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st Of Youth (2003) 燦爛人生

很久前在影碟店看到這部電影的DVD,但被片長(6小時)嚇怕了,沒有看,差點兒錯過了一部好電影,幸好影片竟能在香港上畫,朋友又給我一張免費戲票,終於在電影院欣賞了到此片的上集。看後戲中人物的命運縈繞腦間,無法放下,下集又不知何時上畫,急不及待下,到影碟店把下集租來看完。6小時,卻是一場美妙的觀影經驗。

本片是意大利電影,故事橫跨37年(1966-2003),描述尼古拉和馬迪奧兩兄弟的人生,二人青年時遇上精神病少女佐珍,共渡了一段短暫的旅程,但兩人的人生觀開始發生不同的變化,因而開展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本片雖然以兩兄弟的人生為主線,但視野很廣闊,主題包括了人生觀、親情、愛情,以至整個意大利的近代史,是一篇現代的意大利史詩。劇本側寫了很多歷史事件(甚至包括了意大利在世界盃的勝負),而這些事件又深深的影響了劇中人物的命運。編導能夠用6小時有條不紊的把故事娓娓道來,功力非凡,編劇更是居功至偉。故事的開始時講述馬迪奧遇上佐珍,帶她離開精神病院,和尼古拉一同帶佐珍尋找生父至佐珍被警察帶走一段寫得尤其出色,一方面它成功地建立了馬迪奧和尼古拉與佐珍的關係(他們或多或少都愛上了對方),另一方面事件深遠地影響兩兄弟的人生–尼古拉悲天憫人,成為了精神科醫生;馬迪奧憤世嫉俗,逐步走向自毀。佐珍命運的懸宕,如像魔法一般緊緊扣住觀眾的心弦,觀眾一邊看著兩兄弟各自的遭遇,一邊心裡一直記掛著佐珍,期待著兩兄弟與佐珍的重逢。

兩兄弟與佐珍的一條故事線,雖然佔整部戲的篇幅不算多,卻是最好看,也是全片的靈魂。三人命運的交錯,對任何一人皆有重大的影響。尼古拉決定繼續原本的旅行北上挪威,馬迪奧卻放棄了旅程回羅馬從軍。火車站的分手,暗喻了二人從此背道而馳,選擇了不同的人生。尼古拉因為佐珍成為了精神科醫生,佐珍也因此被尼古拉從虐待精神病人的精神病院救出(兩兄弟皆幫助過佐珍離開精神病院),並得到尼古拉的治療而康復,但她不願意離開,直至看到馬迪奧的遺照才肯離開去找攝影師美拉娜,最終尼古拉代替佐珍找到美拉娜,發現美拉娜替馬迪奧生下一子,自己亦逐漸愛上了美拉娜。

所謂燦爛人生,說穿了其實很傳統,尼古拉的際遇,只是一個典型男人的寫照:召妓,旅行,愛上一個女人,有了孩子,父母的離世,女人的離開,孩子長大成人,遇上生命中另一個女人。但編劇用了很好的說故事技巧把故事講得動聽,令觀眾關心人物的遭遇。但劇本寫得最好的地方,是馬迪奧這個人物,他和尼古拉是硬幣的兩面,他向觀眾呈現了另外一種人生。馬迪奧聰明,讀書成績優異,但他與別不同,無法適應俗世。當你的觀點與既定的標準不同,你便會格格不入。當大學教授告訴馬迪奧他最喜歡的詩人是公認的劣詩人,馬迪奧沒有興趣爭辯,他索性放棄修讀。編導對馬迪奧的矛盾,有很細膩的刻劃,最高明之處,是馬迪奧向美拉娜自稱自己是尼古拉。這不單為後來佐珍想找美拉娜佈下伏筆,更讓觀眾窺見了馬迪奧的內心。如果馬迪奧只是單純地不想向陌生人透露真姓名,不會用哥哥的名字,在他的心底裡,有一部份希望自己能像尼古拉一樣過一些比較平凡的生活。後來馬迪奧與美拉娜重遇,馬迪奧也曾猶豫過,他故意爽約,卻又駕車尾隨;自殺前,他亦兩次打電話給美拉娜。如果美拉娜接聽了馬迪奧的電話,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就像馬迪奧沒有和尼古拉去挪威一樣,一念之間,命運改變了。

那麼,馬迪奧是編劇筆下的反面人物嗎?不是。相反,編導用了很客觀的手法去平行敘述兩人的故事,當然,你可以說編導對馬迪奧的描寫有點悲觀,但正如編導在片中對自己的國家意大利的批評一樣,他們只不過是反映現實罷。馬迪奧自殺時夜空的煙花,是反襯還是暗喻?我寧願相信是後者,馬迪奧的人生同樣燦爛,只是短暫而已。事實上,在片末編導用了一個超現實鏡頭,讓馬迪奧再次出場,欣然撮合了尼古拉和美拉娜,然後獨自瀟灑上路,雖然,再一次,與尼古拉背道而馳。

本片是難得一見的佳作,編導演俱出色,雖然長6小時,卻絕對值得,這是一部能夠令你對自己的生活反思的電影。那種感覺,你大概不會在荷里活片找到,看完本片後衡量一下,你還是會覺得化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