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th Century Boys Chapter 2 (2009) 20世紀少年第2章──最後之希望

比起第1章,第2章的宣傳減少了,港鐵站內都沒有廣告,大概上一集的票房不強吧,而且今集的卡士又比上集弱,健次(唐澤壽明)失了蹤,雪路(常盤貴子)變了阿姨,珈南(平愛梨)在香港沒幾個人認識,對沒看過原作的觀眾來說,吸引力不大。不個,對原作的擁躉而言,此章不可或缺,因為劇情包括了全書最精彩的劇情,即「朋友」如何成為了「神」。

今次的內容比上次更多,取材自原作第6至15集,原作的劇情本來豐富,要濃縮為139分鐘,改編的難度可想而知。編劇之一長崎尚至是原作的編劇之一,根據此片的網站,原作者浦澤直樹也有份「監修」劇本,但比起上集,改編有點失手。基本上,編劇對劇情作了適當的篩選,精彩的劇情都包括了,唯一遺漏了的,是1970年「上吊坡鬼屋」試膽量遊戲,這情節相當重要,應該不會刪掉,可能留在第3章用。然而問題是,編劇把教宗到訪的情節刪掉了,可能是為了簡化情節或是覺得現實中有點不可能吧,但這樣一改,劇情的合理性也被削弱了。首先,原著中被殺的中國人是得知「暗殺教宗」的消息而被滅口的,事件很具體,也符合「新預言書」所指的「救世主」,所以珈南相信消息是事實,但電影中中國人卻只為知道了「朋友要成為神,然後毀滅世界」這種空泛的消息而送命。其次,原著中朋友因為捨身救了教宗而奪得人心,而電影中只是單純的復活而已。

另一個比較大的改動是朋友被殺的過程,也改得不好,原著中事件是發生在理科室,落仔(豐川悅司)與山根博士(小日向文世)會面之後,朋友再次戴著忍者面具出現,氣氛詭秘,而山根突如其來的行動,令劇情急轉,更揭露了朋友的身份!這是漫畫第12集中高潮迭起的一幕,剛好是全書的一半的地方,故事於此堂堂進入下半部。但是電影版為了把朋友的身份保留到第三集,把理科室這場戲拆開了,朋友被殺被搬到公眾場合上演,雖然情理也通,但劇力大減了。

劇本另一個問題是節奏太快,很多細節被犧牲掉,有點走馬看花,最明顯的地方是佐田清志(中山裕介)這個角色。原著中這個角色非常有趣,他一度被認為是朋友的真正身份,還以為他會加害小泉響子(木南晴夏),後來才知道他是因為渴望朋友而反被「朋友」利用的可憐人,漫畫中還有一大段他的往事,十分感人。描寫配角是浦澤直樹的超強項,他筆下的配角經常比主角更「搶戲」,但在連載漫畫中可以細意刻劃,在電影中便不夠篇幅,佐田清志只出了幾場便沒了。另一方面,中山裕介的化粧也太假,電影中的角色大多驚人地神似漫畫中造型,佐田清志卻屬於少數的例外。

雖然第2章沒比第1章好,但整體而言尚能令人滿意的,如果未看過原著,或會覺得劇情複雜,但仍能看出其構思獨特、曲折懸疑,而最重要的是,其前所未見的創意。原作自稱「本格」科學冒險漫畫,其實它非常破格,其意念、內容、手法即使在蓬勃的日本漫畫中亦是罕見,這是一部既幻想未來、又懷緬過去的經典漫畫。只要導演能在第3章中保持水準,再拍出一點驚喜,此三部作即使不能像漫畫般成為經典,最低限度,將來的 DVD Boxset 也能大賣,成為一套值得收藏的電影。要拍好第3章當然難,但大好的情節、分鏡,就在眼前,應該有點優勢吧,導演堤幸彦也承認大量採用原作的分鏡,因為要「忠於原著」,事實上浦澤直樹的漫畫電影感極強,儼然就是紙上的電影,沒有比浦澤的漫畫更好的 storyboard 了,只要掌握好節奏和感情,便有望成功。所以,堤幸彦先生,請繼續加油。

The Reader (2009) 讀愛

《讀愛》是今年奧斯卡另一部很強的英國片,敗於同國的《一百萬零一夜》之下,只能嘆生不逢時,幸好琦溫絲莉憑此片奪得影后,總算為此片爭了一口氣。其實除琦溫絲莉的精湛演技外,此片編與導皆出色,即使有不少性愛場面,仍然滲著英國片的典雅味道。原著作者為德國法學教授,但本片文學性很高,不是因為片中出現的文學作品,而是因為片中對主角心理描寫的深度,遠超過其情節或德國人對戰爭的反省。以前這類文藝片才是奧斯卡的嬴家,但今時今日會輸給較平易近人的《一百萬零一夜》。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被愛的故事,片中「讀」是個隱喻,但香港片名(《讀愛》)和台灣片名(《為愛朗讀》)都不約而同把它點破,還是原片名比較含蓄。故事敘述少男米高愛上一個年紀足可當他母親的女子漢娜(琦溫絲莉),他初嚐雲雨,由性至愛,不能自拔,深深愛上了她,但她卻不辭而別,對他造成莫大打擊,令他半生不能對其他女人開放自己,即便是對自己的女兒也不能。米高和漢娜雖然都貪婪地從對方身上索取肉慾的歡愉,但他們之間不止於性,還有文學,米高給漢娜「為愛朗讀」,並不只是換取性愛,他真心喜歡她,願意做她喜歡的事,還帶她去旅行,只希望換取她的快樂。

相對於米高,漢娜這個角色比較難於解讀,她喜歡米高嗎?還是只是貪圖他的身體?她視人命如草芥嗎?還是只是愚忠?她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她是否值得同情?是非黑白,並非涇渭分明,編導用了很多細節去透視漢娜的內心。其實漢娜只是一個渴望被愛,卻又倔強和拙於表達感情的平凡女人。她喜歡別人為她朗讀,隱喻她希望得到別人對她的愛;她不能寫,隱喻她不懂得傳達自己對別人的愛。所以她和米高的溝通是單向的,因而影響了米高半生。米高無法理解她離去的原因,不知道漢娜究竟是愛他,還是把他當成另一個集中營中的弱者,叫她們為她讀書然後丟棄,他半生為此所苦,更加上她是一個納粹罪犯,令他無法原諒她。然而編導所刻劃的漢娜,絕非冷酷無情,而且恰恰相反。漢娜第一次遇見米高時,米高生病,漢娜照料他,並送他回家,乃出於好心,那時並無他意。她雖是個藍領,但有欣賞文學的能力。米高上電車找她,她敏感地為他不上她所在的第一卡而惱怒。單車旅行,她會為教堂中的兒童合唱而感動莫名。到她被升職,意味她要離開米高,她苦惱,但羞於啟齒,連米高的朗讀也聽不下去。以上種種都可以看出漢娜是一個有情的人,但為了一點自尊,她寧願放棄寶貴的東西。無法表達的愛,只能藉著好好地替米高洗澡來表現,然而年少的米高並不能理解。後來漢娜在獄中學會寫字,她才開始懂得表達,在她寫給米高的短信中,她寫道:”Please send more romance”,當然不單是指米高錄音的故事。然而米高的回答不是浪漫,而是冷漠,她終於嘗到米高的痛苦,但她不像米高般選擇封閉自己,她再次選擇了離開。20年的牢獄生涯都熬過,漢娜若是無情,又怎會走上絕路?解鈴還須繫鈴人,漢娜的選擇,令米高頓悟,他終於能夠向人吐露自己秘密,並向女兒敞開心扉。

本片就是這樣一部外在情節簡單,但心理描寫複雜的電影。它的性愛場面大膽,但人物的情感纖細。漢娜這個角色,非常難演,心理變化微妙,但琦溫絲莉演得絲絲入扣,全片幾乎是她的個人騷,非常厲害,其他對手大概也敗得心服口服。本片最大的懸念,是漢娜究竟愛不愛少年的米高?其實編導已在片中提供了答案。片中所見的漢娜,基本上不擅掩飾自己,她甚至在庭上直話直說,沒有考慮她的說話對自己不利。她唯一的謊言,就是承認寫了她不可能寫的報告,為的是保住自己死守的尊嚴,除此之外,她並無謊言。那年漢娜和米高關係已持續了4星期,因為電車事件而吵架,她趕米高走,米高難受,回去道歉,二人關係跨進一步,她提出先讀書,後做愛,這是暗喻他們的關係由先性後愛轉變為先愛後性。那次,米高問了漢娜三個問題:「我真的對妳不重要嗎?」她搖頭。「妳原諒我嗎?」她點頭。「妳愛我嗎?」她沉默了一下,確實點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