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Chinese Movies

Triple Tap (2010) 鎗王之王

前作《新宿事件》強差人意,爾冬陞今次終於收復失地。比起他以前的昨品,此片少了社會寫實,多了心理鬥智。然而那人心的幽暗角落,仍然是旺角黑夜,隱藏著委曲、自私、背叛和罪惡。劇本的架構是雙雄格局,古天樂和吳彥祖飾演兩位鎗王,但一個是警察,一個是疑犯,身份對立。關友博(古天樂)和莊子維(吳彥祖)這兩個角色,對比極為強烈,爾冬陞把所有的困境都放到前者身上,無論在事業、愛情、金錢或友情上,關都瀕臨崩潰邊緣,稍一不慎,便會墮進無可挽回的境地。相反,爾冬陞卻刻意地把莊這個角色的簡化,他一直都在專心致志的在查案,除了射擊、閱讀、釣魚這些興趣,我們看不到他的生活。沒有家庭,沒有女友,沒有金錢煩惱,只有一個朋友苗志信(方中信)。這種兩極化的對照手法,同樣亦用於性格的描寫上。莊在比賽中敗給了關,沒有介懷,願意與他做朋友,期待下次的較量;莊釣魚勝了苗,也沒有在意,甚至連得來的魚獲也不要。他勝不驕、敗不餒,胸懷坦蕩,而關則過於計較勝負得失。

一如以往,爾冬陞在劇本上下了不少心機,很多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例如方中信代入犯人心理、連凱扮成交通警突然出現、交通警被二度謀殺、古天樂兩次心中盤算衝出醫院的戰略等。然而這類以計謀為主的橋段並不是爾冬陞的強項,所以不是十分成功,有時欠缺了說服力,有些又拍出了可觀性。例如結局一場,雙雄對恃,其實沒有可能,警方絕不可能容許這種情況出現,但場面無疑好看,連爾冬陞也願意暫時放下寫實性。西部片中的神鎗手的生死決鬥,總是烈日當空、黃沙滾滾,現在卻在黑夜中的現代都市上演,令人不禁屏息觀看。寫實性在開鎗那一刻後回復,如苗志信所言,現實世界,只差那一秒半秒,只可能兩敗俱傷。

蔡卓妍卸下了偶像外衣,戲份雖然不多,但演得可以。得到爾冬陞任用,演技可說是被認可了。相比之下,李冰冰的角色邵安娜比較好發揮,爾寫得好,李亦演得好,那麼的驕傲自負,卻又對關那麼的痛愛憐惜。可是世上又有那個男人願意當女人的附屬品?她給了他太多,令他無法割捨。她把他捧得太高,令他無法接受跌下來的痛。找李冰冰來演此角,除了因為她適合,當然也因為她中國演員的身分能讓影片在內地上映的緣故。但我禁不住也懷疑,這中間是否還有爾冬陞的政治暗示?邵總是以主人的姿態出現,總是認為關的決定是錯,令關感到窒息。他表面風光,其實只是任人擺佈。他拼命爭取的,不過是一點自由和自尊而已。李冰冰/邵安娜和古天樂/關友博的關係,就像中國和香港。

關投資虧損,卻無法向邵承認自己的失敗,他利用邵的戶口掩飾,令她蒙受巨大損失,但他後來又憑一個大膽的決定,扭虧為盈。他這個行動,是想挽回劣勢,還是想拖邵下水?我們不知道。爾冬陞這輕輕一筆,頗堪玩味。如果他是只是想挽回劣勢,那麼他終於在她眼前,証明了自己也能做正確的決定。如果他是想害她,諷刺地,他反而卻救了她。如果關沒有犯罪,他甚至可以憑此次連自己也救回。但如果不是意識到自己已走到了絕路,他又未必會孤注一擲。這便是宿命。由毫不相關的巴士發生意外那一刻開始,關的命運便被改變了。意外引致改道,解款車因而改變了路線,結果被關遇上了事件。由關的車駛上了天橋那一刻開始,他便錯過了回頭的機會,走上了命定的不歸路。

Monga (2010) 艋舺

《艋舺》可說是台灣電影的一朵奇葩,出乎意料地好,導演鈕承澤原是演員,但當起導演來技巧圓熟,劇本也寫得不落俗套。這類古惑仔爭地頭的電影,十幾年前,我們香港的劉偉強和文雋也拍過《古惑仔》系列,但早已被人忘得一乾二淨,系列成為了歷史,卻未能成為經典。同樣的題材,在鈕承澤的處理下,《艋舺》的人物、故事和內涵均明顯比我們的優勝,實在無話可說,明明是我們熟悉的片種。

故事發生在艋舺,便含有幾分弦外之音。艋舺是小舟之意,從地圖上看,台灣不也像一葉扁舟?艋舺中人為是否與外省人合作分成兩派,自相殘殺。即使是「勝利」的一方,亦失去了寶貴的東西。就像杜琪峰拍《黑社會》也不忘道對香港的政治狀況嘲諷一番,艋舺無疑是對台灣政治形勢的影射。

黑道故事不免大同小異,離不開同門兄弟為利益反目,但此片的劇本,仍能在這個框架下,注入入新的元素。其中一個較新的元素,是和尚(阮經天)對志龍(鳳小岳)的同性感情。既然牛仔也可以是男同志,為甚麼黑道中人不可以?編導有意向黑道片類型挑戰,但也很小心謹慎。整條線沒有明寫,只是暗示,例如和尚看見志龍如女友共舞時顯得很鬱悶、他也不去嫖妓、找到害怕的志龍時摟著他等,唯一的一句對白,是和尚對志龍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這便是最大膽的告白了。但是,就效果而言,處理得恰到好處。再輕一點,便可能被忽略;再重一點,便可能格格不入了。「和尚」這個綽號,也是劇本的另一個嘲諷。和尚應是清心寡欲的人,但片中和尚這個人物,卻是全片俗念最多最深的人。蚊子問他為甚麼混黑道,他說要當大哥;他知道了父親的過去,恃機為他(和自己)報仇;他勾結外人,企圖奪權;他喜歡志龍,希望守護他。他是個聰明人,但作繭自縛,最終更命喪於他所愛的人刀下。

櫻花是片中一個很重要的符號,具有多重意義,簡單而言,它代表了被渴望的東西。蚊子希望去日本看櫻花,其實是因為他的父親死在那裡,他的父親到了日本不久便得病,就像櫻花般瞬間凋謝。所以,蚊子心底其中一個夢想,就是父親,他甚至把情感投射在志龍的爸爸Geta(馬如龍)身上,買烤雞腿考敬他,還願意代志龍披麻帶孝。但踏入了黑道後,蚊子漸漸把他的夢想放棄了,那張父親寄回來的明信片,被遺忘在衣櫃的一角,連離開也不帶走。櫻花也代表蚊子響往的高尚情操,他很早就知混黑道沒有意義,但他選擇了相信義氣和友情,甚至認同Geta所說,槍是下等人用的東西。他追求著仿如日本武士道的精神,而片中出現的櫻花、刀、修練等,也處處與武士道遙遙呼應。可是,武士道精神,早已不復存在。

櫻花也象徵血,一開始,和尚便開玩笑地說濺在地上的血是櫻花,編導一早已預示了結局。到最後,蚊子仍然相信義氣和友情,血花在他的眼前綻開,在他眼中看來,就是他一直想看的櫻花。同一時間,蚊子的女友小凝(柯佳嬿)也看著天花板的櫻花圖案,盼望著那一場永遠不會上映的電影。片中所見,是綻開的櫻花,但意境,卻是櫻花散落的悲涼。

此片的結尾也佳,如果是港產片,少不免又要閃回五人結拜的一場,提醒觀眾,他們發過「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連杜琪峰也不能免俗,《黑社會》也有類似的剪輯。)但是,鈕承澤卻選擇閃回和尚四人讓蚊子加入那一場。五人翻過了一面牆,跳了下去,消失在牆後,天上一片晴空。那時候,蚊子還不知道自己往將那裡去,還不知道,他登上了一條艋舺,盪進了江湖,然後船翻了,被淹沒在那裡,留下兩個等著他回去的女人,和一個未知的秘密。

Echoes Of The Rainbow (2010) 歲月神偷

羅啟銳蟄伏多年,一出手,便奪得柏林影展水晶熊獎「新世代」最佳影片,令人意外。此片懷的是六十年代初香港的舊,片中出現的事物,外國的年青評審未必能產生共鳴,但此片仍能得到他們的垂青,足見電影確是世界語言,能超越年代和文化的差異。其實作為香港人,看此片時感受更深,片中大量的物事(木屋、天台小學、門口開飯、借電話、看鄰居的電視、聽收音機、英文歌、月餅會、泛亞袋、飯壺等等),或多或少,都能勾起港人集體回憶。即使是年青一輩,最少也記得那些就在頭頂掠過的鐵鳥吧。

片名是「歲月神偷」,片中的神偷卻是弟弟(鍾紹圖)。他偷東西,固然是頑皮貪玩,但他所偷走之物,亦隱含了導演(兼編劇)甚至香港人的感情投射。最明顯當然就是英國旗,而片中對就讀英文名校的生活也充滿懷念之情。有點年紀的香港人,或多或少都會對以前英治時期的生活還有感情,儘管那時亦有那時的問題,例如無處不在的貪污。另一件被偷走的東西,是夜光杯,它象徵了過去的光輝──香港電影。片中,同期上映的還有著名西片如《賓虛》和《碧血長天》,但主角一家人卻選擇了《夜光杯》。那是一個港產片蓬勃的年代,那是一個一家大小進戲院看港產片還可以帶小孩進場的年代,俱往矣。夜光杯的魔法,已然失效。弟弟又偷走了金魚缸,但他不是用來養魚,而是戴在頭上扮太空人。然而導演讓觀眾透過金魚缸看到的,卻不是弟弟眼前的事物,而是整個香港的舊觀。這些東西最後往那裡去?都被丟進大海,被浩瀚的歲月淹沒了。

片中被偷走的最寶貴的東西,無疑是哥哥(李治廷)這個人物。他是美好的化身,所有好的東西幾乎全都集中在他身上,他文武全才,品學兼優,又是運動健將,還懂得彈結他作曲,對熱帶魚也很有認識,連愛情,也純真得像少女漫畫。這個角色有點被過度美化了,但他代表的,正是那個年代的美德,純樸、勤奮上進、不肯言敗。他是香港之子,但他所代表的精神,已經失去,即使用所有其他偷來東西也換不回來。此片既是懷緬,也是哀悼。沒有東西是永遠有效的,現在香港人都深切體會了。

此片的卡士雖然不大,但十分有趣,很多導演串場,很多新人。整體表現相當出色,主角一家更全部得到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爸爸媽媽競逐最佳男女主角,兩兄弟則被提名最佳新演員。弟弟年紀很小,但演得很真實,有望像前兩年《父子》的吳澋滔般年紀輕輕便獲獎。任達華近年演技備受認同,今年還有兩片被提名最佳男主角(另一部是《天水圍的夜與霧》)。歲月也許已偷走了他的青春,但亦磨練了他演技。他以往被提名過幾次,都是杜琪峰系的電影(包括游乃海的《跟蹤》),不是警便是匪,而且都是杜琪峰電影的演法,較為低調內斂。但今次演一個截然不同的小人物,喜怒哀樂,皆有收放自如的發揮。經過歲月的浸淫,他的演技足可登影帝之位,只可惜今年他遇上了勁敵──《十月圍城》的王學圻,恐怕勝算不高。但任達華稱影帝,應是遲早的事。

雖說沒有東西是永遠有效,但最低限度,羅啟銳的劇本又再生效了。久別重逢才驀然驚醒,香港影壇還有羅啟銳(和張婉婷),他的劇本與眾不同,通常經過資料搜集,劇本寫實又不失浪漫,文藝又不失通俗。可能是經過長時間的琢磨,此片的劇本非常精煉,字字珠璣。例如對白就幾乎誰都有金句傍身,爸爸說做人「最緊要保住個頂」,他在颱風中力保屋頂便有明顯寓意;媽媽則說做人「最緊要信」,有信念,便能堅持下去,儘管是「一步難,一步佳」;哥哥也說了「第一才是嬴」和「沒有東西是永遠有效」;連貪污警也道出「在香港英文比中文重要」的明言。一方面,羅啟銳用了一些老掉大牙的比喻(例如賽跑跌倒、血濺鮮花),但另一方面他也用了一些簡單又意味深長的比喻,例如魚缸(哥哥和女友家中魚缸的對比)、或極少同時出現的兩條彩虹。所謂福無雙至,人生,只能一步難一步佳地前行。還有就是「苦海」,弟弟甘願把心愛的東西都投進海中,希望重見哥哥,只是苦海無邊,又如何填得滿?能夠寫出如此劇本的編導,在香港少之又少。羅啟銳也是香港影壇一度被偷去的人,看完此片,真有一種失而復得的欣慰。

Bodyguards and Assassins (2009) 十月圍城

《十月圍城》是一部令人喜出望外的電影。本來我對導演陳德森沒有甚麼期望,他以前的電影都不算出色,連最有名的《晚九朝五》也不過爾爾。事實上,與其說《晚》是陳德森的電影,它更像是編劇阮世生的電影。但是,《十月圍城》真的令人心悅誠服,導演終於吐氣揚眉,証明了自己的實力。據說此片經歷幾番波折,遲了十年才開拍,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若不是今日國內的電影市場開始成熟,投資不會如此巨大,若不是陳可辛在國內拍了《如果‧愛》和《投名狀》,《十月圍城》的製作環境也未必會像現在好。等了十年,等到了天時地利人和,和一個突破自己的機會,算起來,還是很值得。

此片用了5000萬來搭建佈景,力求重現百年前的香港,片中所見,的確很有實感,視覺效果極佳,相信很難不在今屆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奪得最佳美術/視覺效果等獎。國內的電腦特技或模型製作遠遠比不上荷里活,但中國可是世界工廠(連《2012末日預言》中用以避難的方舟也是中國製造),有能力把景真的建造出來,反正以後還大有用途,說不定數年後上海便會出現像環球片場那樣的主題公園。

和佈景同樣具有質感的,是人物。本片人物眾多,雖然戲份有點兒分薄了,但每個人物仍有足夠的刻劃,不會浮光掠影,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不落俗套。此片的主線雖是政治暗殺,但最好看的地方不在情節或動作場面,而在人物。幾個「保鑣」,都不是甚麼英雄豪傑,只能算是平民百姓,他們各有自己的目的,幾乎都不是為了救國。在他們的心中,家比國更重要。方天(任達華)想的是回老家,方紅(李宇春)想的是報父仇,然後帶父遺體回鄉。阿四(謝霆鋒)想望的是與阿純成家,他保護的其實是少爺;沈重陽(甄子丹)死前看到是一家三口快樂的場面,他保護的其實是李玉堂(王學圻);而劉公子(黎明)忘不掉的是至愛的女人。犧牲者中,只有李重光(王柏傑)心中有國,滿腔熱血,一心為國捐軀。人物一個一個死去,最終目的固然是催淚,但編劇賦與了人物有血有肉的故事,導演的處理亦見技巧和節制,場面有牽動人心的力量,又不至於過火,取得不錯的平衡。

這麼多角色,誰是最佳男主角?對我來說,幾位「烈士」都不夠飾演李玉堂的王學圻好。李玉堂這角色雖稱不上主角,但角色的心理最複雜,編劇著墨也最深,對兒子、家人、朋友、國家,他都盡力做好。他既是革命黨也是保守商人,陳少白(梁家輝)來找他,他先問陳要多少錢。他暗中出錢搞革命,卻又想置身事外,但陳被擄他又擔起責任。他深深牽涉事件,卻又不想兒子參與其中。對阿四亦心存愧疚。李玉堂是全片最立體的角色,王學圻的演出極為老練、沉穩、精準,把李玉堂演得仿如真實的歷史人物。中國資深演員的演技功力深厚,比較之下,一眾香港演員竟顯得「眾不敵寡」。

相對於人物,幾場的動作便未免過於「燦爛」而削弱了此片的實感。我不是說動作場面不好看,但是甄子丹在片中實在太好武功了,他不是王小龍也不是葉問啊!黎明的鐵扇公子也令人失笑,他既曾是瀟洒佳公子又武藝高強,簡直像武俠小說。若能收歛一下誇張的港式動作,此片的真實感會更強。不過,製作人的商業考慮也是可以理解的,既有甄子丹,不打是浪費,觀眾等了那麼久,不打個落花流水,也怕觀眾不滿。投資如此巨大,製作人畢竟要確保此片適合大眾口味才有勝算。

此片是面向內地市場的商業電影,編劇中亦有內地人,編導未必會放進很多對香港的現況的影射。但陳可辛、陳德森和幾位編劇始終是香港人,故事也發生在香港,即使言者無心,聽者亦有意。看在我們香港觀眾眼裡,此片隱含不少政治隱喻。片初,楊衢雲(張學友)向學生講解民主,學生問中國甚麼時候會有民主,楊沉默了半晌,那一刻的猶疑,就是我們香港人現今的猶疑。楊接著樂觀地說很快便會見到,然後馬上便被槍殺,當場倒下,我們怎不會看得隱隱作痛?陳少白與嚴孝國(胡軍)的對話,就像今天民主派與保皇黨的對話。明明受過了西方教育,嚴卻只看到不好的地方,說穿了,他上三代都是朝廷高官,清朝亡了,光榮利祿也沒了。香港這片地,一百年前已有人在此爭取民主,但到了今天,我們仍沒有得到。

The Message (2009) 風聲

某程度上,《風聲》可以說是內地電影的一個突破,而這個「突破」,有部份是繼承自原著小說的.小說作者為內地的諜報小說(Spy Fiction)作家麥家,主要作品有《解密》、《暗算》和這部《風聲》,是中國特務諜報小說的先驅,得過不少文學獎和小說獎.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也改變了近年中國大片的慣例,最明顯的是,外表它不再是以華麗服飾或佈景來包裝的古裝片(雖然美術指導還是葉錦添),而更重要的是,它內裡也不再是扮高深度扮借古喻今的藝術片, 而是一部以卡士和題材取勝的商業片,敢於跳出內地片早已令人生厭的「大片」模式.此片的兩個導演,是來自台灣的陳國富和內地的高群書,他們加上原作者麥家,為國片開闢出了一條新路.

說「新」,並不是因為它是「中國第一部諜戰大片」,而是因為它的骨子裡其實是第一部中國原創的懸疑推理大片.它再沒有那些無謂的千軍萬馬大場面,正正相反,是封閉的空間,有限的人物.一橦建築物,五個嫌疑者,實際上是典型的「暴風雪山莊」、「誰是凶手」的古典偵探模式.麥家之「新」,在於他熟知國情,懂得把模式變奏和顛倒,首先,它把事件「歷史化」,為它加上了個時代背景,萬幸的是,他沒有把它放在清朝或更早的朝代;第二,他把事件「案件」提前在山莊外發生,而把山莊內的劇情專注在貓捉老鼠(戲中是「老鬼」)的遊戲;第三,他把「偵探」變成了日本軍官,讓他進行各式各樣的「拷問」,反正施刑的是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片中的酷刑也沒有電檢問題.中國不需要兩部《建國大業》來慶祝國慶,製作人轉而用另一個角度來歌頌共黨英雄.

題材手法新(對國片而言),是一回好事,但內容好不好,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把此片當作一部單純的懸疑推理片來看,劇情其實又平平無奇,比起西方的古典偵探,或日本的推理小說,相距仍遠.要看嚴刑虐待,看《滿清十大酷刑》好了,作為推理小說迷,我想見識中國式的推理,但此片在這方面頗令人失望.問題是出場人物太少,退場的又太早.嫌疑者只有五人,白小年(蘇有朋)和金生火(英達)很快便迫死,而不是被推理排除,李寧玉(李冰冰)被武田(黃曉明)「性虐」後又輕易地被武田剔除,於是只剩下吳志國(張涵予)和顧曉夢(周迅),而結果也差不了多遠.全片最大的詭計/懸念,在如何傳出風聲,真相揭盅時,意外性也不是沒有,道理也算通,但巧妙性和說服力均未達至令人滿意的程度.

兩位導演拍出劇情的迫力,禁閉的恐怖,整體成績不俗,但某些小節上手法有點奇奇怪怪,例如一些不必要的電腦特技(密碼的浮動字幕、電訊發出時例牌沿著電線高速前進的鏡頭),和電影的氣氛很不搭調.編導又多次用字幕插入「老鬼」的心聲,讓觀眾體會事態的危急,這個手法有其效果,但適用於小說多於電影,尤其是此片並不以老鬼的視點來講故事,插入這些心聲,不免突兀,成為敘述上的干預.劇情上,編劇也企圖經營李寧玉和顧曉夢的姊妹情,希望令顧請李告發她那場戲感動觀眾,但由於李和顧的關係建立不足,結果徒勞無功.另一方面,即使顧信任李,李一句假話便讓顧透露身份,顧作為間諜,也太不小心了罷.

所以,本片最可觀的,不是情節或人物,而是演員.此片網羅了多位國內的一線演員,卡士一時無兩.眾演員也演得出色,如果國內也有像美國演員公會那樣的最佳整體表現獎,此片必勝無疑.男演員方面,張涵予演得好,但最感意外驚喜的,還是飾演王處長的王志文,這位演員混身是戲,把王處長這個陰險奸狡、笑裡藏刀的奴才活現,顧曉夢被施以酷刑那一場,其殘忍根本就是借王的恐怖表情而不是顧的慘叫來傳達的,王處長再狠毒,到底還是個人,這場戲都被王志文的演技搶盡了.女演員方面,眾星拱照的,還是周迅.周迅限於身裁,演不出角色的媚,穿著褻衣,也不覺性感,但除此之外,周迅的演出仍是令人欣賞的,顧曉夢這個角色的難度頗高,與《如果‧愛》或《愛失償》中的角色又完全不同.顧曉夢對人傲慢、對李寧玉卻真切;「老槍」命令她告發他,她難受,但她也要李寧玉告發她,也像老槍一樣堅決;她被虐不屈、被脅無畏,早準備好以死贖罪.角色的態度和心態不斷快速轉變,周迅大都能成功演譯.李冰冰的演出也落力,被武田「性虐」一場也演得好,但角色所限,李寧玉始終不及顧曉夢搶鏡,也是無可奈何.

Overheard (2009) 竊聽風雲

《竊聽風雲》絕對是近年最振奮人心的港產片。情形有點像當年的《無間道》(2002),同樣出自麥兆輝和莊文強之手,此片是讓人看後會對港產片恢復信心的電影。如果此片不是《無間道》以來最好的港產片,它最少也是麥兆輝和莊文強自《無間道》以來最好的作品。不知道甚麼原因,很多人只知道《無間道》的導演是劉偉強,而不知道麥兆輝也是導演,連劉偉強也曾在訪問中說過《無間道》中他的東西比麥兆輝多的話,但我一直相信麥兆輝(和莊文強)在《無間道》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 劇本。此片不但再次証實了麥兆輝莊文強的實力,也再次說明了劇本才是電影的靈魂。分道揚鑣之後,就憑此片,麥兆輝和莊文強勝過劉偉強了。

此片幕前幕後的陣容相當鼎盛,演員除了劉青雲,古天樂、吳彥祖、張靜初、方中信都是《門徒》和《旺角黑夜》的演員,監製正是爾冬陞,再加上編導麥兆輝和莊文強,此片沒有不看的理由。題材雖然不是新,但港產片來說是少見。竊聽不容易寫,因為這個行動的性質比較靜態,畫面上只能看到主角戴著耳筒偷聽,最多也只能炫耀一下先進的竊聽裝備而已。然而竊聽這個行為牽涉到道德良知等問題,所以仍是值得一再利用的好題材。1974年,哥普拉執導的以竊聽為題材的電影《The Conversation》便得了康城影展的金棕櫚獎;2007年德國的《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也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至於本片,我相信來年也必定能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得到佳績,最低限度,最佳編劇應該走不了吧。

上面提到的三部關於竊聽的電影的共通點是,主角都是專業的竊聽者,都獲得了牽涉到被竊聽者的安危的情報而受到考驗。基於良知,他們最終都插手被竊聽者的生命,但都無法阻止悲劇的發生。若比較三片,本片劇本不同之處有幾點:一、獲知情報的竊聽者不止一人,而是三人,編劇利用這三個人不同的行動去表現角色的心態和人性;二、竊聽者利用獲得的情報謀取私利,除了良知,他們的職業道德也備受挑戰;三、竊聽者捲入事件的程度很深,招致自己以及家人的性命被危及。這三點成功把劇情變得較為動態,並把一個人的內心鬥爭展現為三個角色的矛盾衝突。從另一個角度看,本片也是另一個版本的「男人之苦」,三個主角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吳彥祖被外父看不起,古天樂自己和兒子有病,劉青雲有感情煩惱,而最終,他們誰都沒有解決了問題。

劇本的第一場尤其寫得好,劉青雲三人潛入竊聽目標(李子雄)的辦公室安裝竊聽裝置,一場戲便介紹了三人出場,表現了他們的專業和默契,高科技的竊聽器材也引起了觀察的興趣。李子雄突然出現,氣氛又隨即變得緊張驚險。李子雄能夠避過監視出現,又是後來的戲的一條伏線。一場戲發揮了多重的作用。愛情線方面,則集中在劉青雲和張靜初身上,而他們與方中信的三角關係,亦最終在高潮中與故事的主線匯合而互相影響了結果。麥兆輝莊文強劇本的慎密,可見於此。戲中王敏德在演講中大談伙伴之間的溝通,說缺乏溝通會危及伙伴,對剪劉青雲無法通知古天樂吳彥祖二人提防和二人分別遇襲,亦可見二人的導演功力。

香港好的編劇不多,能編能導的更少,作為編劇麥兆輝莊文強的名聲不及他們的電影,但他們可能是香港最好的主流電影編劇。(爾冬陞與他們相似,但《新宿事件》成績有點倒退了。)《無間道》的劇本被老外改壞了(也有影評認為改好了),仍能奪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姑勿論改好改壞,不能否認的是一切都是原劇本之功。馬田史高西斯應該多謝麥莊二人,如果說他們曾經影響過美國電影史,一點也不為過。在新一代的電影編劇寫出佳作之前(目前還未有),他們可是香港主流電影的希望。

Murderer (2009) 殺人犯

《殺人犯》堪稱近年香港的奇片。論製作,首次當長片導演的周顯揚組成了頗強的幕前幕後人員,幕前有郭富城,幕後有李屏賓(攝影指導)、梅林茂(原創音樂),是港產同類片少見的豪華陣容。論題材,港產片驚匪片多,懸疑驚慄、心理恐怖的少,本片是個異數,同類片遠一點的有《傷城》,但不算成功,近一點的有《C+偵探》,但彭氏兄弟最終把它拍成了鬼片。本片沒有離開偵探片範疇,但真相十分邊緣,彷如《X檔案》。導演似乎想學《鬼眼》的印度裔導演沙也馬蘭,用極度出人意表的結局一鳴驚人,可惜一炮而紅這回事,不是苦心經營便會成事的。

作為首作,導演其實已交出一部不俗的作品。整體而言,情節的節奏、懸疑,人物的心理,俱處理得平穩,幾場血腥殘忍的戲,也拍得嚇人。鏡頭剪接也沒有像一般新導演的賣弄一些無謂的花巧。技術上,導演基本上採用傳統、穩重的手法,但在劇本上,卻顯得野心/信心太大而過於進取。作為懸疑片,本片的大橋,也不是不可行的,在推理小說的世界,甚麼也可以是兇手,甚至連動物也可以。但是這種設計畢竟太極端,在西方或日本的推理小說也甚為少見,始終不易令人信服,也不是高明的技倆。偵探推理,兇手當然是越意想不到越好,但到底有條底線,還必須要有合理的解釋,才能令觀眾心悅誠服。要做到猜不到不難,有很多方法隱瞞,但必須要公平,提供足夠的線索,此片的劇本便遠遠達不到這些要求,只能說編劇的確有努力設定一個「盲點」,但這個「盲點」實在不太成立。

撇開誰是兇手不談,劇本也有很多其他弱點。出場人物不算少,但可以作為兇手的不多,觀眾猜不到,只因為設定太超乎常理。凌光(郭富城)自己被下毒,卻絲毫沒有追查,能夠下毒的人根本少之又少。突如其來的人物(拾荒者),突如其來的人物關係(凌光和遇害者、凌光和凶手),在在都顯出編劇在這方面的稚嫩。而導演方面,亦過於側重描寫主角心理而輕情節的敘述。最致命的是,揭開謎底缺乏過程,也是突如其來,而且拍得太白,編導唯恐觀眾不明,兇手長篇大論的解說,令人啼笑皆非。既然凌光精神已逐漸出現問題,不如說兇手的身份也是凌光自己的猜疑,因為別無其他可能,但他沒有証據,無法分辨是否是自己的妄想,所以更加走向崩潰,便較為合理,也能更深刻地描繪凌光的精神狀態。寧可給觀眾留一點疑問,一點想像空間,一點多種解釋的可能性,總好過畫公仔畫出腸,把一個本來還可以的故事糟塌了。

本片較為可取的地方,是對主角凌光的描寫,由失憶到疑惑到隱瞞到崩潰到瘋狂的舖排,是港產片少有的細緻,二小時的片長也比一般港產片長。郭富城的演出很落力,有幾場著實演得頗佳,在當今這個沒有很多選擇的香港影壇,明年再次被提名最佳男主角大有可能。不過,郭富城有時也演得太賣力,令到一些本來應該緊張的場面變得有點荒謬可笑,加上略嫌生硬的對白,不時引起觀眾的竊笑。也許是導演經驗的不足,尚未能掌握觀眾的反應。相對於郭富城,張兆輝反而演得較有實感,明年也有望被提名最佳男配角。

City of Life and Death (2009) 南京!南京!

這部中國電影企圖跳出被害者的身份,以非中國人的角度去重看南京大屠殺,連字幕也以陳舊的英文的明信片形式出現,戲中則以日本士兵角川(中泉英雄)思為視點。電影的確提供了一個新角度,然而戲內戲外我們看到的,並不比以前多。戲外,這種形式已被奇連依士活的《硫磺島戰書》用過,況且依士活同時拍出美方角度,無論規模、視野、深度和意念皆比此片強。戲內,描述角川的痛苦,也遠不如《硫》片中的日軍,而且描述他的內疚,也未免有點一廂情願。如果此片由日本人拍出,反而會有很深刻的反思和懺悔意義,但由中國人拍出,雖有諒解之意,始終不能代日本人說話,不是真正的客觀。

此片長達131分鐘,但它提供的內容,比想像中少,描寫日軍大肆殺戮、姦淫婦女,但對平民百姓所受的苦難,未有很深入的刻劃。導演兼編劇陸川似乎無意重演真實的歷史,而是採用介半寫實半藝術化的戲劇,去表現中國人的在絕境中的氣節。在導演的處理下,中國民眾比較沉默、冷靜、堅強、齊心、勇敢,但這顯然是被理想化了的,在日軍殘酷的凌辱下,任誰都會軟弱崩潰,然而多場牽涉群眾的戲,都顯得他們極度克制、堅忍,表現手法亦類同。例如開場不久日軍找到大批百姓匿藏的禮堂,一個平民舉手投降,其他民眾隨著紛紛舉手。俘虜被大屠殺,未死的俘虜不肯站起來,陸劍雄(劉燁)不畏死,獨自站起,其他俘虜便紛紛站起。日軍強迫平民交出一百個婦女,小江(江一燕)第一個站出來,然後有其他女人跟隨等。

本片大約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中國軍人如何奮勇抗敵,戰到最後,即使被俘,亦不貪生怕死。代表人物是陸劍雄,他沉著、勇猛、視死如歸,他的對白少之又少,但劉燁憑眼神便把角色演到位,是全片演得最好的一個。巷戰拍得不錯,但看慣西片的香港觀眾,再好也覺得熟口熟面,連頹垣敗瓦也與西片如出一轍,欠缺地方實感。第二部分講南京女性的悲慘遭遇,她們被日軍集體強姦,被迫成為慰安婦,但導演也無意刻畫她們所受到的傷害,而轉為表達她們犧牲自己救了其他人的偉大。代表人物是是妓女小江,她不肯剪髮,除了是性格的塑造,也有暗喻南京女人仍保有女性尊嚴之意。江一燕的戲份雖少,但演得不錯。角川初見小江,錯認她為自己喜歡的日本慰安婦百合子,不忍辱她,小江最後死在慰安所,被日軍如同畜牲般棄掉,角川認出她腳上的腳鍊,整條線的構思不俗,不過腳鍊如同《舒特拉的名單》中小女孩的紅衣,改頭換面而已。比較少人知的是日本的慰安婦的命運亦悽涼,染上性病,軍方的慰勞物品也享不到,最終也是病死,十分下賤。百合子是用來點出日本女人也有犧牲,但比起南京女性,當然是無法比較的。百合子更重要的作用是象徵角川的對國家、愛情和戰爭的理想,他甚至說要娶她為妻,但當天真的理想腐敗了,破滅了,角川的心也隨之死去。壓在肩上象徵國家的太鼓已無法承受,更不想被那象徵民族的舞蹈所舞弄,正如他的長官伊田所言,他從來都跳得不好。無路可走的角川唯有自盡。導演全片努力用冷靜客觀的手法,卻讓角川自殺前哭了出來,大可不必。

第三部分是講「安全區」的第三者,以德國人拉貝的秘書唐先生(范偉)和姜老師(高圓圓)為代表人物,道出他們如何無助,連自己及家人的安危也難以維護。除了角川,唐先生是著墨最深的角色,他為保妻女,不惜出賣中國人,但最終妻女都難度厄運,最後他為救一個同事,寧願留下不走,總算替自己贖了罪,拒絕幪眼,表示再不畏死。相對而言,姜老師這個角色較弱,其實此角色佔戲頗重,無奈人物性格平面,高圓圓縱然賣力,也無法令角色令人留下更深的印像。那場與角川在儲物室的對手戲很重要,但導演拍不出姜老師的危機感和看到角川與別不同的感覺,致令最後她叫角川開槍的理由不夠充份。

日軍方面,導演也試圖寫出邪惡卻還有一絲人性未泯的軍官依田,但並不成功,比起《舒特拉的名單》或《鋼琴戰曲》中的德國軍官差太遠了。依田勸唐先生走,放他一條生路,唐先生被槍斃時,他似乎不願看到,背過面去,但之前他們之間的「交情」寫得太淺,至此我們只能認為他是貓哭老鼠式的惺惺作態。

作為一部中國電影,此片提供了一個新的國度看歷史,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少了一點國仇家恨,多了一點人道精神。它的手法有創新之處,也有獨到的寓意,但劇情和人物寫得一般。陸川的野心很大,失去了《可可西里》時的平實,有點像是拍來得獎的感覺。但此片的製作水準頗高,而且不賣弄古裝、武打、京劇等中國風味,適合攻國際市場,又可提醒世人不要忘記南京大屠殺,這說不定才是陸川真正的動機。

Red Cliff II (2009) 赤壁 – 決戰天下

懷著忐忑的心情去看此片,心中始終希望吳宇森能扳回劣勢,雖說上集在大陸及日本票房不俗,但恐怕只是觀眾口味的原因,以戲論戲,上集完全算不上好片。看罷此片,總算鬆了一口氣,本片雖無法與吳宇森以前的作品相提並論,但遠比上集為佳,沒有像上次般令人失望。然而,我還是認為不應硬拍此片一分為二,《Matrix》第二、三集前車可鑑,實在不應再犯。當然,出品人是生意人,他們的考慮和我們觀眾背道而馳。

故事有起承轉合,不容易把它一分為二又不損其結構。就《赤壁》而言,戲碼都在下集,上集只是一味拖延。上集有三場大戰,今集只有一場,但整體還是比上集精彩,看戲到底還是看劇情和人物,不是單靠場面、製作。本片結尾一場大戰,場面是大,過程也拍得仔細,但無新意,便覺冗長,反不及文戲好看。拍這類兩軍對壘的戲還是程小東較強,《投名狀》的戰爭場面便比《赤壁》好,雖然也會覺得很「程小東」,動作導演風格與正導演風格不合的感覺,但最少場面本身有變化、有創新。反觀此片的戰爭場面,新意欠奉,草船借箭、火燒連環船,過程頗長,卻無法拍出新花樣。箭雨、盾牌陣,在《英雄》和《滿城盡帶黃金甲》早已看過,不覺新鮮。

不過,話說回來,本片也有好的地方,首先在剪接方面頗為用心,大戰場面,鏡頭多不勝數,剪接工作已極為繁重,但導演/剪接沒有只停留在技術層面,而用了大量的平行剪接去講故事和作對比。例如周瑜(梁朝偉)一方沉重燒屍,卻對照曹操一方作樂。周瑜和諸葛亮以性命打賭,二人的計策平行發展,又互為因果,拍出二人料事如神,不分高下,且互相欣賞。小喬隻身入曹營,也對剪周瑜和諸葛亮對琴,拍出緊張的氣氛和周瑜的憂心。岩代太郎的配樂極為出色,與劇情/剪接互相配合,頗能帶動觀眾的情緒。

除了瑜亮,其他人物關係也有所發展。令人感意外的是,吳宇森用了不少篇幅放在較為次要的孫尚香(趙薇)和曹兵身上。吳宇森雖然不惜將三國的情節/歷史大改,但仍未至於讓任何主要角色犧牲的地步。吳宇森的為友情死而無怨的精神無處可放,唯有把感情投放在這條線上,但由於角色並不十分有趣,觀眾並不投入,曹兵之死,亦在意料之內,並未能感動觀眾。一番經營,可說是浪費了筆墨。反而單是孫尚香回到吳營一場,從身上轉出敵軍的陣型圖,一顯嫵媚,然後孫權(張震)為她披上外衣,便滲出一點兄妹情。

我不是三國迷,不反對吳宇森大改劇情,但對小喬(林志玲)入曹營一線,也不能認同。吳宇森對林志玲可謂寵愛有加,讓沒有演戲經驗的她擔當此角,更特地寫出一段很吃重的戲,可惜的是,這條線卻正是全片最大的敗筆。不是林志玲的問題,作為新人她的演出算合格,問題是情節本身,首先,曹操雖喜歡小喬,但並非她的舊情人,小喬對曹操所知,都是通過周瑜,她不可能有把握自己能拖延曹操,反之,她更應該考慮自己身陷敵陣對周瑜的影響。事實上,劇情最後亦只能發展到小喬被曹操脅持的老套局面。尚幸的是,這段戲亦衍生出吃湯圓一場,眾人把自己湯圓分給周瑜,寓意周瑜與小喬團圓,各人不發一言,一切盡在不言中,是全片最感人的一場。

作為吳宇森作品,《赤壁》上下集加起來是合格之作,誠如導演自己說過,應把兩片剪成一片。如能精簡戰爭場面,則劇情更緊密。回歸華語片,吳宇森的拍法有細微不同,比以前注重細節和女性角色,反而吳宇森式的英雄浪漫減弱了。對吳宇森的影迷來說,這些改變,未必是好事,畢竟,我們一直都希望他能拍出更勝《喋血雙雄》或《奪面雙雄》的作品。

Cape No.7 (2008) 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的海報把電影包裝成一男一女的愛情片,但其實此片比想像中熱鬧很多,它無疑是愛情片,但不止一男一女,而是幾乎所有主要角色皆有各自的愛情線,是一齣多線的愛情片。從另一角度看,電影的主線也可以不是男女主角的愛情,而是男主角對理想的掙扎,也是導演的夫子自道。電影中阿嘉(范逸臣)失意於台北樂壇返回家鄉,對音樂由放棄到重拾,最終在台上演出成功得到大眾的認同,這大概也是導演在影壇的寫照和期望,而他的期望真的實現了。

男女主角的愛情線,如果把它從枝葉繁多的劇本分離出來,過程其實很簡單,不算曲折或浪漫,二人由對立到上床,主要是靠阿嘉看到醉後的友子(田中千繪)柔弱引人憐惜的一面,二人關係的建立稍嫌不足。但這條線的結局如同日劇般討好,阿嘉公開向友子示愛,而友子感動接受,令不少觀眾大為感動。結尾樂隊演出這場高潮戲寫得很好,它是很多條線的總 payoff,戲劇力量很大,但就男女主角這條線而言,基本上它仍只是常見的「當眾求婚」式場面設計而已。除了這條主愛情線,劇本中還有多條副愛情線,例如鼓手喜歡上「老公未死」的老闆娘、低音結他手馬拉桑和酒店少女漸漸成為一對、交通警結他手思念妻子的深情等,當然還有信中那段六十多年前的日本教師和友子的愛情。再細微一些的話,更有阿嘉的「父子情」,甚至對酒店清潔員(林曉培)過去的感情事的側寫。全片真的是充滿了情味,編劇(即導演)雖略微貪心,但好在他駕馭劇本的能力頗高,每一條線皆能兼顧,雖然片初因為眾多人物出場而有點散和胡鬧,但多條線逐漸交織匯合,戲味便出來。

片中寄到「海角七號」的情書,都是通過畫外音或配合輪船上的畫面讀出,其內容給人印象不深,雖然其中也有巧思(例如七日的航程、七封情書與海角七號和七色彩虹互相呼應,兩個友子同名但處境相反),但加插在片中的 timing 不是很漂亮。也許因為資金所限吧,如果能夠把這條線也能拍成敘述日藉教師和友子的往事的畫面,並且用較能溶合的剪接把這條六十多年前的故事線與現在故事結合和對照,則可能效果更佳。

至於本片為何在台灣如此受歡迎,大概就是因為那份濃濃的親切感吧。此片的台灣味,家鄉情懷,濃得化不開,儘管我們香港觀眾未必能夠完全明白,但也能透過電影確切感受得到。片中很多事物,例如混雜的語言(台語、國語、日語)、懂說日語的老台灣人、只懂台語不懂國語的台灣人、日本少女、日本歌星、甚至日本漫畫(連茂伯也懂戲稱染了紅髮的鼓手是「灌籃高手」)等,種種都透露出台灣與日本的藕斷絲連,以至台灣人對日本人愛多於恨的感情。日本佔領台灣多年,但電影基本上沒有說日本的壞話,戰後日人乘船撤離,岸上的人是依依惜別,日本教師也被描寫成情深愧疚。不過,此片成功,與這些台日因素無直接關係,說到底,始終還是歸功於那些充滿「愛意」的劇情和親切如街坊的人物。本片的藝術成就也許不如候考賢、楊德昌和李安的電影,但它也絕對是好片,值得捧場,也是值得我們香港電影參考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