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兇殺人》(Disturbia)的意念來自希治閣的《後窗》(Rear Window, 1954),《鷹眼追擊》的意念則來自希治閣的《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這兩部片均是DreamWorks產品,DJ卡魯素導演,沙拉保夫主演,不同的是,《鷹》有史畢堡擔任監製,所以比較受注意。其實《窺》雖然製作較小,但劇本緊湊,娛樂性強,亦是好片。說不定也是因為《窺》片的測試市場成功,DreamWorks才會加大投資,開拍此片。有了史畢堡的直接參與,此片的質量的確比《窺》更佳,但處理的手法其實是相同的。
首先,編劇從原作中抽取最中心的意念和最經典的情節,然後把其他統統棄掉,補回現代的劇情、嶄新的科技。《鷹》片中的科技甚至超越現代,可歸入科幻片的範疇。導演卡魯素名氣不大,但《窺》和《鷹》拍得相當不俗,節奏控制得好,把兩片都能做到驚險緊張、無甚冷場,而且不受原作的影響,拍出截然不同的新感覺。
當然,細想一下,劇情和場面其實也有不少熟口熟面的地方。例如飛機追殺入隧道、機場行李輸送帶等動作場面,都是舊瓶新酒。所謂「鷹眼」,也不難使人想起韋史密斯的電影如《高度反擊》和《智能叛變》。鷹眼的神通廣大,也過於匪夷所思,分秒不差。偶一失誤,計劃都不會成功。不過看這類片,就像看《虎膽龍威》系列,放下懷疑,自能體驗其趣。本片的高潮,來自原作,即演奏至某一音符,便進行行刺,這場還改編得頗有新意,導演也能營造出緊張的氣氛,算對得起原作了。至於本片的主題是甚麼?你可以說是對反恐的手法的反思。不過,還是不要太過認真,甚麼都是劇情的藉口罷了,到底是一部電影而已,看此片就當坐一次過山車好了。
我更感興趣的是,DreamWorks 是否有意繼續翻新希治閣的的名片?如果是的話,下一部會是甚麼?照此推論,可能是《迷魂記》(Vertigo, 1958)或《北與西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了吧。作為希治閣的擁護者,我倒是十分支持,樂見這個系列的出現,因為它們不是重拍,而只是把原作作為題材,只保留精華,重新創作,既不失創意,亦作為對原作的致敬。這種模式的翻新,勝過一般的重拍。十年前有人翻拍過《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 1954),成績平平,Gus Van Sant 重拍《觸目驚心》(Psycho,1960),更刻意把希治閣的鏡頭一一重拍,是另一個極端,成績也不及《窺》和《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