一切要追殺怪物的過程。這種承擔責任的思想經常可以在日本的作品中找到,在現實社會中卻已逐漸失去。

儘管我不能說這三部作是「傑作」,但它絕對值得讓你花七個小時把它們看完,就個人以言,它比《魔戒》、《魔盜王》、《哈利波特》等連作好看不知多少倍。它忠於原著,準確拍出原作的味道,雖然在編與導上都未臻完美,但亦得原著的精髓。如果你看完此三部作意猶未盡,絕對要閱讀原作,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傑作。

Thirst (2009) 饑渴誘罪

到底還是這些犯罪/贖罪的題材比較適合朴贊郁,上次的《再造人之戀》令人失望,今次他捲土重來,終於回復到《親切的金子》的水準。偷情、謀殺、吸血,衝擊你的感官,慾望、罪咎、夢魘,翻開你內心的黑暗。電影中的血所象徵的,不一定是愛慾,它也可以是金錢、權力、物欲,不同的觀眾會看到不同的東西,相同的是,我們看到了慾望。導演透過尚賢(宋康昊)這個角色,對人性作出批判和嘲諷。尚賢自以為做好事,卻染上病毒,其實所謂病,只是自己抵受不住誘惑。他自我鞭笞阻止自己,程度甚至比泰珠(金玉彬)為騙尚賢同情的自殘更輕。神父的身分,更突顯尚賢意志的薄弱。他自稱不殺人,卻偷血、騙血,最終也殺了上級神父吸血。那個上級神父故作慷慨,主動讓尚賢給自己的血,最終亦提出換取尚賢的血的請求。身為修行者,二人的行為更顯出人性的虛偽。

如果病毒象徵過度的慾望,那麼導演對病毒的設定,便暗藏對種族和性別的影射。片中所述,感染病毒的大多是白人,部份亞洲人,沒有黑人,導演似乎暗示這是現代社會高度發展的「文明病」,現代人,無一倖免地都是利慾薰心。片中出過場的主要人物全都遇害,大難不死的是有兩個女性,一個是來自較落後國家菲律賓的女人,另一個則是代表韓國傳統的婆婆。前者是全片中唯一的好人,其他的韓國人角色,儘管不是大奸大惡,全都有壞的一面。後者雖然倖免於死,但已癱瘓,只能眼睜睜看著慾望橫流。泰珠最初也被描寫為一個好人,她甚至不忍打她那無能丈夫,但當她遇上尚賢,本來女性不易感染的病毒最終藉血的「混合」而傳染到她身上,她的慾望不斷膨脹,終於令她變成謀殺丈夫、失去人性的魔女。導演是否暗示今日韓國社會,女人的野心慾望,再不比男人低?

變成吸血鬼後的男女主角,只能活在黑夜,不見天日。他們把家居漆成白色,又利用攝錄機窺看白天的窗外,其實都是自欺欺人。白色=光明,導演卻用白色來反襯他們的黑暗。白色=純潔,家=溫暖,主角卻把白色的家變成殺人窟,變成捕捉獵物的陷阱,家,已被慾望沾污,不可安居,唯有逃離。慾望永無止境,一旦身陷其中,便無法自拔,滿手血腥,混身罪孽,救贖之法,唯有自毀。自己製造的禍害,亦必須由自己來善後,所以尚賢要只能與泰珠同死,更要自己戳破信徒盲目的崇拜,所以他故意強姦女信徒,暴露自己最不堪的醜態,導演為表達這個訊息,不惜要宋康昊露械,難得宋亦甘願為藝術而犧牲。就像梁朝偉和湯唯信任李安,宋康昊和金玉彬亦同樣信任朴贊郁,為求拍好電影,不介意裸露,床戲拍得投入認真,準確演譯出角色的肉慾。結局一場,導演運用了一點黑色幽默,泰珠想盡方法避免陽光,都被尚賢一一阻止,過程有點長,而且略嫌處理得有點輕,泰珠的反應難道不會表現得更歇斯底里嗎?不過,泰珠最後取出尚賢的鞋子穿上,倒是高明的一筆。還帶著那雙鞋子,導演讓我們窺見泰珠的內心,即使良知盡泯,她仍沒有忘記尚賢最初給與她的一絲關懷、一分愛護,那才是最珍貴的東西。可嘆的是,未到最後,不會記起。

此片無疑處處隱含寓意,但外在情節的節奏並不理想,尚賢殺人後的疑神疑鬼、泰珠變成吸血鬼後的肆意妄為,雖然都有助於對人物的刻劃,但過程有點長,劇情洩了氣,未能一氣呵成。另一方面,可能為中和沉重的主題和素材,自《親切的金子》起朴贊郁在作品中加進了不少黑色幽默,是好是壞,見仁見智,但我個人認為並不完全切合他的風格,反而那種沉重得令人窒息的氣壓更能顯現他的長處。所以到目前為止,在朴贊郁的電影作品中我還是最喜歡《復仇》和《原罪犯》。此片雖比不上,但仍堪稱佳作,足以再次証明朴仍是韓國最好的導演(不是「之一」)。如果朴的電影是血,我也是吸血鬼,是看過《JSA安全地帶》(2000)後染的毒,至今仍然未解。

The Message (2009) 風聲

某程度上,《風聲》可以說是內地電影的一個突破,而這個「突破」,有部份是繼承自原著小說的.小說作者為內地的諜報小說(Spy Fiction)作家麥家,主要作品有《解密》、《暗算》和這部《風聲》,是中國特務諜報小說的先驅,得過不少文學獎和小說獎.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也改變了近年中國大片的慣例,最明顯的是,外表它不再是以華麗服飾或佈景來包裝的古裝片(雖然美術指導還是葉錦添),而更重要的是,它內裡也不再是扮高深度扮借古喻今的藝術片, 而是一部以卡士和題材取勝的商業片,敢於跳出內地片早已令人生厭的「大片」模式.此片的兩個導演,是來自台灣的陳國富和內地的高群書,他們加上原作者麥家,為國片開闢出了一條新路.

說「新」,並不是因為它是「中國第一部諜戰大片」,而是因為它的骨子裡其實是第一部中國原創的懸疑推理大片.它再沒有那些無謂的千軍萬馬大場面,正正相反,是封閉的空間,有限的人物.一橦建築物,五個嫌疑者,實際上是典型的「暴風雪山莊」、「誰是凶手」的古典偵探模式.麥家之「新」,在於他熟知國情,懂得把模式變奏和顛倒,首先,它把事件「歷史化」,為它加上了個時代背景,萬幸的是,他沒有把它放在清朝或更早的朝代;第二,他把事件「案件」提前在山莊外發生,而把山莊內的劇情專注在貓捉老鼠(戲中是「老鬼」)的遊戲;第三,他把「偵探」變成了日本軍官,讓他進行各式各樣的「拷問」,反正施刑的是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片中的酷刑也沒有電檢問題.中國不需要兩部《建國大業》來慶祝國慶,製作人轉而用另一個角度來歌頌共黨英雄.

題材手法新(對國片而言),是一回好事,但內容好不好,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把此片當作一部單純的懸疑推理片來看,劇情其實又平平無奇,比起西方的古典偵探,或日本的推理小說,相距仍遠.要看嚴刑虐待,看《滿清十大酷刑》好了,作為推理小說迷,我想見識中國式的推理,但此片在這方面頗令人失望.問題是出場人物太少,退場的又太早.嫌疑者只有五人,白小年(蘇有朋)和金生火(英達)很快便迫死,而不是被推理排除,李寧玉(李冰冰)被武田(黃曉明)「性虐」後又輕易地被武田剔除,於是只剩下吳志國(張涵予)和顧曉夢(周迅),而結果也差不了多遠.全片最大的詭計/懸念,在如何傳出風聲,真相揭盅時,意外性也不是沒有,道理也算通,但巧妙性和說服力均未達至令人滿意的程度.

兩位導演拍出劇情的迫力,禁閉的恐怖,整體成績不俗,但某些小節上手法有點奇奇怪怪,例如一些不必要的電腦特技(密碼的浮動字幕、電訊發出時例牌沿著電線高速前進的鏡頭),和電影的氣氛很不搭調.編導又多次用字幕插入「老鬼」的心聲,讓觀眾體會事態的危急,這個手法有其效果,但適用於小說多於電影,尤其是此片並不以老鬼的視點來講故事,插入這些心聲,不免突兀,成為敘述上的干預.劇情上,編劇也企圖經營李寧玉和顧曉夢的姊妹情,希望令顧請李告發她那場戲感動觀眾,但由於李和顧的關係建立不足,結果徒勞無功.另一方面,即使顧信任李,李一句假話便讓顧透露身份,顧作為間諜,也太不小心了罷.

所以,本片最可觀的,不是情節或人物,而是演員.此片網羅了多位國內的一線演員,卡士一時無兩.眾演員也演得出色,如果國內也有像美國演員公會那樣的最佳整體表現獎,此片必勝無疑.男演員方面,張涵予演得好,但最感意外驚喜的,還是飾演王處長的王志文,這位演員混身是戲,把王處長這個陰險奸狡、笑裡藏刀的奴才活現,顧曉夢被施以酷刑那一場,其殘忍根本就是借王的恐怖表情而不是顧的慘叫來傳達的,王處長再狠毒,到底還是個人,這場戲都被王志文的演技搶盡了.女演員方面,眾星拱照的,還是周迅.周迅限於身裁,演不出角色的媚,穿著褻衣,也不覺性感,但除此之外,周迅的演出仍是令人欣賞的,顧曉夢這個角色的難度頗高,與《如果‧愛》或《愛失償》中的角色又完全不同.顧曉夢對人傲慢、對李寧玉卻真切;「老槍」命令她告發他,她難受,但她也要李寧玉告發她,也像老槍一樣堅決;她被虐不屈、被脅無畏,早準備好以死贖罪.角色的態度和心態不斷快速轉變,周迅大都能成功演譯.李冰冰的演出也落力,被武田「性虐」一場也演得好,但角色所限,李寧玉始終不及顧曉夢搶鏡,也是無可奈何.

The Time Traveler’s Wife (2009) 時光旅的戀人

這部愛情片雖然是低成本製作,但像《人鬼情未了》、《忘了,忘不了》等,不須亂世瘟疫戰爭大時代,沒有史詩式的蕩氣迴腸,卻自有其繾綣纏綿。這些電影未必會成為經典,但看過後會在你的心中留下那麼一點痕跡,沉澱在那裡,甚麼時候,例如在知道柏德烈史域斯去世的消息時,你會想起,曾經有這樣一部電影觸動過你,然後感到一點輕微卻無法忽略的悵然。

德國導演羅拔舒雲奇今次的成績比上次的《高凶三萬尺》(Flightplan)好,沒有大明星,沒有眩目特技,不玩視覺風格,只是老老實實地把一個扎實的劇本拍好。劇本正是出於《人鬼情未了》的編劇 Bruce Joel Rubin 之手,十九年後,他再次寫出動人劇本,不過今次不是原創,而是改編自 Audrey Niffenegger 的小說。關於時光旅行的電影很多,把它應用在愛情片上的少。差不多30年前,《時光倒流70年》(Somewhere in Time, 1980)也曾經迷倒過香港觀眾,但再《時》片中,男主角僅是單純回到過去與女主角遇上而已,時空主要在過去,結構很簡單。但本片把時光旅行這個元素運用得很徹底,構思巧妙得多,不知原作者的靈感是否來自一個經常不在她身邊的伴侶?小說才不過是作者的處女作,有此成績,又是另一個美國夢。

電影中出現的第一次時空穿梭,便向觀眾傳遞了很多資料,例如男主角(亨利)能穿越時光,但不能控制時間地點,他的女兒後來告訴他唱歌可以控制,但第一場戲編劇便告訴我們他不懂唱歌,而歷史也是無法改變的,所以他無法救他的母親,也將不能拯救他自己,這是一個寫得非常好的開場。片中時光旅行頻密發生,而每一次都發揮作用。它時而浪漫,例如年長的亨利遇上只有6歲的女主角(克萊兒),年長的克萊兒也遇上年輕的亨利。它時而感人,例如男主角遇上了母親,告訴她他愛上了女主角,告訴她兒子非常愛她,又例如男主角遇上了未出世女兒。時光旅行的即時利益當然不會不考慮到,例如中六合彩。不由自主的時光旅行也最終導致他的死亡,首先是傷了腳,無法逃走,然後是被誤殺。編劇甚至安排他曾經出現在動物園的籠子中,暗示他會被當作動物。總之,這是一個很聰明細心的劇本,細節前呼後應,無一遺漏。

男女主角在顛倒的年齡相遇,和《奇幻逆緣》類似,訊息雖不盡相同,但也有重疊的地方:最好的時光有限,應好好珍惜。畢比特是否因為演了《奇》,不想演類似的角色而改當此片的監製?如果要比較,兩片最大的分別,在於角度不同,此片較適合女觀眾,電影的著眼點在女主角身上多於男主角,事實上,小說和電影的原名是《時光旅人的妻子》,香港片名不過是只懂玩同音字的香港片商又一自作聰明之作罷了。克萊兒才是真正的主角,那對愛情的憧憬,對那與別不同、命中註定的伴侶的信念,對幸福家庭的渴望,都是從女性角度出發。麗素麥雅當絲拍了《忘了,忘不了》和本片,雖然尚不是甚麼名作,但可說已被幸運之神眷顧,相信多年後仍會有人記得她演的這些角色,曾經那麼努力地追求幸福,撫慰過許多女觀眾的心靈,作為女演員,應可無悔。

天長地久有時盡,再努力得來的幸福,也敵不過疾病或死亡,連幸福的記憶,也會像《忘了,忘不了》中消逝,只能寄望在迢迢歲月中幾道靈光乍現,像死後的亨利還能穿越時空重回,讓人再次回味一分半秒。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卻是連這一分半秒也沒有保証會出現的。本片把原著的時空縮窄了,在小說中,亨利重回的時候,克萊兒已經82歲,即是說,她等了40多年。即使他還會再回來,或許她已經不在了。所以啊,如果你家中也有人等著你回去,早點回家,好好地跟他們共渡每分每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