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In The Air (2009) 寡佬飛行日記

此片被片商當作喜劇來宣傳,其實它一點也不「喜」,是百分百的劇情片,在金球獎的提名,也不是在喜劇組別。片名也譯得「保持水準」地差勁,大概是抄自台灣片名《型男飛行日誌》,《寡佬飛行日記》同樣失去了原意,原片名”Up In The Air”意指的當然不單止是「飛行」,也是比喻主角的感情無法著落的狀態。用佐治古尼的對白來說,他是不得不向前游的鯊魚;用張國榮的對白就是「沒有腳的小鳥」。他無法停下,一方面是他自己不願,另一方面是他還未找到讓他到停下的理由。劇情講的就是他首次嘗試停下來的遭遇。工作上是被迫,他的工作模式面臨挑戰,隨時被科技所取代,而感情上他終於遇上他甘心被牽絆的女人,然而這卻是一次折翼的降落。

此片非但不喜,甚至令人看得心情沉重,因為它所展示的美國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尤其是男女關係,簡直是千瘡百孔。美國是個甚麼都有代理人的社會,但不看此片還不知道原來還有這種到處去炒人魷魚的「專業」代理人。工作性質美其名是「事業過渡」,其實是幫僱主與棄員一刀兩斷,原作/編劇給與主角懷恩(佐治古尼)這種職業,其實也是影射他與家人/情人的關係。懷恩拒絕與任何人維持關係,唯一他願意從一而終的,是航空公司,因為他的夢想是可以儲夠1000萬的飛行里數。

此片劇本耐人尋味的地方是它似乎隱含了一些正面的訊息,但上演的卻是相反的劇情。片初編導剪輯了幾個被解僱者的反應,片末時又回應了他們的自白,告訴觀眾他們的精神支柱是伴侶與家庭,但是片中的主要角色,卻無一能與伴侶或家庭維繫正常的關係。懷恩不願建立家庭,與家人關係極度疏離,他的姊姊正與丈夫分居,妹妹和未婚夫的新婚也陷入危機。公司新人Natalie(安娜姬妲妮)與男友的關係也像兒戲,幾天前男友還到機場跟她擁抱而別,幾天後便以短訊跟她分手。而她甫被甩便與剛相識的男人搞一夜情,醒來便偷偷溜走。諷刺的是,她還要與懷恩爭論愛情並叫懷恩「長大」(grow up)。女主角Alex(維娜法米嘉)和懷恩臭味相投,但比懷恩更無情。回應了Natalie的對白,她自稱是「成年人」(grown up),還「大方」地願意與懷恩保持關係,表現了「成年人」的「成熟」。片中所呈現的社會景像,與片尾人物所言,根本不是同一個世界。

另一場吊詭的戲是懷恩去說服企圖逃婚的妹夫。妹夫問他結婚的意義是甚麼,他說來說去,結論是沒有意義。他唯有套用了Natalie的說法,告訴他人生總得有個伴,終於說服了他。表面上,這場戲証明Natalie和Alex改變了懷恩,他說服了妹夫,同時也說服了自己。然而,道理真的是那麼簡單嗎?如果懷恩是浪子回頭,他得到了甚麼?編劇的高明回答是讓他於彼時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1000萬的飛行里數。當機長來見他,他旁邊的座位卻是空著。機長多謝他的「忠誠」,但忠誠的回報卻是身伴無人,甚麼也沒有改變。編導亦暗示他有意把辛苦儲來的里數轉送給妹妹和妹夫,以「忠誠」換來的東西,再無意義。編導真正的訊息究竟是甚麼?懷恩的結局是他的報應嗎?還是想說明,一個人的覺悟是改變不了整個社會?

導演積遜懷文年紀很輕(只有34歲),但能編能導,才華橫溢。劇本雖然是改編自小說,但劇本實在寫得好,諷刺了人性,也道破了現代社會的困局。他如此年輕,卻好像已看穿了人間的虛偽和自私。此片能夠在金球獎擊敗了強敵《拆彈雄心》和泰倫天奴的《希魔撞正殺人狂》,不無道理。不過,此片在奧斯卡被提名於改編劇本組別,而《拆》和《希》則在原創劇本組別,不是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