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Hollywood Movies

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 戰火旗蹟

奇連依士活可能是美國由演員出身的最好的導演,他接連拍出好電影,水準高而穩定,實力不容置疑,他得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絕非僥倖。如無意外,他今年亦會憑本片再度被提名。未看《巴別塔》,但若與《無間道風雲》比較,我寧選奇連依士活。馬田史高西斯是好導演,在《無間道風雲》拍攝時,我亦曾期望過他可憑該片吐氣揚眉,但平心而論,史高西斯的表現不及劉偉強麥兆輝。可能《無間道》的原劇本實在太好,即使大打折扣,老外仍覺《無間道風雲》是佳片,史高西斯也真的開始憑該片奪獎,真想不到。

言歸正傳,本片影片根據二次大戰真人真事改編。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期間,美軍攻佔硫磺島,六名士兵共同舉起美國軍旗,照片傳回美國後,令全國振奮,六人頓時成為國家英雄。其中一人卻至死沒對兒子提過自己的英雄事蹟,年老時兒子才在父親的物件中發現,他去探訪父親的同僚,漸漸發覺,事件的真相其實充滿了荒謬。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反戰片,也可以說編導借古喻今。大多數戰爭片皆如是。但本片比其他同類片優勝的地方是,它不止是一部反戰片。它是反英雄、反虛偽,把美國政府諷刺得體無完膚。三名尚存的士兵使被捧為英雄,被利用為政治宣傳的工具,但以三種不同的態度去應付。本片的真正的戲劇不在硫磺島,而在三人回國後的美國,和三人的內心。編導把三個角色刻劃得不錯,尤其是Adam Beach飾演的印第安人士兵,他心態矛盾,作為英雄他受之有愧,但又不能完全拒絕,事件成為他終身的包袱。編導更不忘對美國對待印第安人的態度諷刺一番。Gagnon 這個人物只想成為英雄,角色略嫌平面。醫生的角色被描寫為最正面的人物,他在戰場克盡己職,拼命救人,被嘉獎是三人中最當之無愧的一人,但他最終也沒有把事實說出來,而選擇迴避和沉默,也是一種妥協和無奈。

可能由於生本身是演員的關係,奇連依士活不是技術型的導演,他從來沒有刻意經營鏡頭的運用,從不會扮大師,給觀眾的永遠是札實和發人深省的戲劇,是一個實而不華的導演。但也許是同樣原因,本片的敘述在硫磺島和美國之間的穿梭有點生硬,不夠流暢巧妙。戰爭場面則拍得很好,大概因為史畢堡的公司拍過《雷霆救兵》之故。奇連依士活已經77歲,但魄力驚人,今次更是連拍兩片,因為本片還有一部從日本觀點拍的姊姊作。這種拍法,前所未有,可見奇連依士活作為導演,視野廣闊、不偏不倚。單以本片,奇連依士活足可奪獎,但分拍兩片,不適合獎項的制度,如果把兩片相提並論,恐怕史高西斯又與獎項無緣了。期待本片的姊姊作《Letters from Iwo Jima》。

Deja Vu (2006) 時凶感應

想不到聖誕檔期的大片竟全不及這齣電影好看,《時凶感應》是繼《死亡魔法》後另一齣荷里活佳作,也是丹素華盛頓和導演東尼史葛繼《鑣火》(Man on Fire, 2004)後再次合作,成績比上次更佳。東尼史葛已年逾六十,但拍出來的電影從不顯老,仍然充滿活力。

本片其實是科幻片,故事描述聯邦調查局調查員Doug Carlin(丹素華盛頓)偵查一宗恐怖襲擊案,發現一名女遇難者比爆炸更早遇害,而拍檔亦在事件中被殺,Doug被邀加入調查局的一個新組織,藉著運用一部高度保密機器,可以看到四日前的事件查案。當他深入調查,事件和機器皆非表面簡單,拍檔之死竟與自己有直接關係…

一般觀眾可能不太認識東尼史葛,他不算大導演(他的哥哥烈尼史葛才是),但他拍過不少成功的商業片,說出來一定記得,例如:《壯志凌雲》,《紅潮風暴》,《浪漫風暴》,《高度反擊》等。《時凶感應》不算十分原創,它集合了很多電影的元素,看本片的時候,會連續想起《骨中罪》,《高度反擊》,《未來報告》,以至《未來戰士》等電影。但創作這回事,本來就是已有完素的新組合。不能否認,本片把這些元素揉合和變奏得極佳,並且適當地放在一個結構緊密的劇本中,使電影仍然充滿娛樂性。

由於對丹素華盛頓和導演東尼史葛有信心,我是在沒有看過任何電影簡介的情況下進場的,也因此格外覺得劇情出人意料。看海報和電視廣告以為是動作片,進場後看了一會以為是高科技的懸疑偵探片,想不到原本是科幻片。丹素華盛頓拍科幻片?上一次已經是多年前和初到美國的羅素高爾合作的《Virtuosity》(1995)了。即使本片有借用了其他電影的元素,電影本身在舖排上也有一定的創意。例如劇本借用了《高度反擊》中衛星可監視人的一舉一動的概念,但原來只是調查局掩飾機器的真正能力的謊言。其次,《時凶感應》的概念其實與《未來報告》剛剛相反,後者藉著可看到未發生的事件偵案,本片卻是藉著僅可看一次的四天前的事件偵案。劇本的完整度頗高,在很多細節上做到了合理的前後呼應,不能抹煞編劇之技巧。當然,但凡這類超越時空的劇情總有些不合邏輯的地方,無法自圓其說,但在本片中而言,只是小疵。相反,劇本好看的地方,正是其大量細微的伏筆,而看下去時發覺每項皆有其因果,很有邏輯的趣味。

丹素華盛頓演這類探員可謂駕輕就熟,雖無驚喜,但表現還是十分另人滿意的。最後想一提的是,拜託片商改片名是動動腦筋,不要再把「空」字改為「凶」字便交貨,這種方法早已經成為電影片名的陳腔濫調了。電影的原片名頗佳,但譯名無法譯出原法文字的意思。

Casino Royale (2006) 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

丹尼爾基克(Daniel Craig)擔任占士邦一角之前不被看好,反而幫助了本片,因為觀眾普遍不寄與厚望,這部合格的邦片自然順利過關。這一方面是電影公司和丹尼爾基克的運氣,一方面卻也是導演馬田甘寶的功勞。當年馬田甘寶讓觀眾接受了布士南,今次也讓觀眾接受了丹尼爾基克,功不可沒。

今次的故事其實改編自原著的第一部小說,是占士邦升任007的首項行動,編導乘機把占士邦來一個重塑,就像《蝙蝠俠-俠影之謎》一樣,是一個重頭開始,對主角的重新處理,也如出一轍。(現在電影公司大可把原著全部重拍。)所以,本片的占士邦在性格上與以前看慣的不同,丹尼爾基克所飾演的占士邦,比較高傲,粗獷,情緒起伏較大。從塑造人物的角度來看,是好事,因為這樣把占士邦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不像以往的占士邦無所不能。

另一方面,本片也沒有占士邦片的「高科技」武器,把邦片還原為真正的動作冒險片,而不是科幻片。我明白某程度上占士邦迷其實就是喜歡占士邦無所不能和神奇的「高科技」武器,但這也是我不是占士邦迷的原因。例如多年前辛康納利飾演的占士邦含著一個小金屬筒便可潛入深水便太搞笑;上次的「即時投影」隱形跑車也很誇張。我本來還擔心今次會不會變本加厲,想出一些更「高科技」的武器。所以,今次編導採用較為寫實的手法,最少對我個人而言,是好的改變。

雖說沒有了「高科技」武器,但本片的動作場面絕不遜色,開頭的一段徒手追逐便非常緊張刺激,比成龍式的亡命演出不遑多讓,成功地提高了觀眾的興趣。片尾一段在正在倒塌的威尼斯舊樓中對決也頗有新意。不過,相比之下,文戲和情節便比不上動作場面。今次雖然增加了篇幅講占士邦和邦女郎的關係,並採用了一種較認真的態度,但效果只算一般。最失敗的還是情節上有幾個地方另人頗不滿意:一、占士邦賭嬴牌局,不見技巧,只靠運氣;二、牌局中中毒,十分無中生有,反派(及編劇)甚為低手;三、虐待占士邦迫供的手法亦甚為低招,可見編劇技窮;四、被救的過程被動、倉促和輕易;五、反派輕易被殺,破壞了節奏,劇情轉為言情,令不少年輕觀眾大伸懶腰。

我沒有看過原著,不知道劇本有多忠於原著,但就本片看來,劇本可能為丹尼爾基克重新訂做,令他更適合占士邦這個角色。縱使不被看好,丹尼爾基克在本片的演出可說是稱職的。無論如何,本片算是合格的新邦片,占士邦角色的再塑造、演員、動作皆可取,但劇情強差人意,希望下次會有所改善。

The Prestige (2006) 死亡魔法

19世紀末的倫敦,兩位新進魔術師羅拔安格及艾法布丹(分別由曉治積曼和基斯頓比爾飾演)本為拍檔,但在一次表演失敗後,兩人結怨,其後二人各自發展,誓要將對方比下去,更不惜破壞對方的演出。二人積怨愈來愈深,終至安格死亡,布丹被控謀殺,不料事實並非如親眼所見,一切只是一場死亡魔法。

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年紀很輕,只有36歲,是個很有創意的編劇兼導演,2000年的《凶心人》(Memento),劇本開創先河,竟然採取真真正正的倒敘,整個故事是完全反時序的,令人驚為天人。本片雖沒有《凶心人》般極端,但導演再度顯現「魔法」,採用了極為複雜的敘事手法,但也是極為創新,是為倒敘中的倒敘。故事變成為三條線,不同的時空,互相交錯,非常有趣,而且導演剪輯得極好,有條不紊,複雜得引人入勝,實為高手。

除了敘事手法吸引,本片的劇本也極為出色,雖然聰明的觀眾應能漸漸猜出故事的謎底,但中間懸疑跌蕩的情節、二人與妻子/愛人愛恨交纏的過程仍然令人不能離座。劇本最好的地方,就是它沒有一般荷里活片的黑白之分,安格及布丹都是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他們不是正人君子,但也非大奸大惡。劇本的背景雖然是百多年前的某行業,但兩人的爾虞我詐,人性的醜惡、黑暗、愚蠢,放之於任何年代,任何地方,又何曾改變?

兩位男主角的演出甚為出色,能夠演到角色不能自拔的沉淪,遠比他們飾演狼人或蝙蝠俠為佳,當然這也是劇本之功,創造了兩個有深度的角色讓他們發揮。史嘉莉祖安遜的戲份雖少,但仍搶鏡。米高堅一如以往的好戲;大衛寶兒的演出,更是意外的驚喜。整體而言,本片是不應錯過的一流傑作,是非一般的荷里活片。明年的奧斯卡,相信最少應有最佳劇本和導演的提名。我更期待導演和基斯頓比爾、米高堅的第三度合作 — 蝙蝠俠之《The Dark Knight》。

The Departed (2006) 無間道風雲

以前,馬田史高西斯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導演,可惜自《盜亦有道》(1990)之後,每況愈下,近年看他的電影,再無驚喜。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否認,技巧上,他寶刀未老,多次不能抱走奧斯卡最佳導演寶座,作為擁護者,也很替他不值和焦急(因為他年紀不小了)。但畢竟,多次不能奪獎,亦不無原因,近年看他的電影太想奪獎,常常長篇累贅,努力描繪人物性格,卻忽視了情節。一直以來,我們只好怨他沒有遇到好的劇本,所以自從聽說《無間道》的劇本落到他的手裡,真的很興奮,心想他終於遇上好劇本,我真心希望他以他高超的技巧把劇本拍好,甚至為他帶來獎項。可惜,馬田史高西斯讓人失望了。難道,馬田史高西斯真的老了?

《無間道風雲》的主要劇情基本上沿用港產片《無間道》的情節:探員比利哥斯狄根(里安納度迪卡比奧)被警隊選派潛入由黑社會首領哥斯迪盧(積尼高遜)操控的犯罪集團當臥底。另一方面,積尼高遜的手下哥連蘇利雲(麥迪文)已滲入警察部門的特別調查組擔當重要職位,其實從中為犯罪集團提供情報。然而,警隊與黑幫們漸漸發現內鬼或間諜的存在,比利與哥連的處境頓然變得極之危險……

論劇本,實在改編得壞。首先,劇本過長,史高西斯又犯老毛病,再次長篇累贅,以為長篇便等如深度,加入了迪卡比奧取得積尼高遜信任的劇情,企圖把劇本的設定變得更有說服力,卻弄巧反拙。原劇本陳永仁加入了韓森的組織多年,陳永仁已取得了韓森的基本信任,是故事背景的設定,不言自明。相反迪卡比奧加入積尼高遜的組織時間很短,說因其父以信任迪卡比奧,更為牽強。把傻強的角色淡化,把陳慧琳和鄭秀文的角色合二為一,也不算敗筆,可以視為另一種選擇。最失敗的是,劇本多次錯失了原劇本的巧妙之處。形式上,它破壞了原劇本漂亮的對稱,本來,互相滲入,是雙方共同於多年前的佈局,在新版中卻失去了。原劇本的節奏,亦因為前段加長了的情節而變得失掉了平衡。人物上,迪卡比奧和麥迪文的角色無論在編和演皆不及陳永仁和劉健明的深度。本來梁朝偉藉以奪獎的角色,換了演技同樣出色的迪卡比奧也無補於事。場面調度上,大導演史高西斯竟然不及劉偉強麥兆輝,多次拍不出原作的效果,例如陳永仁與陳慧琳的關係,黃sir的墮樓,劉健明與陳永仁的無聲摩斯密碼電話對話,劉健明殺韓森的冷槍,陳永仁在天台以槍指著劉健明頭的戲劇張力,劉健明在電梯中殺人滅口的微妙處境等等。本片唯一超越原作的,是積尼高遜的角色,積尼高遜的演技可謂出神入化,竟然可以用韓森這個角色偷了整部戲,把迪卡比奧遠遠比下去了。

雖然本片逃不過荷里活版遠比原作差的宿命,但從外國觀眾的角度來看,它仍應是是馬田史高西斯自《盜亦有道》以來的最佳作品。然而,史高西斯未來的電影,實在令人心焦,我希望史高西斯仍能像活地亞倫拍出《迷失決勝分》一樣,即使高齡仍能衝破自己的缺點,拍出真正的佳作。

Miami Vice (2006) 邁阿密風暴

《Miami Vice》原本是80年代美國有名的電視劇,但對香港觀眾比較陌生,年輕的觀眾更一定沒有看過,導演米高曼曾是該電視劇的監製之一。米高曼也並不是第一次將其電視作品搬上大銀幕,他的名作《盜火線》其實也是來自他的電視電影《L.A. Takedown》,可能鑒於《盜火線》的成功,今次來個故技重施。不過《盜火線》的主角可是羅拔迪尼路和亞爾柏仙奴,故事的概念也高於一般警匪片,成績亦斐然,今次明顯不及前作,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警匪片。

故事講Ricardo(占美霍士)和Sonny(哥連法路)是邁阿密警探,二人協助FBI以臥底身份與南佛羅里達州的一個龐大毒品組織打交道,風流倜儻的 Sonny 搭上了要調查的軍火毒品私梟的女人Isabella(鞏俐)。Sonny將虛構身份飾演得淋漓盡致,但他的正邪分界就愈發模糊。但他們始終得不到毒梟的手下信任,Ricardo的女友兼同僚被脅持,被迫履行毒品交易,隨時被殺。

雖然故事大橋不新鮮,成績不及《盜火線》,但也不表示本片差勁,事實上,本片也是近來難得一見的警匪片佳作。如果說《盜火線》拍得真實,本片可說更為真實。全片134分鐘,並無無謂的槍戰場面或飛車追逐,全是二人與毒梟周旋的過程。對看慣荷里活動作片的觀眾而言,可能缺少了一些官能刺激。但注重情節及人物的觀眾應感滿意。米高曼雖然也被提名過奧斯卡最佳導演(1999年的《奪命煙幕》),但他絕不是故作高深的大導演,他的作品大多由自己寫劇本,作為編劇,他同樣出色,常常在主流電影模式中注入創意。《沉默的羔羊》(1991)的影響力延綿十多年至今未減,電影公司甚至重拍了前傳《沉默的赤龍》(2002),但其實米高曼早於1986年已把原著改編搬上銀幕,就是《孽慾殺人夜》(Manhunter)。該片其實拍得不錯,只是當年是低成本製作,沒有大明星,當然也還沒有安東尼鶴健士飾演食人博士,並未引起注意。其後他回到電視製作了電視劇《Crime Story》,繼續了警匪和毒害的題材,終於在1995年拍出了《盜火線》。很明顯,《盜火線》是與別不同的警匪片,拍攝手法有實感,人物不是看慣看熟的例牌菜,槍戰場面真實,這些可算是米高曼的風格和強項,在《同行殺機》和本片皆可看到。

本片在情節上雖然無甚突破,有些小節甚至可能有點牽強,例如FBI叫邁阿密的探員調查國際性的毒梟,又例如Sonny和Isabella的感情發展,未免是劇本的一廂情願。不過,在很多其他細節上,米高曼寫出了一流的警匪片。故事開始,介紹人物,整隊人在的士高行動,卻因為一個電話突然終止,別開生面的帶出故事,米高曼不會拘泥於一般警匪片模式。Ricardo和Sonny二人的關係,也絕非是熟口熟面的一老一少或一衝動一冷靜,二人間的默契、信任、老練,在很多場戲皆可看見。寫得最好的,是整隊人的合作無間,又不會像港產片那樣刻意塑造各人的性格,而是通過行動來表達。除了片初的行動,我們可以見到整隊人如何你一言我一語的說明線人協助混入毒梟的運輸網絡, 上司如何在FBI面前支持二人打大老虎,整隊人如何救出被擄的同僚,和結尾時和敵方的對恃以至終極的槍戰。即使同僚受了重傷,也絕沒有Ricardo的激動煽情戲。最後一個鏡頭,是Sonny走進醫院探望同僚的背影。米高曼的警匪劇本,可圈可點。

最後,應該讚賞鞏俐的演出,她的角色不是花瓶角色,鞏俐演得收放自如,恰如其份。可惜哥連法路演技不如,看不到二人建立的感情。反而占美霍士戲份不及哥連法路,但演出很有力,不愧為金像影帝。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2006) 加勒比海盜:決戰魔盜王

令人莫名其妙的中文片名。上集叫《魔盜王:決戰鬼盜船》,今集卻叫《加勒比海盜:決戰魔盜王》。如果尊尼特普(Johnny Depp)飾演的積克(Jack Sparrow)是魔盜王,為何今集是「決戰魔盜王」?看來上集的譯名錯了(應該是《加勒比海盜:決戰鬼盜船》才對),今次更正了,但又不想沒有了「魔盜王」三字,才會出現這樣奇怪的片名。

今集講積克多年前為了奪得海盜船「黑珍珠」,曾經與鬼船長Davey Jones交易,假如Jones能助他奪得「黑珍珠」,積克便要獻出自己的靈魂,十三年後,鬼船長要向積克索債。積克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企圖奪得鬼船長藏於寶箱的心臟自救,上集的奧蘭度布林為救父免於鬼船上的永世奴役,亦想奪得寶箱,與鬼船長及海魔展開連番惡鬥。十分「搵戲來做」的故事,但本也無妨,觀察只關心過程是否如上集精彩。很可惜,答案是否定的。

本片逃不過續集比上集差的命運。問題不單是新鮮感的流失,更嚴重的是創意的流失,出現了創意倒退的現象。在上集,受詛咒的金幣建立了一個有趣的游戲規則,被詛咒者會不死,劇本有效的加以利用,形成了有趣的效果和情節,例如在月光下會露出原型,積克也受到詛咒等。但是在本片卻沒有了同等的設計,(難道整個佈局要在第三集才看到?)眾人只是爭奪一個寶箱而已。劇情亦嫌拖得過長,首段講奧蘭度布林去找積克卻雙雙被食人族斷雖然有點娛樂性,但劇情無關痛癢,很難令觀察投入。反而找到鬼船,盜得寶箱的鎖匙和找到寶箱的過程就太過輕易,有點「偷雞」之嫌。而對付鬼船長的最大障礙–鬼船長所能召喚的海魔,竟然只是一只巨型八爪魚(或類似八爪魚物體)?創意的貧乏,可見一班。巨型觸鬚蹂躪海盜船,也未見精彩。積克的那一瓶泥土,原來只是用來掩飾奪得的心臟被盜去。他的指南針似有文章,但在本集亦未見發揮效用。

綜觀全片,劇情散亂,無法吸引住觀眾的注意力,幸好到中尾段劇情開始變得有趣了一點,幾路人馬齊集爭奪寶箱/鎖匙,頗為熱鬧;人物關也終於開始入戲,姬拉麗莉和積克的關係撲朔迷離,最後還因此而生死未卜。一切尚待看過下集才可定論,下一集雖然有周潤發,但看來不可期望過高,鬼船長未死,下集帶隊去救積克的卻是上一集的謝菲路殊,發哥充其量也只會是一個大配角,還是期望劇情比此集有創意一點較為實際。

Cars (2006) 反斗車王

原來Pixar已經有20年歷史,《反斗車王》是20年紀念作。《反斗奇兵》是1995的出品,即是說之前的9年可能都是製作一些短片來証明實力,成功真不是一朝一夕。今次《反斗車王》再次由《反斗奇兵》的導演尊賴斯達(John Lasseter)操刀,成績尚算令人滿意,可是故事的創意明顯不及Pixar的前作如《怪獸公司》及《超人特攻隊》。

故事講差一場比賽便稱霸車壇的招積新星「閃電王麥坤」,赴賽途中被困小鎮「打冷鎮」,遇到很多的「車」和事,學會了做「車」的道理,得到了以前沒有的友情和愛情,後來被媒體發現,繼續往參加終極決賽。老實說,單就故事而言,對成人來說,了無新意。相對以前的《反斗奇兵》和《怪獸公司》等,差了一大截。對小孩而言,雖然有教育意義,但情節也不夠以往曲折,而且片長116分鐘(《反斗奇兵》只有81分鐘),中段在「打冷鎮」的情節,有些小孩便有點不耐。

所幸的是,Pixar再次發揮了他們的強項:畫功。論表現手法,雖然車的表情和《海底奇兵》的魚其實差不多,但正如在《海底奇兵》中魚在水中的身體動作一樣,車在本片中的動作同樣流暢得可以亂真。每一幕的背景,皆精美絕倫,是其他電腦動畫遠遠不及的,不得不令人佩服。單是在賽車場的萬「車」空巷場面,據說便製作了四年。

不過,我喜歡Pixar動畫的原因,除了他們無可挑剔的畫功外,主要還是他們以前那些充滿創意,設定得超越了一般兒童動畫的人物和劇情。這些創意令Pixar動畫不單小孩愛看,連大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可是這些可貴的創意在《反斗車王》中消失了,在明年的《Ratatouille》會再次看到嗎?一只識食的老鼠?聽起來也不錯,而且是《超人特攻隊》導演Brad Bird掌舵,應該可以期待吧。再下一年的《反斗奇兵3》,尊賴斯達又能否突破兩集《反斗奇兵》?

Superman Returns (2006) 超人─強戰回歸

回頭一看,原來上一集超人(第四集)是1987年拍的,已經差不多二十年,記憶中我沒有看過第四集,所以我的記憶停留在1983年的第三集,23年了,即使再不是小孩時一般喜歡超人,想起已逝的基斯杜化里夫,不免也有些懷念。所以當《超人─強戰回歸》的預告片中,開始那一句「很久了,你去了那兒?」真的把我擊中了,加上導演是拍過《非常嫌疑犯》和《變種特攻》的拜仁辛格,令我十分期待超人的回歸。

本片不是像《蝙蝠俠-俠影之謎》那樣從新開始,而是繼續第二集的劇情,所以其實是第三集。(原本的第三、四集因拍得太差而被抹掉。)這也是一個頗佳的安排,配合了超人回歸的主旨。新片故事開始於他失蹤數年後,重回他至愛的城市,卻發現一切已經改變,女友已和別人一起,還得了普立茲獎,但題目竟然是「為甚麼世上不需要超人」。超人必須要重新建立自己,無論是在世人心中,還是在女友Lois的心中。

劇本的開端的設定很好,超人再度重回地球,重演了超人初到地球的情節。奇雲史柏錫飾演的超人死對頭(Lex Luthor)找到了超人的水晶「秘密基地」,超人父親(那是馬龍白蘭度啊)的重現,簡短地回顧了前事,同時照顧了新舊觀眾。可惜之後的劇情,未能發展出認有的劇力,很多情節都被輕輕帶過了。例如超人和Lois的重逢、三角關係的矛盾、Lois的兒子,甚至超人的生死,都是很可塑的題材,但都處理得輕得有點兒浪費,感情不夠。即可正邪對立的情節,也過份簡單,甚至有點荒謬,Lex Luthor覓得超人的水晶,竟然是用來放在海中變為陸地!?一個陰謀竟然只是一個地產項目。在這種甚麼都有可能的電影中,創作人應該有更大的想像力才對。20多年前,超人是甚至可以令時光倒流的。

電腦特技的效果,當然比20年前好得多了,很有質感,是全片最出色的地方。但同一毛病是想像力不足,缺乏設計,全片出現了太多超人及時趕到舉起重物的鏡頭。超人反擊,亦是「對事不對人」,只是把海中的異物運走而已,並非及時捨命救人,即使因為低抗氪石而性命垂危,也很難令人感動。最低限度,應有一段超人正面反擊Lex Luthor卻被他成功脫逃的劇情。

演員方面,新人班頓洛夫(Brandon Routh)外型不俗,演超人可算勝任,拍三四集超人,大概沒有問題,但他的演技稚嫩,有待進步。飾演Lois的姬蒂寶絲禾芙(Kate Bosworth)就不甚突出,沒有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最令人失望的,可算是導演拜仁辛格了。他為了拍本片,放棄了《變種特攻》第三集,據說還帶走了班底,包括編劇,但本片成績一般,也不見得比《變種特攻》第三集好看。近年這類漫畫英雄片,拍得最好的是《蜘蛛俠》,第一二集都拍得很好,有眩目的特技,也有人物的刻劃,堪稱荷里活這類特技片中之佳作,而《蝙蝠俠-俠影之謎》也不遑多讓,兩個系列都令人樂見續集。相比之下,《超人─強戰回歸》便較為遜色了,不個只是第一回合,勝負未分,仍可急起直追。

Poseidon (2006) 海神號

如果只可以用四個字來評論,那就是:新不如舊。論拍攝技術,最新的電影特技的確把《海神號》的災難場面拍得比原作更真實和更緊張刺激,片頭出字幕時的一個長鏡頭也令人充滿期望:鏡頭圍繞著在海上航行的海神號 360 度旋轉,而且鏡頭可以在甲版上高高低低遠遠近近的穿梭,嘆為觀止。可是一開始人物介紹,劇本便藏不了拙(生硬的人物出場、老套的父女關係、造作的人物身份等),雖然劇本已將人物介紹盡量縮短,仍令人看得不耐,幸好災難場面隨即便開始。

電影講豪華郵輪《海神號》在除夕夜遇巨浪被反轉,將乘客困於仍然大舞廳中,船長要求各人聚集一起,等待救援。在眾人當中,職業賭徒迪倫(祖斯魯卡斯)不理勸喻,企圖闖出舞廳,尋求生路,九歲的干拿要求迪倫帶他與媽媽瑪姬一同離開。而與女兒失散的羅拔(卻羅素)亦要出走尋找女兒及她的未婚夫基斯頓。迪倫在百般不情願下帶領眾人往上尋求出路。

劇本的基本結構與1972年的版本《海神號遇險記》一樣,但改變了人物的職業,大幅刪減了角色的戲分(《海神號遇險記》片長117分鐘,《海神號》則只有99分鐘),變成了一部以克服技術性難關為主的災難電影,人物性格模糊不堪,角色之間的戲全無。誠然,舊版中的人物背景在今日看來很過時和很說教(主角真赫曼的角色是一個牧師),非改不可,但把他改成職業賭徒,就有點令摸不著頭腦,表達他的不羈?機智?勇氣?不過這亦屬小疵,最做作的便是卻羅素的角色竟然是前消防員兼前紐約市長,真是隨心所欲,前消防員方便救人,前紐約市長的身分代表甚麼?編劇不是以為這樣便可把海神號遇險作為911事件的象徵吧?還有把舊版的單身男子改為男同志也有同樣的問題,男同志的身反份代表甚麼嗎?重要的是舊版中單身男子最終在逃出生天的過程中與膽怯的女歌手建立了關係,但在本片中男同志和女偷渡者的關係似有還無(男同志不知道女偷渡者的男友就是他丟下了船員)。

導演胡夫根彼得遜(Wolfgang Petersen)不是泛泛之輩,他是英德混血兒,1983年憑德國片 Das Boot 曾被提名過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的。但在前作《驚濤駭浪》中尚有多少對人性的描寫,可惜到了本片對人物的處理一敗塗地(雖然他不是本片的編劇),好在逃生過程尚算緊張,把本片當作一部動作片來看,不會沉悶。電影只有99分鐘,相信也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巨浪翻船,遠比舊版出色;中段逃生過程的難度也比舊版高和驚險;結尾卻羅素令眾人能夠逃出仍在轉動的螺旋槳的點子也不俗,而且也是舊版所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