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nibal Rising (2007) 沉默的羔羊前傳之揭開罪幕

一切都因為是《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1991)是電影史上最好的驚慄片,16年以來,沒有一部電影能超越。即使原作者 Thomas Harris 自己,也無法寫出更好的作品。《沉默的羔羊》之後,讀者和電影公司苦苦等了8年 (1999),等他的《沉默的羔羊》續集出版,可惜續集雖然有不錯的構思,情節卻不能令人滿意,結果 Jodie Foster 推掉了片約。沒有了好的原著,沒有了 Jodie Foster,《沉默的殺機》(2001)已經注定失敗,即使仍然有安東尼鶴堅士,即使換上了金像導演烈尼史葛,也注定回天乏術了。但是,《沉默的羔羊》實在太好,令到影迷如同染上了毒癮一般無法戒掉(我也是其中之一),一再希望能再次體驗那種顫慄。有求便自然有供,於是電影公司不惜翻拍《沉默的赤龍》(2002)。《沉默的赤龍》其實早在1986年便被拍過,即《孽慾殺人夜》,但當時食人博士的角色只是一個小配角,《沉默的赤龍》當然撥亂反正,由於原著本身也是佳作,電影也不俗,是《沉默的羔羊》迷的慰藉。然而,大概因為利之所在,Thomas Harris 並沒有停筆,《沉默的殺機》之後7年(2006),他出版了《沉默的羔羊前傳之揭開罪幕》,並首次親自改編成為劇本,拍成了本片。本片最大的特點,不是鞏俐,而是劇本。

Hannibal幼年時,二次大戰期間,妹妹慘遭士兵烹殺裹腹。長成少年的Hannibal逃出孤兒院,欲投靠居於法國的叔叔,但叔叔已死,他遇上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女人──叔叔神秘而美艷的日裔太太紫(鞏俐)。Hannibal她身上學習各種知識,更為她而首次殺人。他無法忘記殺妹仇人,決要復仇,把他們吃掉,紫企圖阻止,但Hannibal已漸漸變成魔鬼,無可挽回。

平心而論,如果你能夠放下《沉默的羔羊》,本片其實拍得尚算不錯,導演彼得韋伯拍出了那種陰沉的氣氛。Ilan Eshkeri 和梅林茂的音樂也很有《沉默的羔羊》的味道。論劇本,在人物建構方面,Hannibal和紫都是合格的,紫作為Hannibal的可能救贖者,是作者高明的一筆,但Hannibal和紫之間的感情寫得不夠深,Hannibal的內心掙扎也寫得不足,有點浪費了紫這個角色。但Thomas Harris 作為編劇最失敗的地方,在於劇情和剪裁。電影一開始的戰爭場面,其實大可不必,它破壞了整部片的幽深氣氛。故事其實可以由孤兒院開始,並利用Hannibal的惡夢和後來向探長憶述往事來說明妹妹被害的經過。其次,Hannibal多次殺人也太輕易順利,缺乏過程。當年在《沉默的赤龍》和《沉默的羔羊》的曲折懸疑,已蕩然無存。

至此《沉默的羔羊》只剩最後一章,即Hannibal如何在美國與《沉默的赤龍》的主角周旋而最終落網的故事。這段故事應該相當值錢,我絕對相信Thomas Harris會把它寫出來並有電影公司願意把它拍成電影。在《沉默的赤龍》電影中,第一場便是Hannibal被補,但那是該片編劇(亦是《沉默的羔羊》的編劇)所創作,原著中並沒有。原著只提及主角為破案,把自己代入凶手,最終雖捕獲Hannibal,但精神崩潰須停職。不過即使真的寫,最少也要等6年,Thomas Harris 30年來只寫過6本小說,平均6年才一本,全被拍成電影。Thomas Harris 已67歲,我只擔心他能否完成。對我們這一代而言,這幾部片次序不對,編導演員又部部不同,太散亂,水準太參差。待最後一章完成,《沉默的羔羊》系列便完整,十數二十年後,如有有心人把它們從頭至尾按時序好好重拍一次,那便是將來影迷之福。

300 (2007) 戰狼300

奇怪的香港版海報,寫上了「壯志飢餐地獄血」,又沒有幕前幕後名單,差點令我錯過了這部好片。幸好海報上還有寫著是根據法蘭米勒(Frank Miller)原作改編,他的《罪惡城》酷到不得了,所以也決定捧場。事實是,《戰狼300》同樣酷,同樣Man。本片是繼《V煞》後另一由漫畫改編的佳作。

影片講述遠古時代的溫泉關戰役,雷奧尼達王率領驍勇擅戰的300個斯巴達戰士,誓肆對抗入侵的波斯薛西斯王及其其千萬大軍,他們視死如歸,壯烈犧牲,令整個希臘聯結起來,誓死對抗入侵的波斯敵人。

雖然是歷史,但本片的原作終究是漫畫,注重的當然不是史實,而是連場惡戰的慘烈和拋頭顱洒熱血的氣慨。事實上,劇本把事件簡化成為十分單純的正邪之鬥,歷史只是一個背景而已。但作為特技動作片,也無不可,不必深究。重要的是連場激戰是否精彩,能否激蕩人心。女觀眾也許不同意,但對男觀眾的而言,答案應是肯定的。在流麗的特技和感染力強的音樂幫助下,很多動作場面都拍出氣勢,各場戰鬥,皆有不同設計,非常有型有款。遮天箭雨和矛盾對陣張藝謀也在《英雄》和《滿城盡帶黃金甲》中拍過,但效果是天壤之別。豪氣的斯巴達戰士還能在箭雨下痛快狂笑,更能衝進敵方連續斬殺敵人,手起刀落,大快人心,有時鏡頭更是一鏡直落,時遠時近,忽快忽慢,視覺效果極強,令人大呼過癮。可能會被《魔戒》迷群起聲討,但就個人而言,論戰役場面、本片雖現場面較小,但論場面的劇力,本片勝過三部《魔戒》綽綽有餘。

本片的故事雖然簡單,但對雷奧尼達王給王后的角色也不乏描寫,我們看到雷奧尼達王如何對待他的兒子、王后、戰士、薛西斯王、甚至出賣他的畸形人,均見其開明仁義,是有勇有謀的仁君。(雖然謝拉畢查的外型上過於粗獷,未能盡現角色的性格。)而王后亦非花瓶,她既性感美麗,亦顯頭腦及堅強性格。

導演薩克薛達不算有名,之前只拍過一部長片《活死人凶間》,本片更兼任編劇,雖然風格基本上仍是繼承自《Matrix》和《罪惡城》,但他能拍出既酷又悅目的鏡頭,而且能拍出那種豪氣干雲的英雄氣慨。一定程度上他拍出了吳宇森一直想在荷里活片中發揚光大卻未成功的男兒本色,不過吳宇森鐘情的是友情,本片卻是家國。寄望吳宇森在《赤壁之戰》中,也能像本片溫泉關之戰一樣,能夠拍出慷慨激昂的英雄本色。也寄望來年的《罪惡城》2及3比前作更酷。

Letters From Iwo Jima (2006) 硫磺島戰書

恭喜馬田史高西斯榮獲奧斯卡金像導演獎,但今次實在勝得不夠漂亮。個人認為,最佳電影/導演應頒給《硫磺島戰書》/奇連依士活或《巴別塔》/艾力謝路依拿力圖。馬田史高西斯導演技巧比奇連依士活好,他應該早在1976年就憑《的士司機》得獎,但當年連提名也沒有,一直錯過了機會。奇連依士活先後憑《豪情蓋天》(1993)、《懸河殺機》(2004)及《擊情》(2005)嬴過奧斯卡最佳電影及導演,最後一次更直接擊敗馬田史高西斯的《娛樂大亨》(2005),如果又再頒給奇連依士活,無論大會如何公正,考慮到史高西斯多年的貢獻,大概也感愧對罷。但以戲論戲,《硫磺島戰書》實在比《無間道風雲》好得多。

《硫磺島戰書》改編自真人真事,1944年,美軍進攻硫磺島。在當地指揮的日軍長官,是栗林中將(渡邊謙飾)。曾在美國待過的他,處事與一般日軍不同,他深知這場戰爭絕無獲勝,但仍極力與美國作戰到底。所謂來自硫磺島的信,就是那些明知必死的日軍寄回家的家書。

先上映的《硫磺島戰書》姊妹作《戰火旗蹟》還能在多間戲院上映,但《硫磺島戰書》卻只剩兩間,大概因為得不到奧斯卡獎項吧。而且影片用了近乎黑白的色調,可能影院怕吸引不到一般觀眾罷。但其實,較之於《戰火旗蹟》,《硫磺島戰書》的確更佳,難怪奧斯卡都給它搶去。《硫磺島戰書》比《戰火旗蹟》較為冷靜客觀,主體較為統一,全以日軍打一場必敗的仗為主軸,較少編導對整個戰爭或國家的批判,對戰爭的愚昧,通過幾個日軍角色,有更深刻的描繪。

看電影時,對栗林的角色有點懷疑,他和西竹一(馬術冠軍者)都去過美國,行事作風與一般日軍將領不同,剛好作為這部始終是拍給美國人看的電影的主角,我懷疑有無虛構成份,是否只是為了給觀眾提供一個容易適應的視點。如果《硫磺島戰書》真的是以日方作為觀點的話,那樣便不夠客觀了。但後來在書店看到原著,栗林是真實人物,他好像根本不希望日本與美國為敵,如果這是事實的話,他正好成為一個理想的角色,去對比其他一般的日軍。否則,他大概早就像其他日軍一樣,一失守便自殺殉國了。

把一件事從兩個相對的觀點去拍,之前已有電影嘗試過,不是奇連依士活原創。但把這一個概念,提升到這個規模和層次,應是史無前例的。一、他拍成兩部電影;二、兩片採用完全不同的演員,《硫磺島戰書》根本就是一部日語片;三、以前的影片採用兩個觀點,一是為了對比(例如男女觀點),一是敘述的手法的變化,利用第一個觀點讓觀眾先入為主,然後用另一個觀點揭示真相,而真相只有一面。但奇連依士活更運用這種手法去看歷史,而真相(如果有的話)也不只一面,只有把兩面都看清,才是事實的全貌。有時這類兩片同拍的電影必須如要加起來才見力量,《Matrix》II 及 III 如是,《黑社會》及《以和為貴》如是。如果可以把《戰火旗蹟》+ 《硫磺島戰書》視為一體,今屆的奧斯卡最佳電影/導演應頒給兩片和奇連依士活。

本片最感人的一場,應是西竹一讀出美國戰俘媽媽寫給兒子的信,信中的內容是那樣平凡,卻那樣感人至深。那一刻,大家才知道大家都沒有分別,天下的母親都是同樣關心自己的兒子,都希望他們做正確的事。可是,甚麼才是正確的事?為什麼要戰爭?無論如何,戰爭都不可能是正確的事啊。另一場,栗林自殺前想起獨自駕車,心中掛念妻兒,甚感寂寞。對照他即將死去獨自上路,頗為悲涼。渡邊謙演出很好,我覺得比他在《最後武士》的表現更好,可惜都沒有被提名。

還有一點有點疑惑,我發覺奇連依士活的剪接有時太老式,談《戰火旗蹟》時已提過,插入 FlashBack 時不夠流暢。例如本片中每當回憶時便特寫主角的回憶表情,然後 Dissolve 回憶片斷,之後又 Dissolve 回主角。這是很舊式的技巧,有點過時,這些小問題大導演奇連依士活沒有理由不知道,況且荷里活更有專業的剪接師。我懷疑是奇連依士活向老戰爭電影致敬的手法。另外,近年香港電影發行改中文片名喜玩同音字已達亂用程度,為了將「戰」字放進片名,不顧字義,寄自硫磺島的家書,怎會變成「戰書」?台灣也喜歡亂改片名,但今次來個直譯(《來自硫磺島的信》),反而更好。

Protege (2007) 門徒

毫無疑問,《門徒》是爾冬陞自《癲佬正傳》(1986)以來的最震撼的作品。故事剛阿力(吳彥祖)用了八年時間混到壟斷海洛英市場的「莊家」昆哥(劉德華)身旁。昆哥有退休之意,逐步將生意交給阿力接管。陰差陽錯,毒品工場被海關意外搗破,引起了昆哥對力的懷疑……另一方面,阿力與吸毒者阿芬產生感情,但阿芬無法於毒海自拔,阿力始終愛莫能助。

除了早年一些自港台出身的導演,爾冬陞是香港最關心社會問題的商業片導演,從他最早期自編自導的電影《癲佬正傳》(1986)及《人民英雄》(1987)開始已如是,近年則有《旺角黑夜》(2004)和本片《門徒》。爾冬陞雖是演員出身,但劇本寫得極佳,除了王家衛和麥兆輝,很難找到其他編導俱佳的香港導演。爾冬陞的劇本優勝之處,在於其平易近人,只是常見的敘述形式,但內容卻永不會給你例牌菜。以《門徒》的開場為例,張靜初啪針後躺在沙發上,女兒若無其事的替她把留在臂上的針筒拔掉,一句對白也沒有,但交代了很多事情,亦巧妙地為最後一場留下了伏筆。

如果仔細看,你會發現其實《門徒》的劇本與別不同,表面上主線是阿力如何取得昆哥的信任,搜集到足夠的証據瓦解毒品集團,但著眼點不在左右兩難的臥底身份或其身份敗露的危機。不同於《邊緣人》的正邪難辨,不同於《龍虎風雲》的忠義兩難存,不同於《無間道》的無法抽身。《門徒》中的阿力,平常獨自生活,過著可謂正常的生活;和昆哥之間,也沒有著墨於多少的兄弟情義,往事一直到最後才從昆哥的對白中道出,阿力告訴他一切都是假的,對昆哥並無多少歉意;他做了臥底八年,也不急於離開,即使到最後功成也沒有選擇身退。阿力身份被昆哥懷疑的戲,很早便出現,接著還有金三角及以後的一大段戲。電影的高潮不是打大老虎,拘捕昆哥的過程亦從簡。爾冬陞著眼的,是阿力身處毒品世界的迷茫和無力感。阿力想知道為什麼吸毒者會吸毒,想知道吸毒的感覺,到最後甚至企圖親身體驗。阿力企圖拯救吸毒者,但他連身邊的一個也救不到。電影的高潮,竟然是兩個代表性人物的下場:代表吸毒者的阿芬,最終葬身毒海;代表販毒者的昆哥,扭曲的價值觀,縱然家財千萬,最終亦只能哀求阿力讓他死去。兩場皆非常有力,是爾冬陞作為編導對於毒品問題所表達的最震撼人心的訊息。最後一場,阿力摟抱著女孩,更是完結得漂亮和感人。

本片票房不俗,五名主要演員劉德華、吳彥祖、古天樂、袁詠儀、張靜初演出俱佳,張靜初和吳彥祖尤其出色,除了他們的廣東話,實在沒有甚麼可批評。誠然,吳彥祖的角色本身比起劉德華古天樂不算難演,但他演到了一份實感。劉德華古天樂雖演出落力和有突破,但就是少了那份實感,達不到編導預期的效果。古天樂每次出場,觀眾都會發笑。劉德華的角色,在在令人想起《教父》III 的亞爾柏仙奴,劉已盡力而為,但礙於外型,演一個欲退休的中年毒梟,始終差了一點點說服力。而劉的演技雖有躍進,但仍是欠了一點點火喉,每場戲的演出,演起來有點不統一的感覺,好像不是同一個人物。

Babel (2006) 巴別塔

《巴別塔》是一部頗為另類的電影。四段故事發生在摩洛哥、墨西哥和日本,因為一支獵槍而引發一連串骨牌效應的事件。導演艾力謝路依拿力圖擅於這種說故事方式,前作《狗男女的愛》和《21克- 生命可以有多重?》已有跡可尋,本片更把這種故事關係提升為一個主題。《巴別塔》獲提名今屆的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雖然其他被提名的電影都未在港上映,但《巴別塔》本身是很有嬴面的,它有一個很獨特的主題,劇本以小見大,把幾個拆開來本來平平無奇的故事,漂亮地交織成一部饒富深意的電影。

如果不是片名點明了「巴別塔」,單看劇情,劇本的主題可以有多種詮釋方法。「巴別塔」原是聖經故事,但編導有意把它提昇到更廣義的層次。這是一項很大的野心,但很大程度上它做到了。劇本雖然是《巴別塔》強的地方,但也不是完美。日本那一條故事線,比起其他較為鬆散和隱晦難明。編導刻意暗示,始終不願畫公仔畫出腸,菊池凜子交給警探的應是真相,但編導不言明,到底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凜子和爸爸是否有不倫關係?媽媽是否因此自殺?是否用獵槍自殺?爸爸是否因此把獵槍送人?這是否就是編導暗示的前因後果?還是只是我的穿鑿附會?

本片的剪接同獲提名,應記一功,而配樂方面亦十分出色,兩者的配合,令某些場面甚至超越了畫面的力量,比畫面更能表達劇中的內容。本片在康城影展3項大獎包括最佳導演、評判團大獎、技術大獎三項大獎,不無原因,王家衛(康城評審)也是深諳剪接配樂之道的導演,當然識英雄重成英雄,把最佳導演頒給艾力謝路依拿力圖。

畢彼特和姬蒂白蘭芝戲份很少,但姬蒂白蘭芝表現出色,來自澳洲的她是極佳的演員。不過,今年的她被提名的全都是她的另一部電影《 Notes on a Scandal》。飾演墨西哥女傭的Adriana Barraza和飾演日本少女的菊池凜子同時入選最佳女配角,Adriana Barraza演得固然好,但菊池凜子就有點好運,她遇到一個起眼的角色。

The Holiday (2006) 緣份精華遊

《緣份精華遊》是一部精心計算討好中產女觀眾的電影,尚幸的是劇本在荷里活的公式下仍有一絲清新,其他不過是夢工場製作出來的一個標準好夢。

故事講英國的艾莉絲(琪溫絲莉飾)和美國的雅曼黛(金美倫戴雅絲飾)同時失戀,兩人互不相識,通過網站決定趁聖誕假期來一個大改變——交換居所。艾莉絲搬到陽光普照的加州,入住雅曼黛的豪華大宅;而雅曼黛則走到漫天雪地的英倫小鎮,擠進艾莉絲的溫暖別緻小屋。雅曼黛因而遇上艾莉絲的靚仔弟弟葛咸(祖迪羅飾),艾莉絲則碰上了電影配樂家米路士(積伯克飾)…

電影中換屋的概念相當有趣,但其實在劇本中的作用不大,沒有被好好利用,地點換上任何兩個地方皆可,恐怕只是電影公司的市場考慮。雅曼黛戀上葛咸,相距千里成為二人的障礙,在片末亦被避重就輕的帶過。電影真正的橋段,是另一女導演作品《緣份的天空》(Sleepless in Seattle, 1993)。千里姻緣一線牽,身邊的男人不夠好,命運會讓你遇上好男人。我這樣說沒有貶意,其實男觀眾同樣有相同的夢想,作為觀眾,只想可以被感動。

但電影中有相當多看慣看熟的公式化劇情和設定,例如久未流淚終被感動,好男人則是鰥夫獨力照顧女兒,壞男人則一腳踏兩船。不過劇本好在尚有幾分女性筆觸的細膩,一點的新意和一點對電影的熱情。某些細節有動人的地方,例如雅曼黛提到小時後家中是三劍俠,恰巧與葛咸的女兒所說相同(如同《緣份的天空》中男女主角不約而同提到的「魔術」),又例如米路士在奏寫給編劇家阿瑟的主題音樂時告訴艾莉絲也為她寫了一曲。有新意的地方是劇本以電影幕後人員的職業搬到幕前並加以運用,雅曼黛是電影預告片的女剪接師,連幻想也是以預告片的模式進行;米路士則是電影配樂家,對電影的配樂如數家珍,對電影配樂大師十分崇敬;以編劇家阿瑟的角色更是一名奧斯卡金像編劇,年事已高,但思維仍然是編劇家的模式,並仍有文人的風骨,他對電影的熱情未減,並以老電影鼓勵艾莉絲。他們都對電影有一份熱愛,明顯是既是電影編劇的女導演蘭茜美雅絲的個人投射。這些地方為本片挽回不少分數。

演員方面,琪溫絲莉演得較好,把一個不算突出的角色演到甚為有血有肉,其他幾位則只可說是稱職。總而言之,本片是不錯的娛樂,但始終不脫荷里活的框框,僅僅不落俗套。

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 戰火旗蹟

奇連依士活可能是美國由演員出身的最好的導演,他接連拍出好電影,水準高而穩定,實力不容置疑,他得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絕非僥倖。如無意外,他今年亦會憑本片再度被提名。未看《巴別塔》,但若與《無間道風雲》比較,我寧選奇連依士活。馬田史高西斯是好導演,在《無間道風雲》拍攝時,我亦曾期望過他可憑該片吐氣揚眉,但平心而論,史高西斯的表現不及劉偉強麥兆輝。可能《無間道》的原劇本實在太好,即使大打折扣,老外仍覺《無間道風雲》是佳片,史高西斯也真的開始憑該片奪獎,真想不到。

言歸正傳,本片影片根據二次大戰真人真事改編。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期間,美軍攻佔硫磺島,六名士兵共同舉起美國軍旗,照片傳回美國後,令全國振奮,六人頓時成為國家英雄。其中一人卻至死沒對兒子提過自己的英雄事蹟,年老時兒子才在父親的物件中發現,他去探訪父親的同僚,漸漸發覺,事件的真相其實充滿了荒謬。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反戰片,也可以說編導借古喻今。大多數戰爭片皆如是。但本片比其他同類片優勝的地方是,它不止是一部反戰片。它是反英雄、反虛偽,把美國政府諷刺得體無完膚。三名尚存的士兵使被捧為英雄,被利用為政治宣傳的工具,但以三種不同的態度去應付。本片的真正的戲劇不在硫磺島,而在三人回國後的美國,和三人的內心。編導把三個角色刻劃得不錯,尤其是Adam Beach飾演的印第安人士兵,他心態矛盾,作為英雄他受之有愧,但又不能完全拒絕,事件成為他終身的包袱。編導更不忘對美國對待印第安人的態度諷刺一番。Gagnon 這個人物只想成為英雄,角色略嫌平面。醫生的角色被描寫為最正面的人物,他在戰場克盡己職,拼命救人,被嘉獎是三人中最當之無愧的一人,但他最終也沒有把事實說出來,而選擇迴避和沉默,也是一種妥協和無奈。

可能由於生本身是演員的關係,奇連依士活不是技術型的導演,他從來沒有刻意經營鏡頭的運用,從不會扮大師,給觀眾的永遠是札實和發人深省的戲劇,是一個實而不華的導演。但也許是同樣原因,本片的敘述在硫磺島和美國之間的穿梭有點生硬,不夠流暢巧妙。戰爭場面則拍得很好,大概因為史畢堡的公司拍過《雷霆救兵》之故。奇連依士活已經77歲,但魄力驚人,今次更是連拍兩片,因為本片還有一部從日本觀點拍的姊姊作。這種拍法,前所未有,可見奇連依士活作為導演,視野廣闊、不偏不倚。單以本片,奇連依士活足可奪獎,但分拍兩片,不適合獎項的制度,如果把兩片相提並論,恐怕史高西斯又與獎項無緣了。期待本片的姊姊作《Letters from Iwo Jima》。

Deja Vu (2006) 時凶感應

想不到聖誕檔期的大片竟全不及這齣電影好看,《時凶感應》是繼《死亡魔法》後另一齣荷里活佳作,也是丹素華盛頓和導演東尼史葛繼《鑣火》(Man on Fire, 2004)後再次合作,成績比上次更佳。東尼史葛已年逾六十,但拍出來的電影從不顯老,仍然充滿活力。

本片其實是科幻片,故事描述聯邦調查局調查員Doug Carlin(丹素華盛頓)偵查一宗恐怖襲擊案,發現一名女遇難者比爆炸更早遇害,而拍檔亦在事件中被殺,Doug被邀加入調查局的一個新組織,藉著運用一部高度保密機器,可以看到四日前的事件查案。當他深入調查,事件和機器皆非表面簡單,拍檔之死竟與自己有直接關係…

一般觀眾可能不太認識東尼史葛,他不算大導演(他的哥哥烈尼史葛才是),但他拍過不少成功的商業片,說出來一定記得,例如:《壯志凌雲》,《紅潮風暴》,《浪漫風暴》,《高度反擊》等。《時凶感應》不算十分原創,它集合了很多電影的元素,看本片的時候,會連續想起《骨中罪》,《高度反擊》,《未來報告》,以至《未來戰士》等電影。但創作這回事,本來就是已有完素的新組合。不能否認,本片把這些元素揉合和變奏得極佳,並且適當地放在一個結構緊密的劇本中,使電影仍然充滿娛樂性。

由於對丹素華盛頓和導演東尼史葛有信心,我是在沒有看過任何電影簡介的情況下進場的,也因此格外覺得劇情出人意料。看海報和電視廣告以為是動作片,進場後看了一會以為是高科技的懸疑偵探片,想不到原本是科幻片。丹素華盛頓拍科幻片?上一次已經是多年前和初到美國的羅素高爾合作的《Virtuosity》(1995)了。即使本片有借用了其他電影的元素,電影本身在舖排上也有一定的創意。例如劇本借用了《高度反擊》中衛星可監視人的一舉一動的概念,但原來只是調查局掩飾機器的真正能力的謊言。其次,《時凶感應》的概念其實與《未來報告》剛剛相反,後者藉著可看到未發生的事件偵案,本片卻是藉著僅可看一次的四天前的事件偵案。劇本的完整度頗高,在很多細節上做到了合理的前後呼應,不能抹煞編劇之技巧。當然,但凡這類超越時空的劇情總有些不合邏輯的地方,無法自圓其說,但在本片中而言,只是小疵。相反,劇本好看的地方,正是其大量細微的伏筆,而看下去時發覺每項皆有其因果,很有邏輯的趣味。

丹素華盛頓演這類探員可謂駕輕就熟,雖無驚喜,但表現還是十分另人滿意的。最後想一提的是,拜託片商改片名是動動腦筋,不要再把「空」字改為「凶」字便交貨,這種方法早已經成為電影片名的陳腔濫調了。電影的原片名頗佳,但譯名無法譯出原法文字的意思。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 (2006) 滿城盡帶黃金甲

本片可視為導演張藝謀繼《英雄》和《十面埋伏》後的同系列面向國際市場的電影。張藝謀吸取了《英雄》的教訓,不再在說故事的形式上玩花招,而採用傳統的舞台劇形式,香港觀眾終能接受。到目前為止,在香港的票房收入和評價不錯。可惜的是,張藝謀亦同時重覆了《英雄》的一些缺點。

先說故事,本片的架構不錯,全片主要發生在宮中,時間約在一日之內,人物亦限定在大王、王后和兩位太子四人。故事描述王后與大王子元祥有不倫之戀,其實大王早已知悉,暗中毒害王后。大王征戰歸來,元祥欲離王宮,王后不甘心,密謀兵變,迫大王讓位其子二王子元傑。重陽之夜,遍地菊花,最終染滿血腥。

本片的劇力不錯,各人暗懷鬼胎,互相角力,是全片最好的地方,其他一切都是商業包裝。一家人一個空間內的鬥爭,令人想起張藝謀早年的佳作《大紅燈籠高高掛》,但本片無論在劇情和形式上皆比不上《大》片,其實是張藝謀的倒退。形式上,因為要加入幾場武打,場景跳離了封閉的王宮空間,雖然程小東的武打場面悅目,但也破壞了電影的形式美學和氣氛。劇情上,可能也是為了市場需要,再電影的高潮加入一場可有可無,矯揉造作,徒具形式,彷如電腦游戲的「魔戒」式金銀兩軍對陣,重蹈了《英雄》的覆轍,是全片最大的敗筆。

演員方面,鞏俐由頭帶到尾,演技高超,把王后的複雜心態和對不同人物的態度表現得很好,由於大王的角色所限,連周潤發也不能與鞏俐匹敵,大王的角色,要到高潮部份才可發揮。劉燁的演出一如以往的好,把懦弱的大王子演得到家。反而周杰倫的演出令人徹底失望,二王子可的角色是電影中主要角色中唯一的好人,他被夾在父母的鬥爭之間,十分矛盾,但周杰倫的表演完全不合格。找他演出,只因為主題曲嗎?

本片舞台劇的形式,兄妹相愛的情節,可有令你想起曹禺的劇作「雷雨」?事實上,張藝謀已說了這戲是根據曹禺的話劇「雷雨」改編而成。這部早已被拍成粵語長片並常常被拿來取笑老套的劇作,張藝謀竟然敢拿來改編,可見其「藝高膽大」,但不是對劇本而言,已是對市場及觀眾口味而言,這正是張藝謀常常被國內人影評人罵又仍然受市場歡迎的原因,也正是張藝謀的強項。一、他把背景設定為唐末亂世和變成武俠的世界,淡化了老套的劇情;二、他用了極為華麗的服裝、場景和美術來包裝故事;三、他用了國內外知名的演員來演譯。觀眾目不暇給,對電影的照單全收,竟然包括了電影的缺點。據報紙說,本片在國內票房已逾二億,在香港和美國的票房也不俗,連一向對這種半藝術電影不耐的香港觀眾也對電影有不差的評價(難道是經濟好轉的關係?),可見張藝謀厲害之處。

電影最令人納悶的地方,是電影的主題。是單純的想表達人性中的私欲和醜惡嗎?如果把它想到對政治的反映的方面去,視乎你的詮釋,電影對政治的觀點,可以是很悲觀的。《英雄》、《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我寧取《十面埋伏》,因為它比較沒有野心,比較不造作扮言之有物,比較不落力討好外國搏取得獎,只是單純的武俠愛情商業片,但電影稱得上好看,電影各部門配合得好,梅林茂的音樂尤佳,比《滿城盡帶黃金甲》做得更好。

Casino Royale (2006) 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

丹尼爾基克(Daniel Craig)擔任占士邦一角之前不被看好,反而幫助了本片,因為觀眾普遍不寄與厚望,這部合格的邦片自然順利過關。這一方面是電影公司和丹尼爾基克的運氣,一方面卻也是導演馬田甘寶的功勞。當年馬田甘寶讓觀眾接受了布士南,今次也讓觀眾接受了丹尼爾基克,功不可沒。

今次的故事其實改編自原著的第一部小說,是占士邦升任007的首項行動,編導乘機把占士邦來一個重塑,就像《蝙蝠俠-俠影之謎》一樣,是一個重頭開始,對主角的重新處理,也如出一轍。(現在電影公司大可把原著全部重拍。)所以,本片的占士邦在性格上與以前看慣的不同,丹尼爾基克所飾演的占士邦,比較高傲,粗獷,情緒起伏較大。從塑造人物的角度來看,是好事,因為這樣把占士邦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不像以往的占士邦無所不能。

另一方面,本片也沒有占士邦片的「高科技」武器,把邦片還原為真正的動作冒險片,而不是科幻片。我明白某程度上占士邦迷其實就是喜歡占士邦無所不能和神奇的「高科技」武器,但這也是我不是占士邦迷的原因。例如多年前辛康納利飾演的占士邦含著一個小金屬筒便可潛入深水便太搞笑;上次的「即時投影」隱形跑車也很誇張。我本來還擔心今次會不會變本加厲,想出一些更「高科技」的武器。所以,今次編導採用較為寫實的手法,最少對我個人而言,是好的改變。

雖說沒有了「高科技」武器,但本片的動作場面絕不遜色,開頭的一段徒手追逐便非常緊張刺激,比成龍式的亡命演出不遑多讓,成功地提高了觀眾的興趣。片尾一段在正在倒塌的威尼斯舊樓中對決也頗有新意。不過,相比之下,文戲和情節便比不上動作場面。今次雖然增加了篇幅講占士邦和邦女郎的關係,並採用了一種較認真的態度,但效果只算一般。最失敗的還是情節上有幾個地方另人頗不滿意:一、占士邦賭嬴牌局,不見技巧,只靠運氣;二、牌局中中毒,十分無中生有,反派(及編劇)甚為低手;三、虐待占士邦迫供的手法亦甚為低招,可見編劇技窮;四、被救的過程被動、倉促和輕易;五、反派輕易被殺,破壞了節奏,劇情轉為言情,令不少年輕觀眾大伸懶腰。

我沒有看過原著,不知道劇本有多忠於原著,但就本片看來,劇本可能為丹尼爾基克重新訂做,令他更適合占士邦這個角色。縱使不被看好,丹尼爾基克在本片的演出可說是稱職的。無論如何,本片算是合格的新邦片,占士邦角色的再塑造、演員、動作皆可取,但劇情強差人意,希望下次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