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Hollywood Movies

The Time Traveler’s Wife (2009) 時光旅的戀人

這部愛情片雖然是低成本製作,但像《人鬼情未了》、《忘了,忘不了》等,不須亂世瘟疫戰爭大時代,沒有史詩式的蕩氣迴腸,卻自有其繾綣纏綿。這些電影未必會成為經典,但看過後會在你的心中留下那麼一點痕跡,沉澱在那裡,甚麼時候,例如在知道柏德烈史域斯去世的消息時,你會想起,曾經有這樣一部電影觸動過你,然後感到一點輕微卻無法忽略的悵然。

德國導演羅拔舒雲奇今次的成績比上次的《高凶三萬尺》(Flightplan)好,沒有大明星,沒有眩目特技,不玩視覺風格,只是老老實實地把一個扎實的劇本拍好。劇本正是出於《人鬼情未了》的編劇 Bruce Joel Rubin 之手,十九年後,他再次寫出動人劇本,不過今次不是原創,而是改編自 Audrey Niffenegger 的小說。關於時光旅行的電影很多,把它應用在愛情片上的少。差不多30年前,《時光倒流70年》(Somewhere in Time, 1980)也曾經迷倒過香港觀眾,但再《時》片中,男主角僅是單純回到過去與女主角遇上而已,時空主要在過去,結構很簡單。但本片把時光旅行這個元素運用得很徹底,構思巧妙得多,不知原作者的靈感是否來自一個經常不在她身邊的伴侶?小說才不過是作者的處女作,有此成績,又是另一個美國夢。

電影中出現的第一次時空穿梭,便向觀眾傳遞了很多資料,例如男主角(亨利)能穿越時光,但不能控制時間地點,他的女兒後來告訴他唱歌可以控制,但第一場戲編劇便告訴我們他不懂唱歌,而歷史也是無法改變的,所以他無法救他的母親,也將不能拯救他自己,這是一個寫得非常好的開場。片中時光旅行頻密發生,而每一次都發揮作用。它時而浪漫,例如年長的亨利遇上只有6歲的女主角(克萊兒),年長的克萊兒也遇上年輕的亨利。它時而感人,例如男主角遇上了母親,告訴她他愛上了女主角,告訴她兒子非常愛她,又例如男主角遇上了未出世女兒。時光旅行的即時利益當然不會不考慮到,例如中六合彩。不由自主的時光旅行也最終導致他的死亡,首先是傷了腳,無法逃走,然後是被誤殺。編劇甚至安排他曾經出現在動物園的籠子中,暗示他會被當作動物。總之,這是一個很聰明細心的劇本,細節前呼後應,無一遺漏。

男女主角在顛倒的年齡相遇,和《奇幻逆緣》類似,訊息雖不盡相同,但也有重疊的地方:最好的時光有限,應好好珍惜。畢比特是否因為演了《奇》,不想演類似的角色而改當此片的監製?如果要比較,兩片最大的分別,在於角度不同,此片較適合女觀眾,電影的著眼點在女主角身上多於男主角,事實上,小說和電影的原名是《時光旅人的妻子》,香港片名不過是只懂玩同音字的香港片商又一自作聰明之作罷了。克萊兒才是真正的主角,那對愛情的憧憬,對那與別不同、命中註定的伴侶的信念,對幸福家庭的渴望,都是從女性角度出發。麗素麥雅當絲拍了《忘了,忘不了》和本片,雖然尚不是甚麼名作,但可說已被幸運之神眷顧,相信多年後仍會有人記得她演的這些角色,曾經那麼努力地追求幸福,撫慰過許多女觀眾的心靈,作為女演員,應可無悔。

天長地久有時盡,再努力得來的幸福,也敵不過疾病或死亡,連幸福的記憶,也會像《忘了,忘不了》中消逝,只能寄望在迢迢歲月中幾道靈光乍現,像死後的亨利還能穿越時空重回,讓人再次回味一分半秒。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卻是連這一分半秒也沒有保証會出現的。本片把原著的時空縮窄了,在小說中,亨利重回的時候,克萊兒已經82歲,即是說,她等了40多年。即使他還會再回來,或許她已經不在了。所以啊,如果你家中也有人等著你回去,早點回家,好好地跟他們共渡每分每秒吧。

Inglourious Basterds (2009) 希魔撞正殺人狂

當《玩命‧飛車‧殺人狂》令你以為為塔倫天奴已經江郎才盡,《希魔撞正殺人狂》告訴你他仍然是荷里活獨一無二的鬼才。據說此劇本寫於《標殺令》(2003)之前,差不多用了十年時間,如果是真,也絕不枉費了,此片是塔倫天奴自《危險人物》(Pulp Fiction, 1994)以來最好的電影,依然是匠心獨運,自成一家。《標殺令》雖然也好,到底有點東方流行文化大雜燴的味道,此片則回歸到比較純粹、原始的塔倫天奴風格,風味絕佳。此片不同之處是披上了戰爭片和西部片的包裝,但其實內裡始終是塔倫天奴的犯罪世界,換成暗殺黑幫首領也無不可。

也許出於對廉價小說(pulp fiction)的喜愛,塔倫天奴喜歡把他的劇本分章分回,即使不分,也常常有分段的標題,這已經成為了他的標記之一。他早期的電影喜歡把時序打亂,分段標題是一種整理編輯的手法,但他後來的電影再沒有特別把時序弄亂,標題的必要性降低了,變成了他的風格。
我喜歡本片第一章的標題:”Once Upon a Time in Nazi-Occupied France”(話說當年被納粹佔據的法國),不就像我們的章回小說?出現在字體充滿西部片風格的片頭字幕後,也有西部片的暗示(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一直以來,塔倫天奴的長篇大論對白為人所讚賞,連他自己也承認,對白對他來說比較容易,是劇本中得心應手的部份。事實上,電視中所見,他的確是「口水多過茶」的人。但無可否認的是,他不是「得把口」,他的對白的確寫得好。本片便是他把劇本對白最大化的作品,全片充斥對白,仿如舞台劇,劇場雖講暗殺,但「講多過做」,全片的5章中,除了最後一章是行動篇,前面的都是對話篇。每章中皆有一個主景,重要的戲劇都是在這個主景中通過對白進行。塔倫天奴的劇本厲害之處,就是單靠對白便能抓住觀眾情緒,令他們甘心樂意靜靜地聽他的角色們滔滔不絕不絕的對白。片初鄉間小屋和片中地下酒館便是最好的例子(這兩個場景也是西部片常見的場景),塔倫天奴完全利用對白推進劇情,營造戲劇張力,然後逐步提昇,直至劇力爆發。第一章的高潮是德軍軍官識穿了蘇珊娜藏在地板下,第三章的高潮是德軍軍官識穿了假冒德軍的英國人。塔倫天奴的對白總是能夠帶觀眾遊花園,令他們迷失在他的花園迷宮之中,然後來一個突擊,把他們殺個措手不及。這是塔倫天奴眾所周知的手段,但他每次總是仍能奏效。

塔倫天奴的另一標記,就是他喜歡借他的劇本去談論他喜歡的文化(例如電影、漫畫、流行音樂),並向這些文化致敬。本片中便提到早期的電影膠片是易燃物品,並毫不介意地突然插入作者解釋,並用希治閣電影片段來佐證。電影中的德軍軍官又是個影迷,纏著女主角談論電影,地下酒館的德軍軍官也熟悉美國電影《金剛》的劇情。對影迷來說,這些都是看塔倫天奴電影的另一樂趣。此外,本片和《華爾基利暗殺行動》也是一個有趣的對比,同樣牽涉暗殺希特拉,白賴恩辛格用的是希治閣式的懸疑緊張,塔倫天奴卻是用他自己塔倫天奴式的懸疑緊張,這就是一個電影作者的可貴之處。

塔倫天奴是個非常好的編劇,卻是個非常差勁的演員,但作為導演,他的演員常常有好表現,本片除了畢彼特,其他演員名氣不大,但演出十分出色。飾演德軍軍官的基斯托夫華薩在康城奪得最佳男主角,不用多說。但最亮眼的是飾演蘇珊娜的法國女星美蘭妮羅倫,漂亮、演技好,透著法國女演員獨特氣質,活像個年輕的小嘉芙蓮丹露,演出令人難忘,把美艷的戴安古嘉也比了下去。畢彼特的演出也有趣,雖然演法比較簡單表面,但限於角色,也沒辦法。畢彼特的演技近年的確進步了很多,如果單看一部片還不能証明,那麼看看《巴別塔》、《CIA光碟離奇失竊案》、《奇幻逆緣》和本片便知道。演技變得多樣化,寬度和深度都增加了,實力已經顯現,劉德華應好好向他學習。

Up (2009) 沖天救兵

彼思動畫是信心保証,從來沒有令人失望過,而且一次又一次給觀眾帶來驚喜和感動,今次也沒有例外。這次還加上了3D效果,更突顯了彼思的畫功,並強化了片中很多鏡頭的臨場感。因為「沖天」,片中有大量空中鏡頭,3D效果令距離感非常立體,彷如置身真實的高空,別看它只是動畫,其驚險之處,逼真度足以令你手心出汗。

彼思中人,好像個個都身懷絕技,導演彼德托達之前只拍過《怪獸公司》,但編與導的才華不容忽視。在《五星級大鼠》之前,《怪》片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彼思最佳作品,因其創意是眾作之冠。然而從《五》片開始,彼思明顯地提高了作品的深度和難度,令作品的成就,超越了所有前作。彼德托達也是《太空奇兵》的兩個故事原作者之一(另一人是《太》的編導安德魯史丹頓),《太》不用對白卻能巧妙地描寫出威E和Eve的感情,手法高明高雅。本片開頭一段蒙太奇,描寫主角卡叔和妻子的過去,也有異曲同功之妙。長達數分種的片段,完全沒有有聲對白,內容卻涵蓋了卡叔由結婚到老去的人生,精巧、簡潔、含蓄,其力量之大,卻能深深憾動人心。這一段,小孩是看不懂的,即使能,也無法感受卡叔的心情。但是成年人看到那人生的挫折、失落的夢想、錯失的時機、伴侶的辭世,冷不及防,眼淚便會從那黑色的3D眼鏡後偷偷滾下。

一如《五》和《太》,彼思繼續挑戰「不可能的主角」。《五》的主角是坑渠老鼠;《太》的主角是過時的機械人,寵物是蟑螂;本片的主角竟然是一個老翁,而且只是一個普通人,更不要說有甚麼超能力。看預告片時,覺得這故事不容易寫,但編導做到了,故事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意思,即使也帶著一點人生的苦澀。童年時的卡叔夫婦,夢想的是像冒險大王一樣乘坐具有豪華船艙的氣船去「仙境瀑布」歷險,可是小孩子負擔得起的,只是破屋和氣球,只能在破屋門上,寫上「冒險精神」,把它想像成氣船。那時候,卡叔妻子的歷險日記中「我想做的事」那一頁後面,還甚麼也沒有寫上。數十年後,卡叔仍然為沒能與她一同實現夢想,沒能填上日記上的空白而心中有愧。所以他決定要到「仙境瀑布」,然後他終於發現,妻子的「我想做的事」,無非是執子之手,與子皆老。原來那一片空白,早已被填滿。人生最美妙的歷險,他們已經共同經歷過,妻子並無半點遺憾。這是全片最感人的一筆,看時沒有很大的感動,但每次回想,總會讓人眼中一熱。

又如《五》和《太》,彼思動畫的主題並非單一而是複數的。本片另一個主題,便是說對於夢想的追尋,永遠是有心不怕遲,那怕你骨頭已硬,還要扶著拐杖,仍然可以起行。片中卡叔最終不單止到達了「仙境瀑布」,還超額完成,得到了他自小夢寐以求的真正飛船,並與小飛及狗建立起感情。(小孩和狗都是他們夫婦年輕時躺在山坡上以白雲想像過、希望過的事物。)而卡叔和小飛,互相彌補,對小飛而言卡叔成為亦父亦友的人,對卡叔而言小飛則亦子亦友。正如卡叔妻子所言,完成了一個旅程,還可以再開始新的旅程。

彼思接連拍出傑作,可謂神乎其技,他們的動畫,在各方面(尤其是劇本)都超越了其他動畫甚至一般非動畫電影,近作更部部皆可進入電影殿堂。大膽一點說,他們的電影,經過時間的醞釀,會成為經典,名垂影史。個人認為,本片不及《太空奇兵》完美,但仍是絕佳之作,《五星級大鼠》、《太空奇兵》和《沖天救兵》,是彼思到目前為止最好的三部作品,劇情精彩有趣,主題發人深省,別以為都是拍給小孩看的電影,其實更適合成年人看。既能取悅小孩,同時又能令成年人反思,這便是彼思動畫偉大之處。14年前,當他們拍出第一部電腦動畫《玩具奇兵》(1995),我也以為只是兒童電影,絕對想不到他們的動畫會提升到現在這個層次。我開始相信,有一天,他們的作品會跳出動畫的界限,與其他真人主演的電影一同競逐奧斯卡。

Star Trek (2009) 星空奇遇記

我小時也喜歡看電視版的《星空奇遇記》,但從來不是《星》迷,但我是《迷》(Lost)的超級粉絲,《迷》的創作者JJ艾布斯親自執導此片,我極有信心,毫不猶疑地買票,然後我又看到了一個電影系列的重生。不是因為電腦特技,而是因為編導的創意和活力。前傳的形式不是甚麼新鮮事物,最為人所知當然是《星戰前傳》,但其實《蝙蝠俠:俠影之謎》也是,《狼人外傳》也不是外傳而是前傳。此片卻巧妙地利用了科幻片的條件,把「前傳」和劇情結合,成為既是前傳也是「別傳」。電影中的劇情,並不單只發生在以前那幾部電影之前,更是發生在另一個宇宙,今後發生的劇情,可以與以前完全不同而沒有抵觸,因為它們同時存在,就是片中所說的「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這個科學概念存在已久,把它放在電影中又用得最好,可能就是JJ艾布斯。以前牽涉到穿越時空的電影,常常能夠改變歷史(從而改變未來),其實前提便是假設只有一個宇宙,例如《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或《連鎖蝶變》(Butterfly Effect),主角在跨越時間之後,還是回到了同一個空間,所以他看到歷史被他的行為所改變了。但在本片中,反派和冼樸穿過了黑洞,不但跨越了時間,回到百多年前,也跨越了宇宙,來到了本片的世界,而原來的世界,並沒有被改變。「平行宇宙」這個概念也被《最後一強》(The One)採用過,但編導黃毅瑜基本上只是把它作為李連杰追殺李連杰的借口,反觀艾布斯卻能把概念融合到整部電影的構思和劇情中。

事實上,艾布斯的編劇組漸漸在他們的電視和電影中建構起他們的「宇宙」,遙相呼應,發現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趣味。超越時空、平行宇宙等概念出現在《迷》和《F檔案》(Fringe)中,《末世凶煞》(Cloverfield)中的怪獸,亦與本片中主角被放逐的星球上出現的怪獸相似。第5季《迷》的結尾中,主角們回到了過去,企圖改變歷史,阻止空難,我猜不透故事如何發展下去,但看完了本片,我相信他們的行動產生了另一個平行宇宙。

小時看的電視版,大部份已忘記,記憶最深的當然是冼樸和輸送機,這兩個元素在此片中俱有被善加運用。原版冼樸(Leonard Nimoy)的出現,固然是驚喜,新版冼樸也注入了更多的人性,憤怒和愛情發生在冼樸身上,令人耳目一新。兩個冼樸,還可以同場出現。主角郤克變成了叛逆青年,從不按本子辦事,但有勇有謀,還是個花心情聖。打破荷里活常規的是,黑人女主角Uhura喜歡的是第二男主角冼樸,郤克立了大功,嬴的是企業號艦長的寶座,卻沒有嬴得美人歸。另一方面,企業號上的各隊員的性格或形象也都被再塑造和鮮明化,十分有趣。至於輸送機,編劇不但利用它來製造了幾場驚險戲,還玩花式(同時送回兩個不同地方的人),開玩笑(兩次輸送錯地方),順便也建立起Chekov這個角色。

雖然此片的編劇不是艾布斯本人,但劇本的整體感覺令人想起艾布斯編劇的《絕世天劫》(Armageddon),都是熱鬧驚險兼而有之,時而插科打渾,時而緊張刺激,豐富和高速的劇情令觀眾目不暇給,無暇細想,如坐雲霄飛車,樂在其中。我仍然不是《星》迷,但如果艾布斯繼續拍《星空奇遇記》2,我倒是很樂意看下去。

Terminator Salvation (2009) 未來戰士 2018

作為續集電影,而且到了第四集,此片比想像中精彩,起碼情節緊湊,動作場面精彩,沒有悶場。這個情況有點像《虎膽龍威4》,電腦特技的進步,擴闊了荷里活片的生存空間,令走下坡的系列電影重現生機。動作場面變得越來越沒有限制,開場不久,有一個鏡頭是由飛行中的直升機移入機內,隨著直升機墜機,然後隨著主角爬出機外;到片末更連阿諾舒華辛力加也可以藉CG出場。所謂限制,只在於創作人的想像力。

此片的兩位編劇,亦是第三集的編劇,他們的劇本雖然沒有甚麼驚人之處,但平穩中亦有變化,屬中上之作。第三集雖然普遍評價不高,但其實結局已能跳脫前兩集的公式,「審判日」不可能阻止,未來戰士的目的只是把尊康納帶到安全的地方藏身,有點出乎意料,卻又十分合理。到此集編劇更完全丟棄前三集的公式(阻止回到現在的未來戰士追殺尊康納/他的母親),舞台直接設定在未來,保護的對像變成尚未成年的尊康納的父親 Kyle,尊康納(基斯頓比爾)也由受保護者變成保護者。另一方面,此集也沒有鍥而不舍地追殺主角的反派未來戰士(第一集是T800,第二集T1000,第三集TX),而換上一個半人半機器的非未來戰士馬克斯(森禾霍頓)。所以,此集也有一定的新意,而且可以看出編劇對整個故事的掌握,他們按步就班,並不心急把重要的情節講完,懂得抓住一個重點把故事不徐不疾的道來。當然,不能殺雞取卵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有利亦有弊,隨著時空轉移到未來和沒有了單一的反派未來戰士,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機械人,海陸空出齊,仿如機械人展覽,一時間還以為在看《變形金剛》,可惜沒有一個給人較深的印像,最後對付未來戰士一冷一熱的橋段,誰都知道是炒冷飯。尊康納雖然成為了領導者,但仍然只是配角,即使今次 “I’ll be back” 這句經典對白由他口中說出。我們只看到一個驍勇善戰的尊康納,基斯頓比爾刻意壓低聲線扮粗獷,但無補於角色的空白。相對來說,馬克斯這個角式的可塑性便大很多,然而編劇志不在人物,沒有寫得深入一些,例如他以前所犯的罪,想得到「第二個機會」的迷茫,不能接受自己變成半人半機器的心態等,只有他與女隊員那條感情線還算合格,令到她違抗組織救他的情節能成立。但是他與尊康納的對手戲就寫得太少,只有一場盤問戲,到第二場戲便已經要由追捕他變成信任他,雖然當時為救 Kyle 尊康納沒有選擇也可以是一個理由,但二人的關係若能寫得再深一點,到結尾馬克斯為尊康納作出的犧牲便會更令觀眾感動。

但凡這類牽涉到跨越時空、因果循環的電影,無可避免地總有些邏輯不通的地方。在本片中 Kyle 被「天網」列在死亡名單首位,應是因為過去的歷史(1984年第一集的劇情),因為在2018年 Kyle 尚未構成任何威脅,即是說,「天網」應該知道 Kyle 是尊康納的父親,那麼它應該在辨認到 Kyle 的臉孔便即格殺勿論,殺了他,尊康納亦不能存在,但「天網」只是把他當成一般俘虜囚禁,實在是說不過去。

本片最令人感意外的,可能是導演McG,他那兩部《神探俏驕娃》,實在不敢恭維,聞說由他執導本片時,實在沒有給我多少信心,想不到他脫胎換骨,拍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有了編導這個班底,這個系列還可以拍下去,此集中時光機還未出現,下一集大可從該點出發,「天網」的科技遠比人類先進,時光機應是「天網」開發出來,尊康納必須要奪得時光機並及時送Kyle 回到過去。到時情節便能接回第一集,成為一個完整的系列並構成一個漂亮的循環。事實上,IMDB已有第五集這個項目,可能在2011年便能看到,在第一集上映的27年後。

Slumdog Millionaire (2009) 一百萬零一夜

導演丹尼保爾憑此片在奧斯卡大勝,實是眾望所歸。保爾在荷里活的發展一直不算如意,可能來自英國的導演都有一份自尊,不甘被荷里活同化,卻又未必有荷里活片的製作費,拍出來的電影都帶著一種英國味(主要是透過攝影)。對影迷來說,這種有別於一般荷里活片的感覺可能很有味道,但對一般看慣荷里活片的觀眾者卻可能因為未能適應而抗拒。他上一部片《太陽倒數》(Sunshine 2007)算是主流科幻片,其實拍得也不俗,但由於製作較小,卡士不大,特技一般,並未獲很大的認同。今次他索性放棄卡士,只用低成本,沒有包袱,反而揮洒自如,回復了《迷幻列車》時的最佳狀態,拍出叫好叫座的佳作,大大吐氣揚眉。(報導還說他可能會成為下一部占士邦電影的導演哩。)

此片在海外一直大熱,獲獎無數,奪奧斯卡的呼聲很高,我相信香港的片商更特意安排此片在奧斯卡頒獎後才上映,希望借助奧斯卡的聲勢,彌補沒有卡士的不足,可謂精打細算。此片劇情扣人,根本不需要大卡士或大製作,一切回歸以戲劇為本,只要一開始看,便會被吸引著看下去。如果問《奇幻逆緣》輸了甚麼,也許就是輸在不夠接近大眾,反觀此片不扮高深,既有引人情節,又有深刻寓意,適合不同類型的觀眾。好電影不是本應如此嗎?雅俗共賞才是電影藝術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此片在奧斯卡得獎,也可以看出奧斯卡的評審越來越開明。回顧一下,2006年他們把最佳導演頒給了華人(李安),而且得獎的電影是《斷背山》,一部同志電影(雖然該片沒能得到最佳影片);2007年他們把最佳電影頒給了一部改編自港產片的驚匪片《無間道風雲》;去年的最佳電影是近乎驚慄片風格的《二百萬奪命奇案》;今年也把大獎頒給一部無論在導演手法、攝影、剪接、甚至音樂都與傳統奧斯卡得獎電影大相逕庭的英國片,而且這些不同部門也各自獲得獎項。

以劇情片來說,本片劇本的結構非常精密,情節緊扣人心,能夠奪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絕非僥倖,《奇幻逆緣》敗在它手上,也不冤枉了。故事一開始便是主角澤牟被警察嚴刑拷打,逼問他為何他能神奇地答中所有問題,如何作弊,澤牟向警察解釋,他懂得回答問題,是因為他以前的生命中曾經遇到過問題的答案,於是開始憶述他的坎坷的童年。論架構,這種從結局前開始倒敘的敘事模式經常出現,但把往事用問答遊戲來串連,卻是新穎有趣的手法。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茶水仔」為何能夠答出教授醫生律師都答不出的問題?這個設定本身便具有懸念,能引起觀眾的興趣。而電影告訴我們的原因,是命運,其實是機緣巧合。問題與主角的人生重疊,是一百萬分一的偶然,是或然率的結果。這可能也就是香港片名「一百萬零一夜」的意思,暗示故事比「一千零一夜」還要「天方夜譚」一千倍。(香港片名有其字面上的華麗,也有其含意,但我寧取較笨拙的直譯「貧民百萬富翁」,因為香港片名根本不是翻譯,甚至也不是意譯,而是借題發揮,另取片名,有違原意,亦失去了原片名的用意,即將 Slumdog 與 Millionaire 並列造成矛盾和對比,從而產生「貧民又怎會是百萬富翁」的懸念。)

編劇聰明的地方,是安排了幾條澤牟不知道答案的問題,而這幾條問題,亦發揮了各自的功能,編劇比澤牟更懂得好好利用那三個錦囊。第二條問題,簡單到誰都猜到答案,但澤牟不懂,選擇問觀眾,交代出澤牟並非神童,亦非出術,不懂便不懂。第七條,問英國一個地方在那裡,澤牟也不直接知道答案,他只是靠工作上所知而推理出答案。編劇用這兩條問題,平衡了故事的不可能性。第九條,澤牟選擇50/50,主持人暗地向他提示,但澤牟選擇不相信他而過關。本片用了不少筆墨來描繪這個主持人,他虛偽、陰險、憎人富貴厭人貧,他看不起當「茶水仔」的澤牟,侮辱他、算計他、誣捏他。但是澤牟在他面前不自卑、不惱怒,冷靜應對,最後更識破他的奸計。這條問題,是澤牟與主持人的對決,也是誠實與狡詐的對決。第十條,問三劍俠中第三個劍俠的名字,「三劍俠」這個伏筆漂亮地再次登場,小時候他稱自己、哥哥沙林和戀人Latika為三劍俠,然而他不知道他們名字。他選擇問哥哥沙林,聽電話的卻竟然就是他一直尋找的戀人Latika!這條問題巧妙地匯合了愛情和問答遊戲兩條故事線,而且同時將兩條線推至高潮,精彩萬分,戲內戲外的觀眾也替澤牟大為緊張。

至於主題,本片的主題呈多面性。原著小說的作者是印度人,所以故事發生在印度,片中觸及了不少印度的社會問題如貧民窟、宗教衝突、乞丐集團、售賣處女、黑幫仇殺以至印度的變遷。而澤牟用盡方法找Latika(包括參加問答遊戲),說的是不離不棄的愛情。兩兄弟選擇了不同的路,是善與惡的對照。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卻是整個問答遊戲過程所暗喻的人生。澤牟成為勝利者的過程說明,一個人能走到多遠,主要是看他過去的有沒有累積經驗、知識和智慧,做事能否堅持到底,能否避過對自己心懷不軌的人的陷阱,但最終的成功,還得靠一點運氣。當Latika也不能告訴澤牟答案時,澤牟只能碰運氣。現實世界,亦是如此,這也是導演本身的寫照。丹尼保爾拍此片時,有想過會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功並奪得奧斯卡嗎?我敢說他沒有。但他憑著過去累積的一切,拍出只要遇上運氣便會成功的好片。然後,他遇上了。

Valkyrie (2009) 華爾基利暗殺行動

導演白賴恩辛格(Bryan Singer)終於放下他的超級英雄片,回歸懸疑/劇情片,加上《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 1995)的編劇 Christopher McQuarrie 和湯告魯斯,此片可以令人毫不猶疑地進場。此片的題材雖與《非》南轅北轍,但味道一脈相承,劇本嚴謹、細緻,劇情緊張、曲折,很多場面都能拍出令人捏一把汗的張力。

劇情改篇自二次大戰時的真人真事,德軍施陶芬貝格上校(湯告魯斯)企圖暗殺希特拉的行動,以荷里活片來說,題材非常獨特。納粹德國的惡行至今仍不斷在各國(尤其是受害國)的電影出現,但直接圍繞希特拉的不多,近來最直接的當然就是德國片《希特拉的最後12夜》(Downfall, 2004),現在又有本片。從某些意義來說,也許本片若由德國人來拍會更佳,最低限度可以由德國人來演,說回德語,令電影更有真實感,也多了一份對歷史的反省。不過,反過來說,荷里活肯開拍這個題材,也表現出製作人的眼光、膽量和氣度。這方面可能就是湯告魯斯的功勞。我至今仍覺湯告魯斯演技平平,但作為製片人,他非常懂得挑選劇本和導演,吳宇森也是被他選中而擔任上《職業特工隊》(Mission: Impossible II, 2000)的導演的,看看湯告魯斯的電影名單,你會驚覺廿多年來他為我們帶來過很多好片。作為演員,他也作出過不同程度的嘗試,雖然始終跳不出外表的改變而非內在的演法上的改變。今次他繼《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後再次扮演傷殘的軍人,只是造型多於劇情(相信也是根據史實吧),不過編劇也有利用到這一點來製造緊張。

說到劇情,本片也可以說是湯告魯斯的另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大部份人都知道希特拉不是被暗殺而死),但本片不重複雜的過程或團隊合作,而是以營造緊張氣氛為主,基本上全片以文戲構成,稱得上「動作」的場面只有三場:片初主角受傷、暗殺炸彈爆炸和最後被補前的抵抗。「華爾基利」這個計畫龐大,參與者眾,難度也高,但電影中所見頗為順利,例如說服各人合作和誘希特拉簽文件都只是一場完成,戲肉到底還是那兩場帶炸彈開會的重頭戲。雖然只是把炸彈帶到希特拉身邊,沒有甚麼巧妙設計,但希治閣式的場面調度的確令人屏息緊張,拍得相當出色。希治閣若在泉下看到,也許亦會點頭微笑。

儘管很大程度上我會把這部片作為懸疑片看待,但此片也不乏對人性的深刻描寫。電影中的事件發生時,德軍已經開始敗退,在第一場的謀反會議中,便有人提出是否應該待聯軍來收拾希特拉,片尾的字幕也道出事件後9個月後,希特拉便自殺收場。如果你是施陶芬貝格,你會願意為正義、為國家而拋妻棄子,捨身成仁嗎?還是你會取笑他愚蠢,不懂得看時勢?如果你是 Olbricht 將軍,你也會像他般在緊要關頭怯懦、退縮、猶豫不決嗎?如果你是 Fromm 將軍,你也會像他般做牆頭草,隨風而擺?縮小一點來說,我們是否能夠做到不自私、不犬儒?

電影中的施陶芬貝格這個人物具有非凡勇氣、堅定信念,他「仔細老婆嫩」,更明知若失敗會禍及妻兒,但義無反顧,而妻子亦深明大義。真實的施陶芬貝格真的沒有過一刻的猶豫、畏懼嗎?劇本似乎把他英雄化了一點,即使劇本也有交代他一直掛心妻兒的安危。湯告魯斯的電影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很不重女主角的戲份,女主角經常只是淪為他的陪襯。不過,此片最後一個鏡頭拍得甚有餘韻:鏡頭回憶湯送別妻子,妻子下車回來與他深深一吻,就此生離死別。妻子離去,鏡頭停在湯低著頭的背影,淡出。簡單、沒有對白,卻足以令人黯然。如果之前沒有讓觀眾看到妻子下車而把這一吻留到最後,說不定感人更深。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2009) 奇幻逆緣

導演大衛芬查上次憑《殺謎藏》(Zodiac)挑戰獎項不果,今次捲土重來,果然成功,此片獲13項奧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導演。《殺謎藏》不是《七宗罪》般娛樂性強的懸疑驚慄片,片長160分鐘,把一些香港觀眾悶壞,今次片長相若,亦有不少觀眾頻頻開電話看時間查電話記錄自娛。其實,如果他們願意稍微留心,在汩汩而流的劇情中,不難發現此片充滿人生哲理,處處發人深省,又怎會有開電話的空間?阿甘的媽媽說:「人生像一盒朱古力,你不會知道你得到甚麼。」本片正是《阿甘正傳》的編劇 Eric Roth 給我們品嚐的另一盒人生朱古力。

此片的原著是美國著名小說家費茲傑羅於1922年出版的短篇小說,現在想一想,竟然已經是八十幾年前的作品,其返老還童的構思和想像力實在超時代。這個概念,在今天看來,仍覺創新吸引。在那個年代,電影還只不過誕生了不久,仍然是默片的年代,那時大概誰也想不到,有人可以把這個故事變成影像,更不會想到會有電腦特技這種東西,能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不過,原著意念雖佳,但篇幅很短,只有30頁,可用的劇情很少,所以劇本實際上只用了返老還童的概念,其餘所有的情節皆是重新創作,是以劇本的原創度(和難度)其實很高,不同於一般改編,有幾百頁的原著小說可供剪裁。

綜觀整個劇本,編劇唯一「忠於原著」的地方就是保留了原著開始和結尾,由出生到死亡,把主角Benjamin Button(畢彼特)的故事娓娓道來,雖然編劇也玩了一些敘述上的花樣,讓瀕死的女主角叫女兒把Benjamin的回憶錄讀給她聽,使故事變成了倒敘,並到最後藉此揭露出女主角女兒的生父就是Benjamin。但個人覺得這點可有可無,最重要的還是Benjamin的遭遇和他遇到過的人。在他的人生中,遇到過很多人,而每一個,都或多或少帶出一些人生道理,由養母、教他彈琴的女人、船長、到情人(與他在酒店大堂夜會的Elizabeth)、愛侶(Daisy)、甚至女兒(Caroline),編劇或借他們的口,或經他們的遭遇,或經主角對他們的說話,道出了對人生的各種領悟。其中船長的話,更出現過不只一次。

貫穿全片的主線,即男女主角的感情線,講的卻是 Timing。王家衛在《2046》中也曾借梁朝偉的口說過:「愛情其實有時間性,太早或太遲也不行。」正如 Benjamin 和 Daisy,他們自小相識,自小對對方有好感,但是客觀因素未配合,兩人也過不了自己的一關,始終未能完全接受對方。當時機成熟,一切再無須矯飾,Daisy 直接叫 Benjamin 跟她上床,Benjamin 也可以毫不猶疑地說一聲 Absolutely。而促成好事的又是甚麼?正是機緣巧合。如果不是車禍,Benjamin 未必會去看望 Daisy,令二人重遇,Daisy 也未必回鄉,而終於和 Benjamin 走在一起。編導用了一段很長的旁白、很仔細的鏡頭去敘述 Daisy 發生意外前的細碎事件,用以表達世事是一連串不由任何人控制的事件的結果。這一段蒙太奇拍得非常好,是編導其中高明的一手,雖然近似的意念在《疾走羅拉》中已被相當徹底的運用過。

導演上次在《殺謎藏》中運用的技巧比較平實,今次處理奇幻題材,在敘述技巧上花了很多心思,可謂施展了渾身解數。除了上面所說,還有一段蒙太奇也令人印象深刻,就是講述鐘匠希望時光倒流,讓兒子可以回到他身邊。導演運用了倒鏡,士兵在戰場衝鋒、被炸、倒下的一個長鏡頭被倒回,只見士兵起來、後退,回到出發的車站,一氣呵成,效果奇佳,是導演另一漂亮的一著。敘述被電擊七次的男人時,又用了模仿差利時代的喜劇默片手法,並把幾次電擊分佈在全片中。講 Benjamin 和 Elizabeth 的情緣時,接連幾場酒店內相會建立二人感稱,也很有王家衛的招牌手法的味道。從以上可見,導演的手法靈活多變,務求以最適合的技巧來表達某個內容,卻又不失敘事形式的統一,並保持著強烈的個人風格,每一個鏡頭皆如他以往的電影般精雕細啄。所以,憑此片,大衛芬查問鼎最佳導演不無機會,但能否成事,恐怕就先要問過今年的大熱門丹尼保爾了。

Burn After Reading (2008) CIA光碟離奇失竊案

高安兄弟強於驚慄/劇情片,但不時也拍黑色喜劇,更會邀主流電影的明星合作,佐治古尼便跟他們合作過幾次,湯漢斯也拍過,但是相對於他們的強項,這些喜劇成績比較參差,有些真的「笑唔出」。但今次的《CIA光碟離奇失竊案》出乎意料地精彩,令人驚喜。個人甚至認為,這是他們最好的黑色喜劇。比起前作《200萬奪命奇案》,高安兄弟在本片的手法固然比較輕鬆,但編與導仍然貫徹一向的嚴謹,不比前作遜色,劇本結構完整、緊湊,劇情複雜,但開展得非常有條理,而且的確「離奇」。

此片不單高安兄弟的編導出色,一眾演員也個個有好表現。高安兄弟再次運用他們的獨門秘技,成功地揉合了驚慄、劇情和喜劇,拍出了一部十分有趣的電影。他們的編導技巧,其實很值得其他(尤其是新進)的編劇和導演學習。劇本上,他們既重視劇情也重視人物,常常創造出性格鮮明、與眾不同的角色,情節也常常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發展。導演技巧上,他們永遠條理分明,講究氣氛、場面設計,敘事永遠簡潔,不會花時間在交代性的敘述上,也從不用花巧或快速的剪接(也由他們自己操刀),永遠簡單直接,從容不迫。

看過本片,回想一下他們筆下的人物,便會發現各有獨特性格,絕不會面目模糊,例如躁狂的柯治(尊麥高維治)、他冷傲的妻子姬蒂(蒂達史雲頓)、到處留情的夏利(佐治古尼)、沉迷網上交友和整容的蓮達(法蘭絲麥杜曼)、傻頭傻腦的阿卓(畢彼特)等,甚至連其他次要的配角也各有不同。劇情上,高安兄弟的簡約技巧把很多例行公事式的交代情節省略掉,只以暗場交代,例如光碟如何失竊、夏利棄屍、柯治被殺、蓮達如何與CIA講數等。後面幾件事都是通過CIA負責人向上司報告來交代,巧妙地把事件變成充滿荒謬和黑色幽默的對白,更順便把所謂政府高層官員的處事手法諷刺一番。

至於主題,我不認為高安兄弟很認真,但若分析一下,結論也可能頗為有趣。一方面,你可以說這是一齣關於背叛的電影,片中很多角色都是背叛者或被背叛者:柯治、夏利和他的妻子、蓮達,婚姻/男女關係在片中非常脆弱,隨時都會被枕邊人背叛。另一方面,你也可以說這是一齣關於現代都市人的愚昧的電影,片初和片尾導演帶我們由高空俯瞰,彷彿就是帶我們從神的角度去看看世人有多愚蠢。蓮達終日希望在網上結識到好男人,又只重視外表(包括男人和自己),卻對身邊喜歡自己的經理阿德(李察贊堅斯)視而不見。阿德不智地幫助蓮達而送命,阿卓為貪小財而死得不明不白,柯治則滿腔怒火殺人而招致被殺,夏利不斷背叛妻子卻反被妻子背叛。也許正如柯治在片中所言,他們(也是我們)代表了 “the idiocy of today”。耐人尋味的是,儘管片中的男人都是蠢男,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女人受的傷害卻相對地少,她們是這個社會的存活者/勝利者,柯治的妻子、夏利的妻子和蓮達(她最終得到整容手術費)都如是。這是不是也是高安兄弟的黑色幽默?

Eagle Eye (2008) 鷹眼追擊

《窺兇殺人》(Disturbia)的意念來自希治閣的《後窗》(Rear Window, 1954),《鷹眼追擊》的意念則來自希治閣的《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這兩部片均是DreamWorks產品,DJ卡魯素導演,沙拉保夫主演,不同的是,《鷹》有史畢堡擔任監製,所以比較受注意。其實《窺》雖然製作較小,但劇本緊湊,娛樂性強,亦是好片。說不定也是因為《窺》片的測試市場成功,DreamWorks才會加大投資,開拍此片。有了史畢堡的直接參與,此片的質量的確比《窺》更佳,但處理的手法其實是相同的。

首先,編劇從原作中抽取最中心的意念和最經典的情節,然後把其他統統棄掉,補回現代的劇情、嶄新的科技。《鷹》片中的科技甚至超越現代,可歸入科幻片的範疇。導演卡魯素名氣不大,但《窺》和《鷹》拍得相當不俗,節奏控制得好,把兩片都能做到驚險緊張、無甚冷場,而且不受原作的影響,拍出截然不同的新感覺。

當然,細想一下,劇情和場面其實也有不少熟口熟面的地方。例如飛機追殺入隧道、機場行李輸送帶等動作場面,都是舊瓶新酒。所謂「鷹眼」,也不難使人想起韋史密斯的電影如《高度反擊》和《智能叛變》。鷹眼的神通廣大,也過於匪夷所思,分秒不差。偶一失誤,計劃都不會成功。不過看這類片,就像看《虎膽龍威》系列,放下懷疑,自能體驗其趣。本片的高潮,來自原作,即演奏至某一音符,便進行行刺,這場還改編得頗有新意,導演也能營造出緊張的氣氛,算對得起原作了。至於本片的主題是甚麼?你可以說是對反恐的手法的反思。不過,還是不要太過認真,甚麼都是劇情的藉口罷了,到底是一部電影而已,看此片就當坐一次過山車好了。

我更感興趣的是,DreamWorks 是否有意繼續翻新希治閣的的名片?如果是的話,下一部會是甚麼?照此推論,可能是《迷魂記》(Vertigo, 1958)或《北與西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了吧。作為希治閣的擁護者,我倒是十分支持,樂見這個系列的出現,因為它們不是重拍,而只是把原作作為題材,只保留精華,重新創作,既不失創意,亦作為對原作的致敬。這種模式的翻新,勝過一般的重拍。十年前有人翻拍過《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 1954),成績平平,Gus Van Sant 重拍《觸目驚心》(Psycho,1960),更刻意把希治閣的鏡頭一一重拍,是另一個極端,成績也不及《窺》和《鷹》。