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2007) 加勒比海盜:魔盜王終極之戰

很遺憾,《加勒比海盜》3 沒有比上集進步,仍然是只是製作取勝,劇情創意則欠奉,成為近期最令人失望的續集電影。一如所料,周潤發的角色極為次要,雖然他的排名比奧斯卡金像影帝 Geoffrey Rush 還要前,但戲份比 Geoffrey Rush 少,無甚發揮。(但此片應能保持周潤發在美的知名度,有助他繼續在荷里活發展。)

在上集結尾,積克(尊尼特普)被海魔吞噬,伊莎(姬拉麗莉)和維廉(奧蘭度布林)在土著女祭司黛瑪處得知原來他被鬼船長囚禁。為救積克船長,二人便跟隨保沙船長(謝菲路殊飾)遠赴東方,向中國海盜嘯風船長(周潤發)求助,前往世界的盡頭去救積克。另一方面,由於心臟被東印度貿易公司操控,鬼船長與他的鬼船要將海盜趕盡殺絕。故事也算令人期待,但劇本錯過了不少可以發揮的題材,此集的片名亦以「世界的盡頭」為名,滿以為拯救過程定必困難重重,結果卻是頗為簡單,最「偷雞」是海魔已被鬼船長殺死,連仇也不用報。另外,姬拉麗莉的內疚亦沒有充份利用,只被積克說了一句,便被輕輕帶過。在上集中經營出積克、伊莎和維廉的三角關係亦沒有了下文。周潤發的角色和他與姬拉麗莉的關係還沒有建立好便匆匆死去,編劇只為把海盜之位授與姬拉麗莉,浪費了一個角色。積克主動向維廉提出可由他殺鬼船長,也與他的性格不符。差不多三個小時的篇幅,充斥著混亂的劇情,有的更是可有可無,其中最無謂的一條線,首推女海神,硬把女祭司說成被困的女海神,又搞甚麼釋放女海神,令人莫名其妙,最候卻對鬼船長毫無影嚮。積克的父親也是多餘的角色。鬼船長要奪回心臟,其實也非常容易,事實上後來積克也輕易奪走,卻說他受制於反派,實在說不通。

三集電影均出自相同編劇之手,但很明顯第二、三集的劇本忘記了第一集的優點,就是有趣的處境。第二、三集中有趣的劇情都被犧牲掉,換來的卻是兒戲的劇情,你出賣我,我出賣你,打來打去,熱鬧有餘,卻沒有戲味。第三集其實是過長,也沒有把重心劇情寫好。但是觀眾似乎相當喜歡魔盜王,第二、三集無論在美國或香港均仍有不錯的成績,有點令人意外。我離開戲院的時候,就有觀眾大說「抵睇」,他好像忘記了戲院還加了票價哩。的確,論製作,《加勒比海盜》「抵睇」,但是,電影難道不是應該要「好睇」,而不是「抵睇」嗎?

28 Weeks Later (2007) 28週後

如果只用兩個字來歸納這部電影,便是「氣氛」。風格上,它承襲前作《28日後》,如果別人告訴我這部片是前作的導演 Danny Boyle 所拍,我也會深信不疑。但其實今次 Danny Boyle 只任監製,導演另有其人(Juan Carlos Fresnadillo)。他雖然不是知名導演,但功力不弱,拍出比前作更懾人的氣氛,倫敦如同死城。

故事發生在前作28週後,英國政府在美國軍方協助下,將瘟疫消滅,並開始重建倫敦。首批倖存其者開始遷入隔離區,一個女人受感染但身上有抗體而奇蹟不死,但仍可傳染別人,其丈夫不知情而被感染,再次掀起災難,美軍唯有對隔離區所有人格殺勿論,夫婦的一對小子女為生存要逃出倫敦。

劇本前半段不錯,由開場至丈夫被感染,頗為懸疑吸引,但可惜之後劇情轉弱,變為逃出喪屍城的動作片。但導演由始至終成功電影的張力,拍出與美國同類片大相逕庭的絕望氣氛,令本片成為另一部不比前作差的續集電影。製作上,英國片自然不比荷里活片,動作場面不知是否因為後期的數碼處理,畫面由點跳躍,仿如看戰爭片。再加上導演經常時用近鏡、手持鏡頭和快速的剪接,很多場面其實看不清楚,可能是為了遷就製作條件。但這種拍法放於本片也增加了實感和營造了氣氛,算是彌補了缺陷。最極致的一場無疑是結尾時女主角與小姊弟逃進地下道的夜視主觀鏡頭,緊張恐佈,十分出色,令人想起《沉默的羔羊》和《死亡習作》的結局,但別有一番創意和驚慄。

最後,不得不提 John Murphy 的出色配樂,片首一場高空鏡頭,主角在廣闊的草地上逃跑,看見喪屍自四方八面湧至,配上他的帶著英式搖滾樂的主題音樂,效果非常震撼。Danny Boyle 和 Alex Garland 接連帶給觀眾兩部不錯的影片-《太陽倒數》和《28週後》,再為英國片爭一口氣。惟英國片給人的整體感覺與荷里活片很不同,香港觀眾未必接受,香港觀眾可能會較接受《活死人凶間》吧。《活死人凶間》不是劣作,但它絕沒有《28週後》的氣氛,這也是英國片的可貴之處。下一部,如果有的話,應該是《28月後》吧?

Spider-Man 3 (2007) 蜘蛛俠3

蜘蛛俠第一二集成績不錯,既有悅目的特技,又不乏對蜘蛛俠(杜比麥奎爾)的心理描寫,是少見的「文武雙全」的動作科幻片。前兩集的電影和DVD建立了觀眾群,第三集罕有地比第一二集更哄動,在多地都打破了開畫票房記錄。這種系列模式,由《魔戒》和《星戰前傳》漸漸成形,已成為一種新的市場學。這種情形,相信還會在《魔盜王》3 和《哈利波特》5 ,甚至將來的新《蝙蝠俠》中再現。電影市場似乎已經靜靜地被DVD市場改變,後者作為電影市場的延續,已經把續集電影的生存模式變成了近似連續劇的系列作品。製作人把續集之間的時間縮短,減少幕前幕後的人事變動,保持系列的水準和完整度,一方面保証了續集電影的票房,另一方面也保証了將來DVD套裝的收藏價值和銷路。這種手法,無可厚非,事實上觀眾也歡迎,最難的是,編導如何保持續集的質素。一直以來,續集比前作差,幾乎已成宿命,只有少數的例外,而《蜘蛛俠》2,也可算是例外之一,它絕不比第一集差,但很可惜,來到第三集,終於逃不過宿命,雖然特技方面比前作只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劇本方面,則明顯失手了。

劇本最大的問題,在於貪心,編導把太多東西放進了第三集,結果是即使片長兩個半小時,卻無法把任何一條線寫好,劇情的恩怨情仇太過兒戲,不能令人信服。最明顯的例子,首推綠魔之子哈里(占士法蘭高)和蜘蛛俠的關係。單是哈里一條線,已經歷了復仇、失億、回覆記憶、再復仇(利用女主角)、再敗(毀容)、諒解、聯手,劇情起伏可謂風高浪急,感情卻不夠深刻細緻,所以即使最後哈里為救蜘蛛俠而死,也不能感動觀眾。蜘蛛俠變壞以至羞辱女友一段戲也太長和幼稚,戲中蜘蛛俠已經不是第一集中的高中生,雖說是性情大變,也說不過去。把Sandman說成是蜘蛛俠的真正殺叔仇人,也十分牽強。Sandman的心態亦寫得輕率,他時而狂性大發,又答應和Venom聯手殺蜘蛛俠,毫不猶疑,但最後卻忽然突兀地向蜘蛛俠認錯。而Venom只為了被揭發偽造照片而要置蜘蛛俠於死地,也有點小題大做。

萬幸的是,本片的特技非常出色,令人嘆為觀止,為影片力挽狂瀾。三集《蜘蛛俠》的特技可算是荷里活片中動感最強,蜘蛛俠在樓宇間高高低低的穿梭,鏡頭經常作出極為流暢、角度匪夷所思的運動,十分刺激。Sandman的特技也做得好而有創意。尾段蜘蛛俠+綠魔之子vs.Sandman+Venom也很精彩。導演總算把節奏控制住,每次文戲乏力之際,便有一場特技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不會沉悶。唯一略感可惜的是,既然Venom可纏上任何人,為何不安排Venom纏上Sandman,那豈不更超乎想像?雖然劇本略遜一籌,但整體來說本片還是很好的娛樂,大部份觀眾應感滿意。聽說《蜘蛛俠》還要多拍三集,如果成事,而水準能繼續保持,未來當可與《星戰》一同名留影史。

Ming Ming (2007) 明明

明明(周迅)愛上浪子阿D(吳彥祖),阿D說最想得到的得到500萬和去哈爾濱,明明於是打劫地下組織頭目貓哥(張信哲),並將他的神秘木盒一併奪走保命,逃走時遇上古惑仔阿土(楊祐寧)及與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娜娜 (周迅分飾),明明自己保留盒子逃走,500萬落入阿土和娜娜手中,原來娜娜亦愛阿D,想奪得500萬與阿D去哈爾濱,阿土喜歡娜娜,甘願陪同娜娜去上海找阿D。貓哥的手下老鼠(陳寶轅)追捕明明/娜娜,誓將盒子奪回…

《明明》這部電影有一個可行的概念:武俠+愛情+MV+兩個周迅,但拍出來的電影,可謂一敗塗地,完全是導演眼高手低之作。拍MV出身的導演全片採用拍MV的手法拍攝,極多無謂的花巧鏡頭和剪接,鏡頭太碎,令人眼花撩亂,卻毫無效果,連最基本的敘事能力也辦不到。電影開始不久,拳賽一場,已見導演在處理動作場面上力有不逮,到明明搶盒子一場,導演的拍攝技巧已技窮,鏡頭凌亂不堪,只是把零碎的鏡頭剪在一起,令人不耐。到後來阿D遇火柴幫一場,更是拙劣得令人發笑。導演應先好好掌握電影語言,才再求打破常規。須知MV與電影大大不同,要觀眾看一部兩小時的MV,觀察會很累的。

《明明》的劇本也非常薄弱,作為主角的明明反而最無性格(聽說完本的片名是應是《娜娜》,但因與日片同名已改名),為甚麼她要讓阿土和娜娜帶著500萬去上海找阿D?只因為對娜娜好奇嗎?娜娜最終亦被不知誰人輕易搶走錢,沒有了500萬,和阿D去哈爾濱的條件也不保。動機一開始便不夠說明力。把娜娜和阿土設定成香港人,講廣東話,也是愚蠢的設定。很明顯,本片欲攬中港台三地市場,為求令電影更像港產片,於此讓周迅和楊祐寧講廣東話,而香港市場最少,廣東話對中台觀眾沒有影響,反正聽不懂。但是,娜娜和阿土是電影的主角,全片說著半鹹不淡的廣東話,導演真的以為可以感動到香港觀眾嗎?更不用說二人關係本身就未足以感人。吳彥祖不純正的廣東話,竟然是全片操廣東話最好的人。劇本的結局,更是故作驚人,貓哥如何變成飛刀高手?如何變成地下組織頭目?為何突然現身上海?真是自說自話。導演也許剛剛看完日本小說家東野圭吾的《單戀》而觸發靈感罷。

總言之,本片劇情不通,人物(甚至美術)處處令人想起王家衛的《阿飛正傳》和《墮落天使》,完全不能表現電影的原概念。編導明顯未能掌握技巧,電影如同學生習作。如果不是周迅的演出,《明明》可說是一部令人徹底失望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