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eidon (2006) 海神號

如果只可以用四個字來評論,那就是:新不如舊。論拍攝技術,最新的電影特技的確把《海神號》的災難場面拍得比原作更真實和更緊張刺激,片頭出字幕時的一個長鏡頭也令人充滿期望:鏡頭圍繞著在海上航行的海神號 360 度旋轉,而且鏡頭可以在甲版上高高低低遠遠近近的穿梭,嘆為觀止。可是一開始人物介紹,劇本便藏不了拙(生硬的人物出場、老套的父女關係、造作的人物身份等),雖然劇本已將人物介紹盡量縮短,仍令人看得不耐,幸好災難場面隨即便開始。

電影講豪華郵輪《海神號》在除夕夜遇巨浪被反轉,將乘客困於仍然大舞廳中,船長要求各人聚集一起,等待救援。在眾人當中,職業賭徒迪倫(祖斯魯卡斯)不理勸喻,企圖闖出舞廳,尋求生路,九歲的干拿要求迪倫帶他與媽媽瑪姬一同離開。而與女兒失散的羅拔(卻羅素)亦要出走尋找女兒及她的未婚夫基斯頓。迪倫在百般不情願下帶領眾人往上尋求出路。

劇本的基本結構與1972年的版本《海神號遇險記》一樣,但改變了人物的職業,大幅刪減了角色的戲分(《海神號遇險記》片長117分鐘,《海神號》則只有99分鐘),變成了一部以克服技術性難關為主的災難電影,人物性格模糊不堪,角色之間的戲全無。誠然,舊版中的人物背景在今日看來很過時和很說教(主角真赫曼的角色是一個牧師),非改不可,但把他改成職業賭徒,就有點令摸不著頭腦,表達他的不羈?機智?勇氣?不過這亦屬小疵,最做作的便是卻羅素的角色竟然是前消防員兼前紐約市長,真是隨心所欲,前消防員方便救人,前紐約市長的身分代表甚麼?編劇不是以為這樣便可把海神號遇險作為911事件的象徵吧?還有把舊版的單身男子改為男同志也有同樣的問題,男同志的身反份代表甚麼嗎?重要的是舊版中單身男子最終在逃出生天的過程中與膽怯的女歌手建立了關係,但在本片中男同志和女偷渡者的關係似有還無(男同志不知道女偷渡者的男友就是他丟下了船員)。

導演胡夫根彼得遜(Wolfgang Petersen)不是泛泛之輩,他是英德混血兒,1983年憑德國片 Das Boot 曾被提名過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的。但在前作《驚濤駭浪》中尚有多少對人性的描寫,可惜到了本片對人物的處理一敗塗地(雖然他不是本片的編劇),好在逃生過程尚算緊張,把本片當作一部動作片來看,不會沉悶。電影只有99分鐘,相信也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巨浪翻船,遠比舊版出色;中段逃生過程的難度也比舊版高和驚險;結尾卻羅素令眾人能夠逃出仍在轉動的螺旋槳的點子也不俗,而且也是舊版所無。

X-Men : The Last Stand (2006) 變種特攻:兩極爭霸

《變種特攻:兩極爭霸》作為《變種特攻》三部曲的結局篇,是一部很稱職的電影,娛樂性豐富,很多主要人物的命運都有所交代。但是作為結局篇,不是由前兩集的導演 Brian Singer 執導,有點可惜,少了一點點完整性。不過如果你是 Brian Singer,你也會選擇《超人回歸》而放棄《兩極爭霸》的。所幸的是,取代 Brian Singer 的導演是畢維納(Brett Ratner)。

畢維納不算是很突出的導演,但他的水準平均,而且沒有(可能也是他的弱點)強烈的個人風格,拍出來的續集(或前傳)不會影響了原作的風格,又不會遠比前作差。畢維納尊重前作,懂得保留原作的優點,很安份,不會像其他導演,只顧表現自己,老想「突破前作」。畢維納的《沉默的赤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認為該片是畢維納到目前為止最好的電影),拍出來的感覺,和前作《沉默的羔羊》很接近,也是一部很稱職的前傳(不是續集),甚至比大導列尼史葛拍的《沉默的殺機》好。今次畢維納拍《變種特攻》的第三集也可接受。

今集的故事描述人類發明了恢復變種基因的解藥,變種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繼續保留異能,或變回平凡人類。磁力王企圖要把解藥催毀,他帶領變種人大軍,向人類宣戰。解藥的出現是一個很好的題目,它開啟了很多可能性,聰明的地方是,解藥的來源,也是來是一個變種小童。變種人接近小童時,會失去超能力。很有趣的一個意念。由於是結局篇,大部份主要人物的命運都有很重大的改變,劇情去得很盡(只有在X博士和磁力王同時去靈鳥的家找她後有點拖沓),變種特攻迷應該會感到滿意。

可惜的是,劇本過份注重特技和打鬥場面,而沒有好好地利用解藥這個好題材。例如靈鳥復活,超能力無法控制,力量甚至比磁力王更強,到最後卻沒有一場靈鳥和變種小童的兩極對決。對人物的描寫也很膚淺,妖后被磁力王捨棄,報復的方法只是做其「二五仔」。浪費了幾場篇幅介紹的新人物「天使」,只不過為了在最後飛出來救了一個閒角。羅剎選擇接受解藥,只為可以接觸冰人,連一點內心交戰的戲也沒有。即使高潮的正邪對決,也過份簡單,缺乏巧妙設計。冰火變種人對戰,仿如「扯大纜」,原來冰人比較力大,僅此而已。擊敗第一反派磁力王,更是簡單得離了譜。狼人和靈鳥最後的一場戲,也拍不出狼人的難以抉擇和他的決定所引致的悲情。

《變種特攻》三部曲是不錯的娛樂,但它的弱點是人物眾多,沒有對任何一個有較為深入的的刻劃,所以也不能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變種特攻》在影迷心中的地位,暫時遠比不上超人,蝙蝠俠或蜘蛛俠,除了因為後者歷史悠久、深入民心的因素外,人物的模糊,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唯有希望在將來的狼人外傳中,編導會像《蝙蝠俠:俠影之謎》一樣,把主角來一個徹底的重塑。

The Da Vinci Code (2006) 達文西密碼

《達文西密碼》電影版好不好看,取決於兩個問題:一、有沒有看過原著(或從其他途徑預先知道了重要劇情);二、對影片期望是否過大。後者的影響很大,觀眾很多時對這種人人談論的電影期望過大(事實上很久沒有見過這麼多人入場,發行商甚至還加了票價),看完後便覺得雷聲大雨點小。我沒有看過原著,朗侯活雖然是奧斯卡金像導演,但他以往的電影並沒有令我對他有甚麼特別期望,自問能平心而論,作為一部懸疑片,《達文西密碼》算是相當好看。

故事講述哈佛大學宗教符號學教授羅拔蘭頓(湯漢斯)到巴黎公幹期間突然接到通知羅浮宮館長遭人謀殺,而在博物館內,屍體旁邊留下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密碼。蘭頓教授與法國女密碼專家蘇菲(柯德莉塔圖)追查下發現館長是錫安隱修會的成員,錫安隱修會是一個秘密組織,其中成員包括牛頓達文西等人,一直守護一個埋藏了二千年的驚世秘密,而幕後主腦不惜殺人企圖奪得秘密。

《達文西密碼》的劇情緊湊,一開始便是館長被殺,湯漢斯和柯德莉塔圖隨即展開調查,迂迴曲折,帶領觀察解謎至完場,對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而言,相當懸疑,引人入勝。問題是《達文西密碼》名聲太大,很多人可能早已看過原著(據聞電影亦十分忠於原著),懸念盡失;另一方面《達文西密碼》牽涉敏感的宗教題材,又有原作者丹布朗被控抄襲的官司,很多觀眾對情節或多或少略有所聞,所謂驚世秘密,其實已人盡皆知,減少了謎團的趣味。但這些並不是編導的責任,電影本身其實拍得很流暢,兩個半小時中,並無悶場。誠然,即使沒有看過原著,某些謎底也不難猜中,但如果電影真的忠於原著,也非編劇之罪。其實《達文西密碼》小說成功的正是富爭議性卻又饒富趣味的宗教題材,撇除了的話,《達文西密碼》並不是上乘的推理/驚慄小說。電影版編導已拍出水準,劇情上不能怪他們沒有超越了原著。

由於《達文西密碼》是以懸疑情節而不是以人物為主的電影,所以一眾主要演員,並無多大發揮演技的機會,即使兩屆金像影帝湯漢斯也不例外,他只是情節的帶動者。反而「愛美麗」柯德莉塔圖比相像中演得好,雖然角色的發揮機會不算大,唸英文對白有點吃力,但她的表情隨著劇情發展演到了細微的變化,表現稱職,而且一如以往,美麗和透著與別不同的氣質,總算沒有被埋沒在荷里活電影中。

Mission: Impossible III (2006) 職業特工隊 III

海報難以置信的悶,只以湯告魯斯一人掛帥,甚至沒有其他卡士及幕後人員的名單,令人覺得只是另一部續集電影,無甚期望。但其實其他的演員也非泛泛之輩,飾演大反派的是出爐金像影帝 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湯告魯斯助手的 Jonathan Rhys Meyers 在剛上映的活地亞倫新作《迷失決勝分》是第一男主角哩。出乎意料的是,電影相當好看,我不願意這樣說,但無可否認,M:I-3 比吳宇森的第二集好看。

風格上,M:I-3 回到第一集的「正軌」,仿如科幻小說的「高科技」裝備和團隊行動,雖然仍然一貫的匪夷所思,但在細節上頗創新和較為「真實」。例如美國的風力發電風車,在電影中不知看過多少次,但都是作為背景,把空中動作融入風車陣中,記憶中也是首次。橋中空襲救走反派,甚有實感,用化學泡沫打開押解車,亦是創新。臨場製造人皮面具一場,前所未見;即時編碼聲帶,也十分有趣和令人信服。細微至令女主角昏迷的小道具,也用了一點點創意。細看幕後人員的名單,編導是 J.J. Abrams,原本他是電視劇《特務 A》(Alias)和《迷》(Lost)的創作人和編導,難怪處理這些「高科技」有一手。《迷》是近年難得一見的精彩電視劇,J.J. Abrams 憑《迷》第一二集奪得艾美獎最佳導演,相信亦是湯告魯斯(兼任監製)委以編導重任的原因,事實亦証明他決定正確。湯告魯斯拍過那麼多好電影,與他懂得選擇劇本和導演很有關係。

一如其他同類荷里活動作片,M:I-3 的劇情非常簡單,只是連場動作的借口。但編劇並沒有馬虎,不少地方都做到了前後呼應。湯告魯斯和女主角的戲,雖然只有寥寥幾場,但也有點感覺。雖然某些細節上有些不合理的地方,但無傷大雅,全片劇情緊湊,動作場面力求創新,作為這類動作片的劇本,已是不俗。

香港人熟悉的 Maggie Q 也算有發揮機會,比 Jonathan Rhys Meyers 還要多戲份,表現合格。看過《迷失決勝分》,反而覺得 M:I-3 有點浪費了 Jonathan Rhys Meyers,不過也無可厚非,觀眾始終是要看湯告魯斯。如果湯告魯斯不是因為新戀情一事而人氣有點下滑,相信票房成績會更好。M:I-3 某程度上也打破了續集電影必比前作差的宿命,而且在 J.J. Abrams 掌舵下,拍出新意,如果票房理想,再拍第四集一點也不出奇。純屬個人喜好:我覺得《職業特工隊》系列最少比占士邦系列好看,起碼沒有那麼誇張。

《黑社會》+《以和為貴》(Election & Election 2)

個人認為,《黑社會》和《以和為貴》不認分為兩部電影來評論,所以不存在第一集和第二集的比較。分為兩部電影,只是商業考慮,內容上,其實是一部電影,分開來,便反以各有不足。正如我們不應將《標殺令》I & II 或《Matrix》II & III 分開內考慮一樣。把《黑社會》和《以和為貴》當作一部片來看(也不過三小時多一點,和荷里活的大片差不多),《黑社會》可說是香港電影和杜琪峰的傑作,大可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以和為貴》故事講述兩年一度的辦事人選舉又再舉行,樂(任達華)企圖連任,Jimmy仔(古天樂)為能得公安默許於國內做生意活動,亦爭取做新一任辦事人,與樂反目,樂少為了鏟除障礙,說服了東莞仔與其聯手,綁架Jimmy仔幕後老闆以迫令他放棄做新辦事人。

《黑社會》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嬴得最佳劇本,個人是有點微言的,我較為支持《如果。愛》。《黑社會》的劇本不是不好,但作為一部獨立的電影來看,它不夠完整。在主題上,它成功地顛覆了香港的黑幫片,對黑社會作出了狠狠的嘲諷,也無情地諷刺了香港的政治選舉。在人物方面,雖然每個人物都性格鮮明,但卻相當平面,只有任達華的角色描寫得稍為深一點點。它欠缺一個中心人物,讓觀眾投入,觀眾就像站在遠處看著兩幫人廝殺,然後若無其事地感覺到「黑社會還真見利忘義啊」,僅此而且。這些「欠缺」,其實都不是欠缺,因為它們的全貌須要到《以和為貴》才可看到,所以我認為《黑社會》和《以和為貴》是不能分割的一體。

在《黑社會》中,Jimmy仔只是一個平面人物,我們主要看到了他對大佬的義氣,但到了《以和為貴》,我們瞭解了他的理想,他對女人,後輩,同輩(飛機)的態度,對敵人的不擇手段,以及他的矛盾。《以和為貴》把Jimmy仔這個人物完整地建立起來,他成為帶領觀察投入的視點。Jimmy仔於《以和為貴》,就如米高古里昂(亞爾柏仙奴)於《教父》。

導演方面,杜琪峰已將自《鎗火》開始的技巧和風格發揮至大師級的水平。唯一過了一點火位的,便是餵狗一場。雖然杜琪峰已經採用了較為風格化的手法,但其實可以再含蓄一點,改用更為心理恐怖的拍法,以編導的功力,是一定辦得到的,例如東莞仔追斬鄭浩南的角色上密斗貨車便處理得很好,困獸鬥加上棺材內的人質,充滿了恐怖和荒謬。除此一些小瑕疵外,《以和為貴》在編導方面佳出色,全片充滿驚慄片的張力,又不乏劇情片對人性的深刻反映。此外,《以和為貴》對香港政治情況的影射已很明顯,無須贅言,但我相信還有一個訊息,就是編導對香港電影被大陸市場所左右的不滿,所以他們亦明言《以和為貴》已放棄大陸市場。其實,在商言商,他們當然知道,以杜琪峰今時今日的地位,他們擁有的是更長遠的國際市場。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負責《以和為貴》音樂不是《黑社會》的羅大佑,換了 Robert Ellis-Geiger,音樂在片頭出現時,感覺很好,很有荷里活電影音樂的感染力,相信會令《以和為貴》更能被外國觀眾接受。Robert Ellis-Geiger 不是常見的名字,上網一查,原來他是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副教授,也算是香港製作。

港產片近年雖然境況悽涼,但過去二十年的因,總算結成了今日的果。王家衛和杜琪峰,你可能不喜歡他們的電影,但無可否認,是他們令香港電影還能在國際影壇佔一席位。相信一定已有影評指出《黑社會》+《以和為貴》是香港的《教父》,在題材、格局和電影的份量而言,的確有相似之處,如果明年《以和為貴》能再次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嬴得最佳電影(這可是很有可能的),便會成為佳話。第一,香港從未有續集能奪得最佳電影;第二,《黑社會》+《以和為貴》便會像《教父》I & II 一樣,成為第一二集皆奪最佳電影的影片。

Daisy (2006) 雛菊

《雛菊》表面上是韓國片,其實卻是不折不扣的港產片,只是換上了韓國演員罷了。郭在容只是「原創故事」者,劇本其實是香港的陳嘉上和莊文強所寫,導演和攝影是劉偉強,所有重要的崗位都是香港人,所以本片擁有港片的優點,但很可惜,也有港片的缺點,卻無韓片的的優點。

故事發生在荷蘭,描述殺手朴毅(鄭雨盛飾演)曾經暗中幫助過女畫家惠英(全智賢飾演)而愛上了她,但為她的安全,只能每日靜靜送上雛菊寄意,惠英從未見過他的真面目。一次偶然的機會,國際刑警鄭憂(李成宰飾演)因辦案帶著雛菊出現,惠英誤以為鄭憂是送花人,鄭憂亦被漸漸愛上惠英。但鄭憂的身份敗露,危及惠英,每天默默地遙看著惠英的朴毅被迫出手,槍戰中鄭憂受傷,惠英亦中槍失去聲音,一心只盼望鄭憂再度出現,朴毅終鼓起勇氣出現在惠英面前,卻不能告訴她自己才是送花人,只能痛苦地看著她想望著鄭憂。終於,鄭憂回到荷蘭,發現了惠英身邊的朴毅,形成了微妙的三角關係,而朴毅的身份亦逐漸敗露…

郭在容的「大橋」不俗,但編劇的處理平庸,即使換上了較為新式的《無間道》式攝影和剪接也掩飾不了。事實上,所謂新式,也不過是偶然的快鏡和跳接,也非劉偉強所創,只是仿傚荷里活而已。郭在容擅長用幾場精心設計的戲建立人物關係,在此片卻完全看不到他的影子,我相信郭在容並無實際參與劇本創作,否則人物不會寫得這樣糟。鄭憂和惠英的關係,朴毅和惠英的關係,完成建立不起來,所以後來的三角關係,也無法感動觀眾,只是編劇的一廂情願。不知是否因為陳嘉上參與過吳宇森的《辣手神探》,本片的「浪漫」,也充滿了吳宇森的色彩 — 喜歡種花和音樂、住在船上的殺手,槍口相對、對立卻又「有計傾」的警探和殺手,失聲的女畫家, 亦另人聯想起《喋血雙雄》中葉倩文飾演的失去視力的女歌手。總之,本片缺乏新意,唯一的嘗試,是多角度的敘述型式,但卻是完全失敗的嘗試。編劇企圖先以惠英的角度運用旁白敘事,然後轉至鄭憂的角度,揭露他警探的身份,再轉至朴毅的角度,揭露他才是送花人。本來是不錯的設計,可惜預告片早已將劇情透露,除非觀眾沒有看過預告片,否則一切的努力和嘗試都白費了,只是意料中事。最失敗是後來鄭憂頭部中槍,竟然加上了鄭憂說自己死了的超現實的突兀旁白,破壞了敘述型式,亦流於造作。另一個造作的地方是避雨一場,類似的手法其實早在外國電影出現過,連《甜密密》也是抄襲,但總算用得適當,用在本片就顯得東施效顰,也不恰當,因為那時朴毅早已在暗中看著惠英,三人同一簷下,並非偶然或命運。

作為導演,劉偉強的影像出色,鏡頭流暢,但寫人時往往粗枝大葉,唯一的例外是《無間道》系列,所以我相信麥兆輝在《無間道》中功不可沒,他彌補了劉偉強的不足。本片中最明顯的例子,是惠英約朴毅吃飯一場,朴毅得惠英邀請,心中歡喜,卻同時收到了殺人指示,只好中途離開,倉促殺人,回來惠英卻對婉拒了他的愛意。原本的設計是不錯的,但導演的處理十分表面,錯過了刻劃朴毅的矛盾和失望。另一個例子是高潮時惠英回廣場找朴毅,朴毅正準備殺人,但在瞄準器中讀唇聽到惠英的告白,編劇苦心經營,不惜把惠英弄啞,就是為了這一場,但是導演也沒能把這場戲拍得感人。最令人汗顏的是惠英中槍,竟然用了最最老套的處理,竟然播出主題曲,並插入黑白的 Flashback,而 Flashback 也不是甚麼難忘的場面,實在是導演技窮的表現。整體來說,本片雖然影像流麗,但劇本欠缺創意,情節未夠慎密,敘事手法不統一,無感染力,即使用了梅林茂和陳光榮的音樂也無補於事,以本片的幕後陣容而言,令人失望。

V for Vendetta (2006) V煞

未來英國的極權統治下,一個年輕女子艾菲遇險被戴面具的V所救,V是個獨力對抗極權的神秘人,他以恐怖手段對抗政府,又呼籲人民上街反抗。艾菲逐漸揭開V的神秘身份,漸漸由一個平凡女子變成不畏強權,與V建立了一段奇特的關係。本片改遍自英國漫畫,題材牽涉到政治,有點偏鋒,但十分有風格,是近期佳片。

導演占士麥迪格(James McTeigue)名不經傳,本片只是他的處女作,但技巧專業,令人印象深刻。查看資料,原本他當過多部大片的第一副導,包括了星戰前傳第二集和《Matrix》三部曲,《V煞》這類型的製作自然難不到他。他幸運的地方其實是他得到一部故事很好的原著和《Matrix》編導Wachowski兄弟寫的劇本。這個劇本雖然不是Wachowski兄弟原創,但寫得比《Matrix》第二、三集好,令人想起看《Matrix》第一集時那種成功地混合了科幻、動作、漫畫、寓言的奇特風格,相信Wachowski兄弟作為監製也主導了本片的製作。

本片的選角和演員的演出也很有趣,常常如演員的名作出現相似或相反的情況。女主角(妮妲莉寶雯)被V所救,住在V的家中,漸漸建立了一段微妙的關係,與妮妲莉寶雯在《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初登場的角色可互相參照。飾演V的曉高韋榮(即在《Matrix》中飾演大反派 Agent Smith 的演員),則是由頭到尾戴著面具,未露一面,而且面具是硬的,沒有表情,只憑對白與身體語言演戲。飾演獨裁者的John Hurt,剛好與他在其名作《1984》中的角色相反,在本片中亦只在螢幕出現,唯一真正出場時,即被處決。飾演警探的史提芬里,再次處於兩方的夾縫中,正如他於其名作《哭泣的遊戲》中一樣。

《V煞》的劇情相當豐富,表面是一個英雄復仇/革命、對抗獨裁的故事,但人物的轉變和關係也寫得很好。艾菲由一個終日生活於惶恐之中的平民,由想逃離V的過程中,目睹了政府的種種醜陋,到被囚禁,由軟弱到堅強,由恐懼到視死如歸,性格的轉變都寫得有說服力而且情節曲折。另一方面V對艾菲的愛也改變了V,最終把一切送了給艾菲。導演也運用了甚具風格的攝影和技巧的剪接,把這個故事拍得引人入勝。Wachowski兄弟的作品不被影評人重視,但個人則認為二人的作品甚具創意,不落俗套,拍出來的電影也賞心悅目,二人可寄與厚望。

Inside Man (2006) 案內人

《案內人》再次証實著名導演往往不能駕馭主流電影,在技術層面上,他們不能掌握主流電影的拍法,劇本保持不住觀眾的興趣。很少導演是能文能武的(除了少數天才如史提芬史畢堡),李安拍不好《變型俠醫》,史碧克李也拍不好《案內人》。

劇情講述四個匪徒闖入華爾街一間銀行,劫持人質。菲探員(丹素華盛頓)被派往現場跟劫匪主腦達羅素(基夫奧雲)談判。對恃間華爾街金牌經紀瑪德蓮(茱迪科士打)出現代表銀行大亨要求與達羅素單獨會面,匪徒的真正動機成疑。看似頗為有趣的劇情,但劇本寫得很用鬆散,缺乏張力,控制不住觀眾的情緒,在電影的初段已露出疲態。劇本的最大問題是編劇想出了一個「天衣無縫」的詭計,他對詭計信心十足,甚至在片初便大膽的把線索明擺在觀眾眼前,挑戰觀眾,但是劇本卻沒有足夠的曲折過程支撐兩小時的劇情。如果本片是一小時的電視劇集,或者會精彩一點。

劇本的薄弱,即使用上最強的演員也挽救不了。丹素華盛頓、茱迪科士打、基夫奧雲,以至威廉達科,都被浪費了。這樣的劇本,丹素華盛頓和茱迪科士打怎會願意參演?丹素華盛頓還可以理解,1992年史碧克李曾拍過《黑潮》(Malcolm X),丹素華盛頓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嬴過柏林影展最佳男演員銀熊獎,丹素華盛頓大概不好推辭吧。事實上丹素華盛頓已經在2003年演過同類角色–《倒數追凶》(Out of Time),雖然只是一部B級片,但丹素華盛頓的表現比本片還要好。至於茱迪科士打,除了史碧克李的名氣,(或者還有可觀的片酬),實在想不出她接拍的理由。她的角色雖未至可有可無,但完全可以由一個男演員代替。角色似乎是一個商業考慮,製作人大概認為本片須要一個女角,而且是最好是金髮白人,去平衡本片幕前幕後的卡士(史碧克李也是黑人)。茱迪科士打的角色在性格上不是花瓶,但在劇本的功能及電影的卡士上,卻絕對是花瓶。所幸的是,終於可看到茱迪科士打飾演平時少演的角色,總算有別於她近年幕前幕後的單親媽媽型像。本片中最浪費的演員,非威廉達科莫屬,威廉達科飾演的軍裝警員,甫出場便與丹素華盛頓有小衝突,以為還有下文,想不到他的角色卻真的只是一個「茄哩啡」,完全用不到威廉達科的演技。基夫奧雲更全片有一半以上幪面演出。

史碧克李身為黑人,一向亦拍與黑人有關的嚴肅題材,今次亦不忘在片中藉黑人小孩批判電子游戲機渲染暴力和貫輸錯誤的價值觀,但放在此片中實在格格不入。綜觀全片,即使不因為強勁的卡士而抱有期望,也是一部令人失望的電影。名導演如想考驗自己的導演技巧,首先還是要先學會選擇一個好的劇本。

My Girl and I (2006) 我和我的女友

很多人由車太鉉和宋慧喬飾演中學生都覺得有點不能接受,但事實二人在本片表現亦算稱職。其實如果不是香港觀察對二人太熟悉,應不是問題,二人穿起校服的樣子還勉強可能。幾年前孫藝珍和曹承佑也在《假如愛有天意》中扮演過中學生,但那時我們對二人不熟悉,反而不覺。當然,他們的超齡情況也沒有這次嚴重。不過,也不至於太離譜便是。

故事描述秀浩與壽恩是高中同班同學,壽恩是校花,秀浩則是平凡憨直的學生,壽恩卻對他情有獨鍾,兩人渡過了快樂的夏天,可是壽恩原來一直隱瞞著自己身患血癌的事,最後終於倒下住院。不錯,又是絕症。但本片不是韓國原著,而是改編自日本的《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眾所周知,韓國人喜歡這種片種,所以在已有日本的電影版的情況下仍有市場重拍。事實上,韓國人的確擅長拍這類絕症片,常常催人淚下,由《8月照相館》開始已如是。(不過韓片也有失手,不久前的《真的愛你》便是失敗之作。)其實這類絕症片不容易拍,賺人熱淚更須要有好的編導。從商業電影的角度來看,韓國把這類片拍得好,應該佩服。就本片而言,個人認為就拍得比日本版好。

可能由於商業考慮,日本版加上了成年後的男主角和女友的故事線,也許想企圖擴闊對象觀眾的範圍和增強卡士,但加上的情節相當「搵戲來做」和太過巧合。韓版便矯正了這個問題,把結構還原為小說中的單純的倒敘。韓版也還原了男主角祖父的角色,但把他的職業改為殯儀,並替他的故事加上一個結局。韓版亦完成刪去了澳洲(世界中心)的情節。這幾項改動,令劇本結構較為緊密完整。另一方面,編導用了《我的野蠻女友》先喜後悲的技巧,把前段拍得很輕鬆。前段是最偏離原著的地方,但加入了韓國地道的校園生活,很多細節也比小說/日版更為自然。成功地建立了二人的感情後,劇情便按原著來一個180度的逆轉,此處韓版卻聰明地保留了日版的改編安排,即在島上壽恩突然暈倒,秀浩急忙把她送回,被壽恩的父親痛打。匆匆離島,遺下的物件,在片尾亦有被巧妙地利用了。

編劇也活用了棺材這個道具,片中三個角色都曾睡在棺材中。片首時祖父從棺材中起來,搞了一個笑,也生動地介紹了祖父的職業。中段壽恩發病,也曾睡從棺材中起來,把秀浩激得又悲又怒。尾段壽恩死去,秀浩躲在棺材中痛哭。原著中祖父盜墓的情節,換成祖父親手處理所愛的遺體,也發揮了催淚的效果。在時空上,也成為了一條可以與秀浩與壽恩的故事線作平行對比:相愛–>50年的分離–>死別 vs. 相愛–>一個夏天的相聚–>死別。短暫的相聚,總勝過永久的分離。撒骨灰的情節被徹底刪去,換成秀浩重遊舊地,發現壽恩留下的東西,雖然沒有了點題的「在世界中心」的情節,但也提供了一個頗佳的替代,令結局悲中還有一絲暖意。

演員方面,車太鉉還是一貫的演法,但這個角色適合他,勉強可以接受;宋慧喬初登大銀幕,表現雖不算突出,但他的美貌和氣質適合角色,演出也自然,算是順利合格。整體來說,本片的敘述流暢,保留了原著的優點,改善了原著的鬆散。如果你對韓式的絕症片沒有偏見,本片其實拍得不壞。

Brokeback Mountain (2006) 斷背山

李安的導演事業可謂峰迴路轉,他在大學的成績優異,畢業後6年卻沒有電影拍,留在家中帶孩子,最後唯有參加台灣的劇本比賽,得了獎由而拍成了《推手》(1992),終於逐漸在荷里活闖出了名堂,拍了《理性與感性》(1995),但之後幾年並沒有更大的發展。但李安憑著實力,如有神助的從低潮衝出,登上另一個高峰。《亂世恩緣》(1999)到《臥虎藏龍》(2000)如是,《變形俠醫》(2003)到《斷背山》(2005)如是。

《斷背山》橫掃各大小獎項,聲名大噪。一部本來十分冷門的電影(牛仔+同性戀),竟然吸引了不少觀眾入場,(我看完此片散場時,旁邊一個青年對朋友說「悶到抽筋」,另一位女士則對朋友說「佢兩個行左呢條路,真係好凄涼…」), 連地鐵的廣告也由小變大,一時之間,誰都在談論《斷背山》,雅虎香港的電影版甚至稱《斷背山》的片種是「愛情」而不是較為中性的「劇情」,李安在香港創造了一個少見的現象。不過無論如何,始終是好事,說到底,《斷背山》是一部不應錯過的電影,越多觀眾進場越好。

故事發生在1963年的懷俄明州,艾尼斯(希夫烈達飾)以及傑克(積基倫荷飾)受僱於一個牧場場主,同在斷背山牧羊而產生感情。當時社會不容同性戀,艾尼斯亦早有婚約,兩人只好分手,各自結婚生子。4年後,二人重遇,一段埋藏的愛火重燃。為逃避世人眼光,兩人只能偷偷相見,廿年間歷盡愛情的煎熬。一部同志電影竟然大收旺場,恐怕連李安自己也想不到吧。但一切又好像有著前因後果,李安在《喜宴》(1993)中拍過同志,又在《亂世恩緣》中拍過牛仔片。

李安擅於處理人物關係的長處,在《變形俠醫》中無從發揮,今次則完全收復失地,他用了很樸實、細膩的筆觸,把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拍得感人至深。《斷背山》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卻是一部看後仍會縈繞於心的電影,好像幾個簡單的音符,卻在腦內徘徊不去。也許因為它雖然表面上是一個同志故事,內裡卻是永恆的主題──至死不渝的愛情,也就是導演所言,我們每個人心裡的斷背山。上過去,沒上過去,也很難不為所動。

在結構上,《斷背山》其實很簡單,沒有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沒有曲折的劇情,李安單純地圍繞著兩個主角,細緻地描述二人的感情和生活。《斷背山》是一個寫得很好的劇本,首先它有一個很好的設定:牛仔+同性戀,不但創新,也很適合故事的背景;然後它個用了很簡潔有效的方法來交代故事的發展,而留了很多空間來建構人物。例如電影第一場已是二人的相遇,不需多作介紹,觀察是透過二人彼此仍識對方而了解角色的。分手後的四年間,艾尼斯的婚姻生活、傑克與妻子的邂逅以至結合,都只用了極短的篇幅來交代,接著便是傑克去探望艾尼斯,艾尼斯的妻子在他們首次重逢便發現二人的關係,一切都處理得很直接了當,絕不拖泥帶水,後來艾尼斯的離婚,傑克的死亡亦然。

本片的拍法很簡樸,沒有煽情的情節,沒有濫觴的場面,沒有花巧的剪接,沒有激盪人心的音樂。在李安的鏡頭下,一切是那麼的自然、真實‧即使二人在寒夜中發生關係一場,竟也不覺半點的突兀。李安用了很平靜的手法去處理人物的對立,例如牧場場主/艾尼斯的妻子發現二人的關係,傑克被外父瞧不起,都不會大做文章,反而留到最後在感恩節一場被巧妙地剪接在一起成為強烈的參照。傑克的死,甚至簡潔得全無伏線,艾尼斯得知傑克死去,也沒有激動的反應,他甚至比斷背山與傑克分手時冷靜。他打了一個電話給傑克的太太,這卻是全片最微妙的一場。傑克的太太告訴艾尼斯傑克遇意外而死,插入的卻是傑克(?)被打死的鏡頭,二人從未見過面,但對傑克的秘密心照不宣。傑克的太太雖然猜到艾尼斯使傑克的情人,但從她的眼神,可以看到她沒有恨傑克,她甚至建議艾尼斯去探望傑克的父母。一通電話,勝過萬語千言。艾尼斯探望傑克的父母一場,與《喜宴》中結尾示朗雄與兒子的情人對話一場一脈相承,傑克的母親知道兒子的秘密,她還暗示艾尼斯到傑克的房間看看。一切盡在不言中。最深刻的一個鏡頭,是一個 Flashback,在艾尼斯與傑克最後一次見面在停車場吐露心聲後,艾尼斯駕車離去,傑克回憶起,是當年某一天在斷背山艾尼斯離開傑克到山上工作前,艾尼斯摟抱了傑克一下。在那時憶起,真的仿如隔世。那個鏡頭之前未出現過,李安留了一個最美好的時刻,放在全片情感最激動的時刻之後。很平靜,卻是令人肝腸寸斷的一個鏡頭。

兩位男主角(希夫烈達和積基倫荷)的演出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希夫烈達的神態,口音,演活了一個飽受逼人的生活、痛苦的愛情所苦的牛仔,他自欺欺人,終日害怕同志身份曝光,卻怎樣也離不開傑克。積基倫荷也活現了傑克的委屈、渴望、和對斷背山一段回憶的不能割捨。二人亦憑本片競逐最佳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李安繼《臥虎藏龍》後,再度比提名最佳導演,上次《臥虎藏龍》是華語片,始終少了點優勢,今次《斷背山》是徹頭徹尾的美國片,又先嬴得了大大 小小獎項,勝出的機會很大,他唯一的隱憂是他華人的身份,不知一向偏保守的奧斯卡今年是否願意頒這個至高榮譽給李安。若然勝出,李安便會開創歷史。我衷心希望他得獎,不單因為他是華人,更因為他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