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dy (2011) 昂山素姬

不知爲甚麼,自2006年開始,導演洛比桑一直在拍一些奇幻特技片,也許是爲了龐大的家庭電影市場,也許是想與荷里活抗衡,但無論如何,那幾部電影,並不成功。他去拍那些他並不擅長的電影,想必有他的理由,但未免有點浪費了他的才華。反觀這期間他寫的B級動作片劇本,還偶有佳作如《救參72小時》(Taken, 2008)。好容易才等到他再次執導寫實片,卻想不到是齣傳記片,劇本也罕有地不是由他自己執筆。轉變頗大,但想深一層,洛比桑對女性英雄一直有偏好,由《墮落花》(La Femme Nikita, 1990),到《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到本片,每十年一部。由虛構到寫實,由歷史到現代,由商業到藝術,手法很不同,但洛比桑對堅強女性的敬重不變。

本片當然是一部關於政治的電影,但更大程度上,它是一部愛情電影。洛比桑對昂山素姬這個人物和他丈夫的關係感興趣,大於對緬甸這個國家的政治狀況。昂山素姬與丈夫之間的愛,是本片最動人的地方。她越愛丈夫,越反映出她爲國家所作出的犠牲有多大。爲了國家,她失去了家庭,捨棄了自由,連丈夫的最後一面也見不到。與丈夫及兒子的重逢、大兒子在諾貝爾頒獎中的致辭、丈夫的死訊,一切的悲與喜,都被局限在那個被軟禁的家中。十五年,是何等的漫長。明明有那麼一個幸福的家可以回去,明明有那麼多次回去的機會,那是何等的堅毅。她留在一個家,守護了一個國。

製作上,此片最成功的地方,是找到兩個極合適的演員。楊紫瓊的演出,令人驚訝,毫無疑問,這是她從影以來的代表作。她顯然下過極大的苦功,無論外型、神態,均像極昂山素姬。她刻意減重,令面容更瘦削,到了電影的後半段,有時已經認不出她是楊紫瓊。昂山素姬這角色不易演,亦柔亦剛,由於被軟禁,幾場重要的感情戲都是沒有對手同場的獨腳戲,但楊紫瓊都演出了超水準。

演昂山素姬丈夫阿里斯的大衛杜里斯,香港觀眾未必認識,但他的表現十分出色,演活了那個胸襟廣闊、情深義重的丈夫。既是昂山素姬的丈夫,阿里斯失去的東西其實和妻子所失去的是等同的。他同樣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人生的另一半,兒子失去了母親。但他無怨無悔,至死仍無私地支持昂山素姬,至死不曾站在她和她的祖國之間。阿里斯同樣是個偉大的人,未能等到昂山素姬獲釋與她重聚,實在令人婉惜。

洛比桑今次雖然選擇了較爲嚴肅的題材,不知是否覬覦獎項,但最少他沒有企圖升級做大師,沒有刻意把電影拍成「史詩式」。手法一如以往,脈絡清析、節奏明快,又不乏細緻描寫。他既沒有把昂山素姬聖人化,也沒有把緬甸軍政府過度妖魔化,由始至終,保持冷靜客觀。本片拍攝時,昂山素姬尚未獲釋,電影以僧侶遊行至她的家們前支持她作結。如果拍攝得稍遲一點,也許更好的結局是她終於獲釋,並與分別十年的小兒子重逢。然而這只是極微小的錯失,絲毫不影響此片的成就。

片末的字幕引述了昂山素姬的呼籲:「請用你們的自由,來促進我們的自由。」作爲一個有影響力的導演,洛比桑非常有力地做到了。緬甸的民主路坎坷,但緬甸的最少還有一個可以信任的人,最少還有一個精神領袖。看看我們這個城市,看似比緬甸好,但所謂民主,全都是虛有其表,參選者滿口謊言,人格自是沒有資格與昂山素姬相提並論。緬甸人有他們的悲哀,但最低限度,他們還有希望,而我們一點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