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livion (2013) 攻‧元2077

科幻片幾乎是荷里活的專利,大多只有特技沒有內涵,當然也有企圖突破這種類型片的導演,如寇比力克、史畢堡、金馬倫、列尼史葛、Wachowski兄/姐弟等,但爲數不多。只拍過兩部電影的導演約瑟高辛斯基在此片中也算是作出另一次的嘗試,成績不是十分耀眼,但比起前作《創戰紀》(TRON: Legacy, 2010),足以另人刮目相看了。此片他還任編劇和監製,而且是改編自他自己的同名漫畫,此君甚有才華,非泛泛之輩。

論劇情,此片亦非突破性,核爆後的地球,人類大量死亡,必須移民外星的設定並不新鮮,不久前才在《雲圖》(Cloud Atlas, 2012)中(第6個故事)出現過。主角作爲最後的駐守人員,喜歡收集一些舊物件,喜歡碩果僅存的花草樹木,也像《太空奇兵—威E》(WALL·E, 2008)。對看慣荷里活電影的觀眾來說,也許很早便猜到電影的前半部的情節。太多線索在再開場時主角積(湯告魯斯)的獨白中泄露了,尤其當他提到記憶被移除,觀眾便知道不應該相信表面的事實了。

所以,劇情要到比治(摩根費曼)向他揭露了真相,並譲他和女主角茱利雅(Olga Kurylenko)去查證後才變得好看。電影的後半部,才是此片與別不同的地方。誠然,此片的劇本未夠周密,結尾的部分也太過輕易,但我認爲可以接受,因爲觀眾真正需要的,並不是結尾千篇一律的大爆炸。很多荷里活片在結尾的爆炸後便甚麼都不剩,而此片,卻像列尼史葛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2012),留下了思考的空間。兩部片不約而同都涉及了人類和他們的創造者的關係,以至人類生存的意義等問題。

不過比起《普》近乎哲學與宗教的層面,此片其實貼近真實生活很多。表面上看來,積的生活一無所缺,他擁有理想的職業、漂亮的伴侶(維嘉)、彷如豪華酒店的居所。問題是,那始終還是一個荒蕪的世界,沒有生命,沒有文化,沒有感情。積找到了最後的一片湖光山色,他想跟維嘉分享,但她根本連踏出家門一步也不願,積帶回來送給她的花草,亦被她想也不想就棄掉。想深一層,這就是都市人的生活寫照。我們不是積49就是積52,過着千人一面的生活而不自知,幹好像理所當然的事,從不質疑,不敢妄越雷池半步。我們也是維嘉,不敢冒險,每天只是在那片觸控熒幕前,虛耗光陰,其實一切都不由她控制。當維嘉看見積和茱利雅相認,她流涙了。這是編劇耐人尋味的一筆。如果積可以具有殘餘記憶和能夠恢復記憶,爲甚麼維嘉不可以?我不禁懷疑維嘉比積更早恢復了記憶,她知道一切本來就不屬於她的,所以她更不想失去,希望早日和積離開,所以當她看見積和茱利雅擁抱,她的反應不是錯愕或憤怒或嫉妒,而是直接的傷心和失望,於是她選擇玉石俱焚。

維嘉以爲他們會去的Titan(土星最大的月亮)定居,就像《雲圖》(第5個故事)中星美以爲她們會去的「樂園」(exaltation),或《謊島叛變》(The Island, 2005)中主角希望去的那個小島,根本就不存在,等待他們的,只有毀滅。這種設定被重複使用,因爲它有普遍性,的確,我們都需要一個生存的目標,否則,日複一日地努力工作,又有何意義?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認真想過,那些人人嚮往的目標,是否我們真的想要的東西,那些看似美好的東西,究竟有幾多是謊言。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隨波逐流而已。此片的訊息,就是叫我們審視自己的人生,思考事物的真相,尋找生存的意義。按《雲圖》所說,世事萬物,皆有關連,我們所做的事,對後世都有或大或小的影響。星美最後成爲了後世的神,積49拯救了地球和人類,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是救世主,但最少,我們也該像積52,醒覺,並不斷追尋。

Amour (2012) 愛

這是一部無堅不摧的電影。説的不只是它能橫掃各電影獎項,更是它那直搗人心的力量。哪怕你是鐵石心腸,都會碎掉。它客觀、冷靜、而且真實得可怕。電影中的處境,随時都會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甚至我們自己身上,只要想像一下自己是片中的男主角或女主角,便能感受到那種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此片的片名開宗明義就叫做「愛」,但在絕望之中,究竟怎樣才是愛?編導米高漢尼卡提出了一個難題,然後証明了它無解。如果我們接受不那個答案,以爲愛必定能夠戰勝一切,也許只是我們還沒有真正瞭解了問題。此片的成就,遠遠超過《ARGO救參任務》,如果它不是外語片(並已獲最佳外語片),它必然就是今屆奧斯卡的最佳電影。

此片的劇情幾乎全都在兩個主角的家中進行,而且都是生活瑣事,看似平平無奇,其實十分透徹細緻。編導甫開場便交代了結局,然後再引領我們去看,是甚麼導致了那樣的結局。他的手法非常理性、低調,很小心地略去很多不必要的、或會流於煽情的場面。例如女主角安妮(艾曼紐麗娃)發病,我們只看到她第一次出現病癥時的情況,而沒有看到她兩次中風時的情形。又例如男主角喬治(尚路易坦帝尼昂)解僱第二名看護,我們也沒有看到他發現妻子被不善對待時的憤怒。即使在他咀咒那看護將來也會被同樣對待時,他的情緒也是十分平靜的。由始至終,喬治都是理智的。他的選擇,絕非一時衝動,更不是早有預謀,只是已經到達了那條無形的界限。愛,必須改換形態,方可存在。

喬治和安妮並非孤立無援,首先,他們的經濟狀況不壞,擁有寬敞的居所,亦有聘請看護的能力,然而好看護難求,第二名看護對病人毫不尊重,喬治只好把她炒掉。他們也有女兒和學生,編導借這兩個人物,簡潔準確地道出了第三者的普遍態度。學生來探望他們,與其説關心,不如説是履行義務,更按捺不住好奇,妄顧安妮的感受,追問她的病況。安妮不想多説,亦想保持一點老師的尊嚴,只好打發他去彈琴。女兒來探病,卻只顧談自己的事,或地產投資,雖然她也真的關注母親的狀況,卻是愚昧無知。她毫無根據地相信必定還能夠做些甚麼,相信必定還有更好的方法,然而並沒有。那一場父女對話寫得非常精到,喬治説:「爲甚麼我要向妳報告呢?妳以爲妳是誰?」「妳想談甚麼?你想帶她回家嗎?還是要送她去老人院?」無論有多關心,實際上局外人幫不上甚麼忙,正如喬治對女兒所言,她的擔心對他來説沒有意義。

對喬治來説,唯一有意義的是安妮。但是安妮卻已無法回應他的愛,他們之間的連繫被無情地切斷了。像斷了綫的風箏,只可能越飄越遠,或墜落。編導細心地把其他因素排除,目地就是要驗證這份愛。對於喬治的心理狀況,編導描寫得很仔細,手法亦高明。例如有一場編導用了頗長的鏡頭來叙述看護替看護換尿片,那時安妮尚未失智,感到十分難受、屈辱。緊接的卻是一個較爲年青的她在鋼琴前優雅地演奏的鏡頭,原來是喬治在書房中的回憶。兩個鏡頭中的安妮,是雲泥之別,那巨大的變化,令人感慨萬千。就像我們無法相信眼前這個平凡的老婦,竟然就是《廣島之戀》(1959)中那個充滿氣質的法國美人。昔日的美好,俱已付諸逝水年華了。

實際上此片的只有一個場景,就是主角的家。即使主角外出,鏡頭也沒有離開。家,成爲了一個困局的象徵,進去之後,便無法脫身。鴿子飛進家中,喬治譲牠飛走,反映他渴望脫離困境。片末,鴿子再來,喬治用被子來套牠,花了一番氣力才把牠捉住,他氣喘吁吁地坐在椅上,把牠温柔地抱在懷中。他累了。但是他必須捉到牠,然後放走,否則牠也會被困,直至死去。鴿子就是安妮,喬治必須用最後的力氣去拯救牠(她)。最後,我們終於看到喬治和安妮一同離家出外了,這個鏡頭巧妙地呼應了片初他們一起去參加演奏會。也許這個鏡頭只是一個flashback,但我只願相信他們得救了,像那隻鴿子,重獲了自由。

The Grandmaster (2013) 一代宗師

王家衛電影,無論甚麼題材、甚麼類型,訴說的都是相似的感情、相似的故事。所以我一直相信,《一代宗師》只會是另一部《東邪西毒》,然而我錯了,比起《東》,王家衛的野心大很多,也許是他意識到國内市場,也許是他意識到自己的作品需要一點變化。不過,我也沒有完全猜錯,對於男女主角的感情描寫,此片仍然是一貫的王氏風格。

多年前聽到王家衛有意拍葉問的消息時,就像聽到李安要拍《變形俠醫》(2003),心中就不禁存疑,但是,電影畢竟不同小説,不是一個人的創作,可能性大很多,例如電腦特技就可以譲不擅拍動作戲的導演取長補短,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香港的電腦特技遠不及荷李活,但我們有武術指導,王家衛有袁和平,就等於有了電腦特技,適當運用,也可以成功,李安的《臥虎藏龍》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可是,相似的效應並沒有在《變形俠醫》出現,也沒有在《一代宗師》出現。我不是説《一》差勁,事實上它比《2046》好多了,王家衛亦終於作出了新的嘗試。只是,任何一個作者,始終有自己的範疇,離開得太遠,便無法駕馭了。此片中所呈現的「武林」,其實也沒有比《東邪西毒》真實很多。

據說王家衛為此片造訪了超過100位武學大師,還聽到很多武林秘辛,但是片中所見,最像「一代宗師」的,只有宫羽田(王慶祥),其他人物如葉問(梁朝偉)、宫二(章子怡)、一綫天(張震)、丁連山(趙本山)等,雖然都武功高強,但都難以稱爲「一代宗師」。如果王是想呈現民國武林的「群像」的話,那可以説是不成功的,尤其是一綫天和丁連山,不知是否因爲大幅刪剪的關係,角色十分含混不清。一綫天這個角色,王説是一個與葉問對比的角色,同樣是高手,一位成了宗師,一位卻成了理髮師,就是所謂「面子」和「裡子」的關係。驟耳聽來,很有道理,但問題是,在這個兩小時的版本中,導演提供的資料非常有限,連理解也困難,更遑論比較了。據說刪剪了的部份有葉問和一綫天的對打戲,不知内容是甚麼,但我認爲二人應有交錯而不是平行,因爲他們之間有一個重要的接點——宫二。

葉問和一綫天的分別,唯一比較清楚的地方是,他們對日軍的態度。一綫天選擇行刺,結果失敗受傷(得宫二相助,避過追捕),相反,葉問既不與日軍衝突(葉家大宅被日軍佔領也只是用獨白輕輕帶過),亦不爲漢奸效力,甚至不得不放下面子接受別人的剩菜。身懷絕學如葉問,戰亂中最困難的一樣是生活。不知道王家衛是否刻意與別人拍的葉問區別,他的版本是反英雄主義的,片中雖高手雲集,但誰都不是英雄。當然,一代宗師不等於英雄,那麼究竟如何才稱得上一代宗師呢?難道能夠把功夫傳揚下去的便是?我覺得編導有點避重就輕,未譲觀衆一睹一代宗師的風範。

說到底,此片真正好看的地方,終究還是王家衛自己的東西,也就是葉問和宫二間那一段感情。二人以書信傳情,葉曰:「葉底藏花一度,夢裡踏雪幾回。」宮回曰:「一約既定,萬山無阻。」便很有民國的典雅味道,既含蓄蕴籍,又婉轉風流。然而,他們之間,確有萬山阻隔,葉有家室、宮有婚約,後更爲報父仇悔婚奉道,更還有戰爭。荷李活電影常常説”in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王家衛電影何嘗不是,愛情總是發生在不對的地點不對的時間,機緣錯失,再回不去。宮對葉説:「在最好的時間遇到你,是我的運氣。」其實,能說出或聽到這話,便已是一種幸福,多少人連遇到的機會也沒有。對於自己的決定,宮多少流露了一點悔意,葉説:「要輸,她寧願輸給自己。」但是,宮二真的輸了給自己嗎?人生很多決定,是對是錯、是勝是敗,不是由旁人來決定的。況且人生又豈會無悔?如宮二所言:「如果真的無悔,該有多無趣啊。」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電影的結尾,佛像前的油燈都是亮着的。宮二不傳藝,決不是「一代宗師」,但她卻是全片最耀眼的角色。也許你不喜歡銀幕下的章子怡,但銀幕上的她,閃閃發亮。

王家衛電影,除了攝影精美,音樂也一向出色。今次配樂的仍然是梅林茂,樂曲依舊淒美動人,譲人低迴不已。但是不知是否時間不夠,片末出現了在《2046》及《其後》中用過的音樂,雖然都是梅林茂自己的作品,而且用得合適,但把舊曲循環再用,始終不及100%原創好。此片雖美,卻也充滿諸如此類的瑕疵,大量刪剪也破壞了敘事。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和心力,未免有一點可惜,明明可以做到像《花樣年華》那樣完美。只能説王家衛野心太大,大到一部電影已經容它不下。

Life of Pi (2012)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電影開場前放映了新片《希治閣》的預告片,令人想起希治閣也拍過一部奇片《救生艇》(1944),全片大部分劇情都在艇上發生,與此片相似,是一個小小的巧合。希治閣被不少網站或雜誌評爲史上最偉大導演,我個人十分同意,在這些名單上,李安不一定榜上有名,然而李安絕對有資格與榜上任何一位電影大師相提並論,而且他是史上唯一真正能夠融滙東西方文化的導演。就以這部《少年Pi》爲例,就比馬田史高西斯的3D電影《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Hugo)優勝。

當大部份的電影人都只想着如何利用3D電腦特技來賺錢,最有才華的導演卻會思考究竟3D對故事有多少幫助。基斯杜化路蘭拍《潛行凶間》時就否決了3D,其他嘗試利用3D的導演,即使都是大師,成績也各異。占士金馬倫的《亞凡達》固然是3D特技與故事緊密結合的完美例子,列尼史葛的《普羅米修斯》也是高明運用3D的典範,但史匹堡的《丁丁歷險記》和史高西斯的《雨果》,3D就僅僅是提昇了視覺效果而已。李安這部《少年Pi》,單論3D技術層面,它不會是最佳,但若論3D與故事的有機結合,此片絕不遜於《亞凡達》。沒有了3D,Pi的奇幻漂流就不夠奇幻。不夠奇幻、電影的主題便無法得到有効的表達。

但凡這類電影,誰都明白苦難旅程是比喻人生,那已經是陳腔濫調。原著出色的地方是,作者把這樣的一個故事,提昇到討論人與神的關係的層次。Pi自小已不是一般沉迷玩耍的小孩,他想瞭解的是人生意義,他甚至同時信仰上帝、阿拉和印度教,企圖能找到答案。當然,這個人生最大的謎題,不會被一個小孩破解,成爲少年的Pi於是轉而向文學和愛情中繼續找尋。直到載着他們一家的船沉沒,他終於開始理解,人生是一個失去的過程。一夜之間,Pi失去一切,和他一起存活的只有四頭野獸—-斑馬、猩猩、鬣狗和老虎,後兩者更嚴重威脅他的生命安全,而他無處可避。這裡的寓意很明顯,我們都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作者還索性替老虎取了人的名字。

但故事真正的内容,是當老虎殺了鬣狗,艇上只剩下牠和Pi之後。Pi和老虎的相處,實際上就是他小時候嘗試餵牠被阻的延續。年幼的Pi説想看清老虎,拿肉餵牠。他企圖與老虎溝通,正如他希望能與神溝通。但是父親阻止了他,更迫他看老虎如何殘殺獵物,逼使他相信宗教不過是虛妄。此故事有趣的地方,就是以「牠」來象徵「祂」。在救生艇上Pi和老虎的的一番周旋,暗喻了Pi對神存疑和抗拒,然而他漸漸發現他慶幸有老虎作伴,因爲沒有了老虎,就只剩下絕望。爲了不能讓牠死,Pi捉魚來餵牠,一方面這呼應了以前餵牠不成一事,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開始向祂奉獻。長時間的漂流,Pi和老虎一同飽受折磨,最後都瘦得皮包骨,奄奄一息,這亦回應了年少的Pi懷疑怎會有神願意自己受苦來拯救世人。暴風雨來臨,惶恐的Pi喊出最後的質疑:我已失去一切,並已臣服,祢還想要什麼?然後他終於得到了神的回應。

暴風雨過後,他到達了那個無人小島,他終於明白,神一直都在看着他,在他最疲累的時候,神譲他休息。休息過後,神又譲他發現那顆牙齒,提醒他要繼續他的行程。終於到達陸地,老虎一躍而下,頭也不回,逕自消失在叢林中。沒有人看到老虎,但Pi自己知道,老虎陪伴他渡過漫長旅程,令他不致絕望,不感孤單。牠就是祂,祂不需道別,因爲無論祂往那裡,祂都沒有離開Pi。

我沒有信仰,但我佩服作者的巧妙構思和李安的編導才能,把故事説得如此動聽,發人深思。爲了譲年輕作家相信漂流不是Pi的幻想,編導還特地安排Pi保存了那份保險公司的文件,並提供了故事的另一個版本。(全片最美中不足的地方,恐怕就是這個故事完全是口述而沒有影像,大概是因爲製作上的問題吧,既牽涉演員也須要特技,找到謝勒狄柏度來客串廚子已經不易。)保險調查員相信了那個故事,據説不少觀衆也相信,這不難理解,畢竟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但是,如果你相信第一個故事,也不一定就等於説你相信了神。相信它,只代表你相信堅持、相信希望、相信你並非孤單一人。年輕作家説Pi的故事有個happy ending,Pi説不知道,因爲那個故事已經是年輕作家的了。其實,Pi的故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結局如何,就看我們相信甚麼。

Skyfall (2012) 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

007電影已經50年,確實須要一次徹底的更新,事實上,更新亦早已於2006年的《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開始,主角換上了丹尼爾基克,故事重新開始,主角的性格亦被重塑,該片成績不俗,最少奠定了丹尼爾基克的地位,是個好的開端。2008年《量子殺機》的劇本出於相同的編劇之手,但不知爲甚麼,角色卻停滯不前,沒有繼續演化,陷回了以往的窠臼。今次三位編劇換入了《帝國驕雄》的John Logan,導演換上了《美麗有罪》的森文迪斯,劇本不單返回了《皇家賭場》的正軌,而且大有進步,幾個主要角色都寫得有血有肉,主題亦比以往的邦片大爲深化,相信導演付出的努力必定不少。連播出主題曲的那段opening credits,也是罕見的精品,堪稱優美絕倫,既保留了邦片片頭的經典風格,又給人全新的感覺,非常配合此片的格調。

前作《皇家賭場》的改編方法與《蝙蝠俠俠影之謎》如出一轍,而此片的導演在接受訪問時亦提到基斯杜化路蘭的蝙蝠俠三部曲對此片的影響很大。誠然,此片向路蘭取經的地方俯拾皆是,主角的轉變與《夜神起義》有異曲同工之妙。基本上,《皇家賭場》只是重塑占士邦這個角色,其他大致不變,重要角色M,更是承襲自上一個系列的。今次編導要更新的,卻是全部其他主要角色,効果亦令人滿意。最有趣的是Q,換上了一個有點自負的年輕人,但「高科技」武器卻變得非常平實,最深得我心的是他對邦説:「你以爲我會給你爆炸筆?那已經過時了。」真是對極了,那正是007電影第一樣要更新的地方。(很多舊邦迷必定大力反對吧。)而邦在使用了無線發送器後,也妙道:「這是Q的最新產品,名爲無線電。」

M既是重要角色,要更新當然不可輕率。飾演M的茱迪丹芝是好戲之人,多次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也得過一屆最佳女配角。然而即便如此,她演過6次M,卻從沒有人認真看待M這個角色。今次編導聰明之處,就是把這個角色和演員的可能性一次過全部發揮出來。茱迪丹芝所演出的M,前所未見地亮眼,她既是占士邦母親的化身,也象徵了MI6以至英國。她在聽證會上引述的丁尼生名詩:”Made weak by time and fate, but strong in will.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譲人肅然起敬,説的是她自己,是英國,也是占士邦以及戲外的007電影。茱迪丹芝遇到森文迪斯,總算不枉她7度飾演這個角色,可説是完美的退場。

由於沒有料到茱迪丹芝會退場,所以賴夫費恩斯的上場也是驚喜。編導敘述M遭受四方壓力的同時,也成功地側寫了這個繼任者的性格和能力。例如聽證會上,他不畏打斷首相發言,遇襲時亦有還擊的餘力,可謂能文能武。電影最後才介紹他成爲了M,這種先建立人物然後再把他放到設定位置的手法,與路蘭在《夜神起義》中處理羅賓的手法完全相同。但本片編導譲人意外的是,他們雙管齊下,娜奧美夏莉絲飾演的美麗特工Eve竟然成爲了M的秘書Moneypenny,可謂一記妙著。Eve就此成爲了最有資格跟占士邦調情的M的秘書,她好歹也是曾經把占士邦置之死地的人啊。

編導一開始便譲占士邦被M犧牲掉,又譲他酗酒,令他身心俱頹,通不過MI6的測驗,用意是將占士邦還原爲一個有弱點的普通人,而不是以往那個穿禮服的超人。後來反派Silva(查維爾巴頓)問他的興趣是甚麼,他的答案是「重生」。這便是此片文本的主題,也是此片作爲007電影50周年作的主題。而重生的方法,就是回歸傳統、重新出發。Q的反超高科技武器就是回歸傳統的一個體現,片中不斷出現的剃刀、麥卡倫50年威士忌(指007電影50年)、獵鎗、獵刀等,全都是向傳統的致敬。那部經典的Aston Martin DB5則含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它是對舊邦片的致敬,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過去那些過時的東西被摧毀淘汰。一如所見,它的實際效用連兩罐石油氣也不如。

編導也把回歸這個主題,貫徹執行到故事的地點和人物去。本片的後半部,已經完全回歸英國,反派也是MI6的前特工,結局更刻意回到占士邦的家鄉蘇格蘭。Skyfall,不是什麼「天凶城」(又一個爛透的片名),而是邦的老家,編劇故意取了一個有誤導性的名字,譲人猜不透。但在知道它的意義之後,我們發現那其實是取得相當白的,Skyfall,就是天塌下來的意思,因為邦的父母在那裡雙亡了。年少的邦,在那裡首嚐了死亡的滋味,他躲在黑暗的隧道兩天,出來時,成長爲一個大人。後來他被MI6招攬,最終成爲007。所以,Skyfall就是007的原點,編劇安排他帶M回去,目的就是要譲歷史重現。M在邦心中的地位,仿如母親,所以他必須保護她,不容許母親再死一次。他最終失敗了,但是他再次走出了那條隧道,並把敵人擊倒。至此他完成了重生的過程,成爲了一個全新的007。

Silva這個反派角色,亦比以往邦片的反派有深度,其扭曲的心理,設定得頗爲獨特。Silva同樣視M如母親,但他視自己爲被母親遺棄的孩子,要向母親報復。編導設計此角色時,明顯有向《黑夜之神》借鏡。和小丑相同,Silva瘋狂、高智、偏執、自信,爲達目的,不惜故意被擒。不同的是,小丑針對的是整個葛咸城,而Silva的針對的,只有一人,M。他不是要簡單地殺死她,而是要她承認自己的「罪孽」,然後與她同歸於盡。此角色固然可恨,但亦有令人同情和佩服的一面,絕對是邦片史上最具魅力的反派之一。查維爾巴頓的精彩演譯,亦毫不遜於他在《200萬奪命奇案》(2008)中奪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演出。

那麼,本片是史上最好的007電影嗎?我沒有看過全部邦片,難以判斷。但我相信從未有編導像本片那樣認真地對待過007和他周邊的角色。論動作場面,本片未必是最佳,但若論整體成績,尤其是編劇和導演,我相信沒有舊邦片能出其右。作爲50周年紀念作,是一個極佳的里程碑。長久以來,我心目中的最佳邦片是辛康納利的《鐵金剛勇破間諜網》(From Russia with Love, 1963),但現在它終於也要退位讓賢了。

Intouchables (2012) 閃亮人生

這部法國片沒有艱深難懂的隱喻、沒有精心佈局的情節、沒有華麗精巧的攝影,有的只是一個癱瘓的貴族的日常生活,由他的黑人看護調侃嘻笑一番,卻是輕鬆幽默、溫暖人心。它有點像我們香港的《桃姐》,描寫的都是非一般主僕情誼,而且都是改編自真人真事。不同的是,《桃姐》透着的一種只是近黃昏的蒼茫,而此片透着的卻是明天會更好的光明。

片名(Intouchables)是法文,即不可觸及的人,它是複數,所指的當然就是兩位主角。他們種族不同,階層不同,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全無交集,對誰來說,對方都是遙不可及的人。菲臘(法司華古薩)出身貴族,卻因意外四肢癱瘓,心愛的妻子又已離世,心靈像一個孤島,無人能夠靠近。迪維斯(奧馬司)則出身貧窮,他身爲長子,望能照顧母親弟妹,但無能爲力。他犯案坐牢,不敢告訴母親,出獄後亦只能寄望申領援助金維生。他沒有錢帶回家,惟有偷了菲臘的名貴彩蛋送給母親,卻被她趕走。他也是一個無人願意接觸的人,連母親也不願。

菲臘説選擇迪維斯作爲他的看護,是因爲迪維斯對他沒有憐憫之心。但其實其他的應徵者同樣沒有憐憫之心,面試所見,他們只是貪圖高薪,言不由衷。迪維斯唯一比他們強的地方,就是坦白。不知道這是否也是真事,如果是的話,那麼菲臘不是非常有眼光就是非常幸運。菲臘和迪維斯的主僱關係,世間難求,必須具備很多條件才有可能,而最重要的是,菲臘的寬容和迪維斯的善良。僱用迪維斯,菲臘無疑是拿自己的生活作賭注,但與其付錢給沒有真心誠意的人,倒不如賭一下運氣。迪維斯常常開菲臘玩笑,也不是每個僱主(尤其是有錢的僱主)所接受得了的。假如菲臘不是沒有其他選擇又本性善良,他也必定做不下去。

菲臘雖然癱瘓,但他的身體並沒有被困於輪椅,他還可以繼續滑翔,他甚至擁有私人飛機。而他的思想亦能馳騁於書籍、繪畫、音樂、歌劇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他仍然自由。他需要的,是一個可以跟他交流的人,然而他害怕被嫌棄,不敢進取。而迪維斯的莽撞,正好推了他一把。菲臘和迪維斯就像兩個被困於圍城的人,菲臘的圍城阻擋了別人,迪維斯的圍城阻擋了自己。此片好看之處,就是在於看這兩個如此不同的人,如何相處、如何互相影響,如何幫助對方衝破各自的圍牆。

除了菲臘,劇本幾乎包含了迪維斯與他身邊每一個人的關係——母親、弟弟、菲臘的女兒、秘書和管家等,每一條綫都很簡單,但每一條綫都譲觀衆看到迪維斯的一面,把他建立得十分立體並有人味。最簡單有力的,莫過於他和母親那一條綫,才不過三場戲,而且只有第一場有對話,但真實感人。其間迪維斯向菲臘吐露了母親並非生母,更令人感動。最後他和弟弟到車站接她那一場,母親疲憊地下車,看見兩個兒子來接她,有點訝異,迪維斯替她拿東西,三人默默一起回家。一個鏡頭,沒有對白,只有眼神,卻已譲人偷偷拭淚。

片末時迪維斯終於找到那隻彩蛋還給菲臘,還送上了意外驚喜。那隻彩蛋是菲臘妻子生前送給他的禮物,菲臘一直珍視,它象徵了菲臘所愛的人,然而他失去了它/她。迪維斯找回彩蛋,意味他替菲臘找回了所愛。另一方面,迪維斯也再不需要那隻蛋了,他再不用偷竊,再不需要援助金,他從菲臘身上得到了更多更有價值的東西。他找到了比彩蛋更珍貴的東西送給母親,就是那個變好了的自己。

GF BF (2012) 女朋友。男朋友

如果觀衆因為看到那張三位主角回首憨笑的海報,以爲此片是愛情喜劇而買票進場,那他們可能便要失望了。不是因爲此片不好,而是因爲它根本不是喜劇。完全不是。此片不是夏日甜品,糖衣一早便溶掉,餘下的都是苦澀。三個人像迴轉木馬,互相追逐,卻永遠無法接近。

如預告片所言,「我們都該有兩個情人,一個愛我的,一個我愛的。」我們都「該」有,因爲若非如此,我們便不能同時愛與被愛。理想的話,愛我的和我愛的是同一個人,但那其實只是X=Y的特例,不是必然的。有些人欠了一個,有些人兩個也沒有。我們都「該」有兩個情人,但我們都沒有。找不到主打歌,我們只能選擇B面第一首,只能選擇跌倒時在旁扶起我們那一個。當X被消去,Y便是順理成章的答案了。我們都生活在比愛情喜劇現實的世界。

電影分爲三部份,每段都是以阿良(張孝全)選擇退出以避免傷害別人作結。第一部分,阿良收到那封無字的情書,明白了美寶(桂綸鎂)的心意,他自知無法回應她的感情,又知阿仁(鳳小岳)喜歡美寶,只好撮合二人自己退出。第二部分,美寶要搬到台北,他不想影響她和阿仁,決定離開阿仁,並向美寶揭露自己的秘密,希望她忘記自己。第三部分,他看到阿仁不忠,覺悟到自己也在破壞別人家庭,於是決定與情人分手。他在美寶面前這樣做,是故意譲美寶看到那個不堪的自己,譲她死心,亦暗示她也應該離開已有妻兒的阿仁。當美寶說他和阿仁會離開台灣,他仍祝福她,説只要他們中有一個得到幸福便好。由始至終,他都守護着美寶,儘管那不叫愛情。

編導楊雅喆的劇本寫得深刻動人,三位主角微妙隱密的心理,通過很細膩含蓄的方式簡潔表達,例如那無字的情書、那兩雙一紅一藍的球鞋。幾場美寶傷心或激動的戲,寫得令人痛心,桂綸鎂亦演得恰如其分。對白也寫得精練,常常別有深意,例如阿良一語道破:其實他們都是自討苦吃,例如阿仁告訴美寶她一覺醒來,台灣便不一樣了。那一夜,美寶發現阿仁另有情人,阿良亦向她説出離開仁的原因。她雖已隱約猜到理由,但由他親口說出,她害怕聽到,因爲那等於阿良親口對她説,他們之間永遠也不可能了,三個人也無法在一起了。對她來説,從那晚開始,台灣不一樣了。整個世界、她的人生,完全都不一樣了。

編導又用水象徴了他們之間的連繫。高中時,阿良和美寶常常一起練習游泳,水是滿溢的,那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光。三人到郊外嬉水,溪流的水也充沛,美寶趁阿仁潛水,拉阿良躲藏起來,二人泡在水中,她躲在阿良背後,偷偷享受那只有二人的片刻親密,但是阿良卻只想到阿仁那邊的水裡去。在台北,阿良説出那不能説的秘密,那時他和美寶只有一雙腳浸在水裡,美寶離去,阿良獨自走進水裡,而池中再無別人。片末的一段回憶最令人悵然,阿良和美寶偷進泳池玩水,表面上他們玩得很開心,但是那時泳池的水已經乾涸了大半。他們之間,已經變得疏離了,即使他們都裝作沒有發覺。那些三人騎着機車勇往直前的日子,那些陽光燦爛的盛夏光年,已經過去了。

阿良、美寶和阿仁三人的關係,就像3這個質數,無法分解,只能三人在一起,或各自一人,而現實只容許後者。青春逝去,他們失去了愛情、友誼、理想、以至生命,卻誰都沒有得到幸福。無論阿良如何苦心,美寶和阿仁最終也不能在一起。美寶遺下雙胞胎女兒,阿良繼續擔當守護者的角色。她們父親失去的東西,也只能在她們身上尋回了。自由,仍是要繼續爭取下去。到頭來,依然是三個人,但這一次,最少,我們知道他們當中有兩個是永遠的一對。

The Silent War (2012) 聽風者

此片在香港票房不濟,在内地卻大收旺場,再次説明中港的口味仍然相差很遠,合拍片仍然是不倫不類的產物,卻是香港電影編導爲生存不得不創造的東西。此片的情況就像爾冬陞的《大魔術師》,編導企圖把自己的所長運用到另一個領域去,然而結果卻是強差人意。其實編導麥兆輝和莊文強的《竊聽風雲2》以港產片的形式能夠在内地獲得超過二億的票房(是香港票房的十倍),足以證明以二人的實力,並不需要特別遷就内地市場,只管發揮自己擅長的項目便可。開拍此片,也許有種種原因吧,說不定是投資者的要求,或是開拍《竊聽風雲3》的前提,或是作爲《竊3》前的間隔之作(《竊聽風雲》1和2之間他們也拍了古裝片《關雲長》)。但我想最大的理由,是他們不想局限於永遠拍警匪片,雖然很明顯,那才是他們如魚得水的地方。

内地電影,總是加上一片時代的濾鏡,大概有了這重時代的距離,便不容易犯禁。但是我們香港觀衆就是最不喜歡這種與時代脫節的中國模式,根本是自欺欺人。我也不明白編導爲甚麼看上麥家的《暗算》,他們本身就有很好的原創能力,不必改編別人的作品。很難相信不是投資者出的主意,畢竟《暗算》在内地的知名度很高,而且愛國。而香港觀衆抗拒此片的原因,恐怕也是這個原因。香港觀衆找不到可以代入的對象,一切都太陌生,即使把片頭的字幕變成「1949香港」、譲梁朝偉主演並由他本人配上道地的廣東話也無補於事。(這個年代還要看配音的港片也是一項令人嘆氣的倒退。)

看過此片,便明白麥家的另一本小説《風聲》首先被改編的原因,因爲《風聲》中的反派是日本人,國共的對立便相對地模糊了。來自台灣的導演陳國富便沒有像麥兆輝和莊文強今次那麼尷尬。麥莊二人對原著作了很大的改動,如果索性把背景也改爲與《風聲》相同,也許便能避免這個窘境。但也許是基於對原著的尊重,或對内地市場的考慮,他們沒有那樣做。我估計以後者的理由居多,麥家的小説雖然催生了所謂華語諜戰片的片種,但這種題材香港觀衆從來都不感興趣,卡士強勁如《風聲》,在香港上映時票房也不佳。所以,儘管有梁朝偉,《聽風者》是早已放棄了香港市場的合拍電影。這就是當今港產片的悲哀,是以香港觀衆寧可選擇《低俗喜劇》。

但是,以戲論戲,《聽風者》不是劣片,它比不上《竊聽風雲》1和2,但一點也不壞,男女主角之情寫得尤佳。那份「不能成爲戀人,只能成爲好友」的感情,還是感人的。原著根本沒有女主角張學寧這個角色,可見麥莊的創作能力,不需倚靠原作。若要挑剔,就是何兵(梁朝偉)、張學寧(周迅)和郭興中(王學兵)之間的三角關係,似有還無,削弱了張學寧不能接受何兵的原因。王學兵演得好,但以香港觀衆的角度來看,如果由吳彥祖或金城武來演更佳,畢竟郭興中表面上是個追了張學寧五年不果的公子哥兒,而張對他還是有幾分不捨的。

梁朝偉和周迅都是好演員,但在這些國產大片當道下,也沒遇到甚麼好角色。梁朝偉在《赤壁》和《大魔術師》中的表現一般,何兵可説是他《色,戒》之後演得最好的角色了。周迅近年演了一大堆電影,連演技也變得有點樣板化了,令人益發懷念那個演技樸實無華、楚楚動人的她,像《人間四月天》中的林徽因。張學寧也不是突破性的角色,但最少,在她向何兵告別的那一場戲中,周迅的演技譲我們窺見了張對何的感情。張告別後轉身離去,何追出門叫她的名字,她猛然回首,就是那一個眼神,泄露了真情,何兵看不到,但我們看到了。一瞬間,我看見了《蘇州河》(1998)中的那個演技令人眼前一亮的周迅。

麥兆輝和莊文強的劇本以情節見長,今次主力寫情,情節便比較簡單了,沒甚麼譲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老實説,以二人的劇本來説,結局的直接才是最令我意外的地方。麥和莊受《教父》的影響是很明顯的,《無間道II》中年青版的劉健明(陳冠希)殺人一場,便令人想起《教父II》的羅拔迪尼路;而此片的結局中,儀式與捕殺的平行剪接也與《教父》相似。另一方面,由於時代背景,劇本亦難以像《竊聽風雲》般直接反映社會現實,如果有的話,也許就是他們間接説明了像郭興中那樣潛伏在香港的地下共產黨員早已存在。總的來説,如果你能抽離電影中的政治背景,把它當做一個愛情故事來看的話,此片還是令人滿意的。否則,便要等待《竊聽風雲3》了。《竊2》沒有離棄香港,我相信《竊3》也不會。

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 蝙蝠俠: 夜神起義

「黑暗騎士」變成「黑夜之神」已失原意,再把”rise”譯成「起義」就是雙重錯誤。香港片商食字食上癮,妄顧字義,實在愧對原作。台灣片名《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有點累贅,但最少保留了原意。一個壞片名可是要跟着一部好電影一世的,還請改片名者以後手下留情。

回顧上一集,無論編導演,都是經典之作,再不容易寫出小丑那樣的角色,再不容易遇上希夫烈達那樣的演員,那是一次完美的演出,不可多得。所以此片沒有超越上集,我並不感意外。但此片亦絕沒有令人有半點失望,它比第一集更好,而且漂亮地完成了整個系列。此系列整體水準之高,令超級英雄電影攀至前所未有的高峰,就個人而言,我甚至可以毫不猶疑地把它列爲電影史上最完美的三部曲。(我完全不是星戰迷。)

作爲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藝高人膽大,已不用多説,現在有幾多個導演敢説他的電影不需要3D?其他超級英雄電影,除去特技打鬥,所餘無幾。而路蘭的電影,除去特技,仍然有非常豐富扎實的人物和故事。雖是科幻動作片,但它絕不倚仗特技,更沒有冗長的電腦特技打鬥場面。所以路蘭最厲害的地方,還在劇本。此三部曲之所以完美,在於其結構,路蘭把三部片建成一齣完整的三幕劇,而非把續集視爲「再斬幾両」的手段。從英文片名比較容易看到他的構思,第一集是Batman Begins,描述主角如何成爲蝙蝠俠,第二集是The Dark Knight,寫蝙蝠俠如何成爲了在暗中守護葛咸城的「黑暗騎士」,第三集是The Dark Knight Rises,寫蝙蝠俠如何被徹底打敗然後再起(rise)。

片中亦多次提到rise和出現rise的意像,例如哥頓(加利奧文)受傷住院,蝙蝠俠去探望他,哥頓説:”…the evil rises, the Batman has to come back.” –惡魔冒起了,所以蝙蝠俠也必須再起。後來受了重傷的蝙蝠俠被囚禁在監獄,有囚犯嘗試攀縄越獄,其他囚犯在大聲打氣,蝙蝠俠問他們在說甚麼,囚犯告訴他是rise。背傷好了後,蝙蝠俠亦攀縄逃出,無論是情節或其象徵意義,均巧妙地呼應了片名。蝙蝠飛機固然又是另一個”rise”的象徵,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也是蝙蝠洞内的升降台昇起,暗示了下一個「黑暗騎士」的冒起。

說到劇本,不得不提另一位編劇,也就是導演的弟弟尊立頓路蘭(Jonathan Nolan)。他的名氣雖不及其兄,但也非泛泛之輩。路蘭的成名奇片《凶心人》(2000),就是根據他的短篇小說改編的。兩兄弟合編的電影還有《死亡魔法》(2006)和《黑夜之神》(2008),都是劇本精奇之作。他還創作了電視劇《Person of Interest》,亦是犯罪題材的佳作。二人的劇本除了故事精彩,人物亦寫得好。像這類電影,刻畫角色性格的篇幅不多,但他們總能把描寫滲進劇情裡去。例如在上一集小丑便在以刀威嚇別人時滔滔不絕地說起自己的父親和妻子,而在本片中,John Blake(祖瑟哥頓利維)亦在通知蝙蝠俠哥頓受傷時吐露了自己的過去和想法,連哥頓隱瞞真相的內心鬥爭,也通過了那篇本來要宣布辭職的講詞傳達了。貓女(安妮夏菲維)則一直在找尋可以抹掉自己過去的軟件。

貓女這個角色,很早出現在最初發布的劇照中,那時看來並不起眼,好像還有點胖。但看過此片後,大爲改觀,貓女不單身材苗條、造型冷艷,性格亦寫得矛盾幽微。Rachel由喜歡Bruce Wayne到決定轉投Havery Dent懷抱,貓女則由岀賣他到站在同一陣線甚至愛上他,恰好是Rachel的鏡像身影。路蘭筆下的貓女令觀眾又愛又恨,非常迷人。最動人的一場,是貓女勸蝙蝠俠跟她一起離開,她説你不欠他們,你已經給他們一切。這簡直就是超級英雄版的「基督最後的誘惑」了。然而蝙蝠俠説:「不是一切。還不是。」蝙蝠俠為保葛咸城死而後已,路蘭用了他們西方的語言,表達了我們中文裡的一個「俠」字。

我不清楚劇本有無政治影射,但當我看到受了重創的蝙蝠俠被囚禁在地下監獄,站不起來,只能通過電視看着葛咸城被破壞,走向死亡,我便不禁想到我們這個城市的處境。我們不就像主角一樣,眼睜睜看着這個城市一天一天衰敗?我們無能爲力,亦逃不出去,我們連嘗試也不敢。我們終究都不是蝙蝠俠。在第一集中,主角克服了心中的恐懼,成爲了超級英雄。今次,他明白到必須有足夠的恐懼,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也就是置諸死地而後生。我們香港人就是太安全了,甚麼時候,我們才敢放開那救命索?

所謂三幕式結構,簡單來說不過是要有開始、中間、結尾。路蘭的蝙蝠俠三部曲,就是典範。第一集他完全拋棄以前四集的包袱,把系列重新啟動,將角色還原然後重新建立。(新鐵金剛、新變形俠醫、新蜘蛛俠便採取相同手法,明年還有新超人。)第二部其實最難寫,所以續集的成績常常都不比上集,失敗的例子不少,例如《變形金剛》、《鐵甲奇俠》,第一集很有趣,第二集便走了樣。當然也有成功的例子,例如《教父2》、《未來戰士2》,但可惜導演都錯過了拍第三集的最佳時機。(那時也不是流行三部曲的年代。)路蘭卻聰明地把小丑留到第二集,結果拍出了曠世之作。第三部如果作爲結局,其實相對容易,問題是製作人不願殺掉生金蛋的鵝,希望繼續拍下去,結果第三集往往就變得荒腔走調了。然而路蘭一早已決定第三集是完結篇,劇本擴大了情節的起伏變化,而且有很多呼應第一集的地方,使三個各自獨立的故事構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而我們看完三部片方才恍然大悟,一直見木不見林。這就是路蘭電影劇本的結構美學,很簡單,但能完美做到的,當今影壇,惟路蘭一人。目前能寄予厚望的,就只有占士金馬倫的《阿凡達2/3》了。

The Wings of the Kirin (2012) 神探加賀:麒麟之翼

《偵探伽利略》被電視台捧爲「神探」伽利略,所以在香港寂寂無名的加賀恭一郎也順理成章被電影發行商昇級為「神探加賀」了。不個即使冠以神探之名,電影亦只能在少數戲院上影,畢竟阿部寬在香港也跟加賀恭一郎不相伯仲,大概只有日劇迷才會對他有所認識。其實此片也不乏香港人較熟悉的女星如新垣結衣、黑木美紗和田中麗奈,但統統都只是大配角。所以能夠上映,已是東野圭吾迷的幸運了。

東野作品甚多,如以主角區分,稱得上「系列」的(兩本小説以上),只有加賀恭一郎系列和伽利略(湯川學)系列,兩者以加賀恭一郎系列的作品量較多。東野有意把他們寫成相反的兩人,伽利略是理系的,加賀是文系的。湯川學亦被設定爲大學物理學副教授,而加賀則是社會學部出身。伽利略不是刑警,他只是一個旁觀/協助者,用理系的頭腦破案。而加賀卻是一個不斷探問的刑警,以解讀人心的方式破案。

伽利略系列的《嫌疑犯X的獻身》譲東野登上作家生涯的高峰,但我相信東野對加賀這個角色更有感情。加賀恭一郎早於他第二本小説《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1986年)首度登場,當時加賀還是一個大學生。所以加賀這個人物是伴隨着東野一起成長的,今日所見、由阿部寬形像化的成熟版加賀,其實是一個已成長進化的版本。在以前的作品中,東野寫過加賀的個人、家庭、甚至愛情,但對湯川學的背景則甚少提及,和他有關的都只是他的舊同學而已。

此片出現的模式,完全與《嫌疑犯X的獻身》相同,先是電視連續劇,然後是特別篇,最後是電影。以《嫌》這部大作作爲電影版壓軸,理所當然,但《麒麟之翼》也有同等份量嗎?我雖是東野迷,但平心而論,《麒》和《嫌》是有一段距離的。比起電視版的《新參者》和《紅色手指》,電影版並沒有多大的進步,它只是一部以菲林製作的電視劇。但這不是説此片因此就是一部劣片,這只是近年日本電視台投資拍電影版所刻意經營的策略。《新》和《紅》都是上乘的日劇,此片亦洋溢着相同的濃厚人情味與温情,那正是我們喜歡和需要日劇/影的原因。

東野迷都知道,他的小説早已脫離本格推理路綫。電影觀眾若被「神探」二字吸引,期望看神探破案,那恐怕是會失望的。東野近年的作品,主要圍繞親情,尤其是父子/女之情,推理已經變成次要。此片亦觸及不少日本的社會問題,例如被害者/加害者的界線模糊、媒體對加害者家人的壓逼、父親與子女的關係疏離、學校霸凌、少年犯罪、教師的姑息態度、警察的官僚腐化等,但無一不已被其它的日劇/影以至東野自己的作品探討過,題材上並無突破。所以,此片只是東野的另一齣人間戲劇,給都市人的另一服心靈補劑而已。生活在東京或香港這些所謂大都市,誰不需要心靈補劑?

麒麟之翼象徴希望、勇氣、一飛沖天,然而東野的寓意,亦有明暗兩面。麒麟像被兩條天橋底底壓着,根本難以展翅高飛。嫌疑犯八島冬樹帶着女友來到東京,天真地以爲就此便能找到幸福,可是生活逼人,更成爲工傷事件的犧牲者。雖然他在東京留下血脈,但女友最終要回鄉,他來東京追尋美好生活的願望,並沒有達成,卻賠上了性命。而死者青柳武明負傷來到麒麟像前,爲的是向兒子傳達信息,雖然他的目的算是達到了,但卻也是通過了死亡才達成的。作爲父親的兩個人都死去,希望都在下一代。還必須假設,到了下一代,歷史不會重演。而真正的受害者(吉永家)卻連下一代也失去了,只能等待奇蹟的岀現。

東野是多產作家,一年出兩三本小説,要求他的作品本本像《嫌》精彩是沒有可能的。還好東野也是一個水準穩定的作家,作品通常不會令人失望。《麒麟之翼》不是東野最好的作品,但早前因爲大陸盜版猖獗,東野停止了中文版的授權,所以很多新作(包括《麒麟之翼》)也未有中文版,能夠通過電影版「閱讀」到東野的新作,到底是一件快事。我想東野迷現在都十分期待閱讀還未出版中文版的作品,包括伽利略系列的《真夏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